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影响建筑结构抗震结构的因素及如何做好其抗震设计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借鉴,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物;抗震设计;措施
现在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观,还要能够有实用的内在,并且还要有结实的支撑,所以,对设计人员的要求特别的高。并且每个建筑物的结构和造型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个建筑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抗震设计,只有把所有的要素都结合在一块,才是最能够符合当下这个建筑物的需求的设计方案。在进行方案的实际时,不仅要对整个建筑进行分析,还要对建筑物所在的地点以及所用的材料、用途等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只有把这些问题都综合在一块,才能够得到最佳的方案来。
一、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1、建筑选址不当
当建筑物的建造场地在软土、液化土等土壤分布不均等场地时,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崩塌和下陷,这是由于地基内土壤存在软弱粘性的土壤和不均匀的土层造成的,尤其在填土的区域,一旦建筑物建设时如果无法避开土地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并且没有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和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建筑周围土质往往会发生地陷和塌方滑移情况,从而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2、外形设计不合理
人为原因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造成影响主要是建筑外形设计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筑结构上出现凸角等。一般而言在某些建筑物的设计上,为了追求建筑结构美观和特殊的需要,建筑结构上会设计一些凸角,但是在建筑结构上的凸角往往由于设计不尽合理,在地震发生时,受力的不平衡导致建筑结构的刚度下降,从而对建筑造成极大的破坏。
3、结构设计不科学
我们应该注意建筑结构的延伸性,增强建筑设计的防震能力。当发生较大的地震灾害时,建筑结构的延性能力的性能十分重要,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结构构件的延性能力能够产生更大的抗震能力。建筑结构的延性能力主要是通过破坏部分次要的建筑构件来减轻地震对整个建筑结构所造成的破坏,达到对建筑物整体的保护作用。如果在延性框架上的设计缺乏合理,没有正确的选择一个可以受到强力作用的形变构件,建筑结构延性构件还没有发挥其延性就遭到破坏,从而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
二、做好建筑抗震设计的措施分析
1、应用基础性防震措施
基础性防震措施根据建筑的结构的不同位置有着不同的措施:
第一,地基隔震。地基隔震是在建筑地基与土层之间设置缓冲层,以便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与土层之间的震动碰撞,实现对震能的有效吸收和反射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目前,我国最常使用的地基隔层为沥青原料隔震层。
第二,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整个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关键,想要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就必须要做好基础隔震措施。在对建筑基础采取抗震措施时,为了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需要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位置接触处设置隔震层,防止地震力由地基处向上部结构传播,降低地震对建筑上部结构的破坏。基础抗震装置一般采用混合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和夹层橡胶隔震装置等。
第三,间层隔震。间层隔震是为了吸收地震的冲击余力而设置的,间层隔震的有效设置能够对震力进行再次削减,以达到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间层隔震一般都安装在原始结构层上,其实我国最早使用的的抗震措施,具有施工操作简单的优势。
第四,悬挂隔震。悬挂隔震是通过悬挂的方式,将建筑物全部或部分结构脱离地面,从而在地震出现时,降低地面震动与建筑物之间的震力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此种抗震措施多用于大型钢结构建筑当中,收到了较为不错的抗震效果。
2、做好抗震的计算
第一,在建筑中设计出中心的受力点,以这个点为主轴进行各个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的计算,应该保证结构中不止一个受力点,把地震对建筑的冲击力全都分散开来,然后减轻对某一点的损害。
第二,当整个建筑的结构是那种相互交叉的结构,这样的话就应把两个相互交叉的建筑分别看成两个整体,分别对他们进行抗震结构的设计。
第三,如果建筑工程是那种不对称的结构,找不到中心的承受力的点,那么就应该找到不同的几个点进行共同的设计,这样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第四,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整体的建筑物的设计图纸进行在计算机上的模拟,把立体图形呈现出来之后模拟出不同的灾害方式的影响。如果是那种两个建筑物件还有空中走廊的建筑,应该把空中走廊部分的抗震设计分散到两个落地的建筑物上,能够保证其稳定性,不至于发生地震时中间的部分首先坍塌;还有就是一些为了建筑物美观而建筑的不规则的建筑物中,应该找到每个建筑物的承受力的点,根据点的不同而进行力的分散,在周围再设计出一些分散力的结构,使其能够支撑整个建筑。最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之后还要进行地震发生对建筑损害的一个计算,看设计的建筑是否能够承受住地震的冲击,并且找到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加固。
3、设置多重抗震防线
在进行工程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整个工程的抗震性,还要注重多层的抗震关系,让他们能够共同的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的破坏。首先,要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进行挑选,选择那种比较坚硬的土层;其次就是加强对建筑的结构的抗震性的设计,做好建筑抗震的第二道防线;最后就是在建筑的过程中,加强整个建筑的材料的结实程度,能够保证建筑的坚实性,不能被轻易的摧毁。只有对工程进行层层的保护,才能够缓解地震给建筑带来的冲击。
4、做好建筑物的抗震构造
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说,可以设置出最少的钢筋的配合比率,最好是能够保障整个建筑的坚实程度为主。
对于砖混结构的建筑来说,就要在建筑的总高度上进行限制,不能以为的加高而忽略建筑的稳定,并且在一些加固的地点还要加上一些钢筋的结构以起到巩固的作用,还有就是要设计出专门的通道防止发生地震时候电梯的损害而无法离开,最后还应该增加墙面的厚度,保证能够抵抗住地震的冲击。
5、合理布局减少地震能量
实际上,在工程抗震工作中最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建筑地点的选址上。选址一定要选择有土质比较坚硬的,并且地震的冲击对其影响比较小的地点,还要有专业的人员对地点进行评估,看是否是那种地壳比较活跃的、地震易发地带,如果是的话就应该换其他的地点。还有就是建筑与建筑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因为地震的发生把其中的一个建筑进行摧毁而连累了其他建筑现象的发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震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建筑物作为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体,一定要做好其抗震设计,提高其抵御地震的能力。抗震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科学的过程,由最初的选址、施工,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环节,抗震设计这项内容几乎贯穿了全程。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将抗震设计的功能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设计人员应多分析此前的抗震设计经验,结合实际建筑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抗震设计,为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锦艳.如何提高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探究[J].山西建筑,2015(03).
[2]伍兰.试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及改良方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3).
论文作者:李军保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结构论文; 延性论文; 地基论文; 能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