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视角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策略论文_苗军,李俊华,郑浩

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视角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策略论文_苗军,李俊华,郑浩

苗军,李俊华,郑浩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2016B098)

摘要:从单个的价值角度、资源角度或创新角度已经无法解决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冲突或协调,这制约着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发展目的是为了协调好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各类冲突和问题,本文基于理论的和实践的分析,以河南省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效应以及河南省未来产业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经济的发展由过去依赖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向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的较量。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但是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服务意识不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够、企业间恶性竞争、产业生态不良等突出问题。单独从上述某一链条或网络来看,河南省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是从协同效应来说缺乏产业链和创新链整合带来的协同效应,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以企业创新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目的的协同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效应以及河南省未来产业发展策略。

一、河南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目前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0.7:47.4:41.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增长7.5%,第三产业增长9.9%,且2010年至2016年间,第一、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随着政策的加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河南省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目前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41个,各类国家级创新园区34个,居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然而就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依然排名较落后,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幅较慢、产业布局不合理、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河南省产业链类型以传统工业为主,具有“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特点,对电子技术、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转化成果低,成果实用性不强。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吸引外来人才、留住省内人才的能力不足,省内不同地区之间产业发展速度和能力不均衡,知识与技术转换渠道不够顺畅。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河南省的主导产业,且遵循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发展速度下降,产出效率不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人才缺乏,尚未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河南省产业链和创新链整合状况

产业链整合是指围绕某一主导产业,按照一定的产业逻辑关系对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发挥配套功能的产业进行链接,促使资源、资金、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链上流动,从而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深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方式。产业链整合实质上是社会分工生产方式的重新组合,体现了优势互补的思想。产业链整合的模式主要是纵向整合、横向整合与侧面整合【1】。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链整合的空间表现形式,其发展状况是产业链的纵向、横向与侧面整合的综合结果。目前,河南省共有180个产业集聚区,2016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9%,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3.4%;主营业务收入51613.89亿元,增长12.0%;利润总额2972.41亿元,增长10.0%。

(一)产业链整合现状

1.产业链纵向整合

产业链纵向整合是指基于产业之间上下游关系的一体化整合。第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以堆代链”的集聚形式突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集聚区招商过程中“重量轻质”,缺乏对现有产业链环节的分析,导致产业链环节单一,产业链条短,且多集中于“微笑曲线”产业价值链最低端的制造环节。第二,产业链中的主导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传统制造业仍遵循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吸引能力弱。

2.产业链横向整合

产业链横向整合是指相互并行的同类产业链通过兼并、重组等合作方式产生关联,扩大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整合。

据统计,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涉及装备制造的超过79个,其中确定为机械制造的产业集聚区有25个,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34个、食品加工的32个、纺织服装的 27个、化工行业的22个【2】。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仍然依托原有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承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产业同质化是产业链横向整合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河南省产业链类型以传统工业为主,具有“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特点,对电子技术、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性质相同或相似,各条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之间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空间,彼此以恶性竞争取代战略联盟。因此,资源利用效率低,知识技术等核心要素无法在同类型产业链之间实现共享。

3.产业链侧面整合

产业链侧面整合是指与物流、金融、电子信息等支撑产业发展的整合。郑州航空港是一项国家级发展战略,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中心,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极大促进物流业的发展,降低物流辅助成本。“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颠覆着传统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模式,推动着三大产业融合。如河南鹤壁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入驻农业成立“淘宝村”,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极大地活跃了农村市场。相比较而言金融、电子信息等服务发展速度仍有些滞后,金融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亟待解决,网络尚未全覆盖,电子信息流通平台不完善,信息流通不畅,需要继续整合。

(二)河南省创新链整合现状

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创新的涌现、累积、延续、继承和突变,汇聚成一股“创新流”,推动企业组织资源、核心技术和组织体系协同跃进。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开展创新活动,以“创新流”为主轴开展创新活动。当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个参与的部门都参与创新,而这些创新活动又被有组织的统一在一起,类似于链条的时候,创新链就形成了。创新链实质上就是各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相互联系、共同开发研究已实现最优创新效率的价值链条。创新链思想和创新思想的发展轨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需求,但他同时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3】。

1.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学生常年在校人数保持在200万左右。高校作为高等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沃土,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及创新环境,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更应该体现出非凡的地位和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中国科技评价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公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科技创新力排行榜前50名中河南省没有一所高校入围。前几年的头半年估计也显示河南省高校的整体排名比较靠后。河南省最有竞争力的郑州大学也只是排名第83位。另外河南高校在优势学科上也没有显著的地位。拥有如此多高等教育学校和人数总多的高校在校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此之低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评价,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真实的反映出河南省科技创新的现状。

2.创新链构建资金不足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在科技创新和创新链构建过程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资金的不足。创新过程中前中期的资金投入是比较大的,相对应的收益和回报却比较滞后,甚至出现投入无法回报的现象。据外国媒体公布的2016年全球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投入费用排行榜中,投入最多的公司是三星,他们在2016年的研发投入是13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英特尔、Alphabet和微软,其研发费用都超过110亿美元。中国投入最多的是华为,2016年的投入费用达到了83.5亿美元位列全球第八。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想要长期的保持竞争力,需要的是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相对应的则是资金的长期投入。另外,与巨额投入不相对应则是收益和回报的滞后,一项技术从研发到最后的量产,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周期,而整个周期都不断需要资金的支持和投入,一般的小企业很难获得如此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就算有企业有多余的资金,在综合衡量创新的风险以后,既不愿意也不敢投入资金,这也就限制了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3.各创新主体缺乏沟通和信任

创新链构建的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沟通。沟通是相互合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企业、高校、政府及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影响河南省创新链构建的因素之一。企业不认识高校,高校不了解企业,而政府作为最适合的沟通中间人,无法搭建合适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渠道,任由这种现象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不理解,相互防备,自己优势的方面不敢真诚的拿出来与对方共享,也不愿意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对方。同时对于合作伙伴提出来的建议和要求,置若罔闻,毫不采纳。最后一种情况是合作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彼此不能相互退让,一心只想做合作的领导者,不愿意已成为对方的协助者。在己方擅长的领域可以成为合作的主导者,不擅长的领域也妄想成为主导者,殊不知在创新链的不同节点,主导者和协助者的地位是相互转化的。

三、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内涵与动力因素

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创新的日渐复杂,单个的创新主体已经很难超越特定的嵌入网络靠单个的力量完成创新的全过程,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各创新主体不断提高规避创新风险的能力,同时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稀缺的创新资源和提升创新效率,走协同创新的道路。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学领域关于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围绕着协同创新网络组织的模式、类型及其构建进行的研究,如产学研联盟、战略联盟、技术联盟、虚拟研发联盟的构建与运行。二是侧重于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和功能的研究;三是关于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的要素、基础和途径展开的研究。协同创新的主体是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经济实体,之所以得以协同,是因为协同创新的效能远远高于单个创新,或者是某项任务的复杂程度只能通过协同运作才能完成。由此,协同创新的利益主体间是一种竞争、合作的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需要彼此间的关系协调、行为配合、资源互动和信息反馈才能有效运行。各主体间的竞争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合作是强调参与协同创新的各行为主体在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需要逻辑上和物理上的相互依赖。竞争合作的协同创新活动中,各方由于利益、动机、时间、资源、能力和效率的各有不同,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为了减少冲突、消除矛盾、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协同创新的各方关系协调、行为配合、资源互动和信息反馈的整体运行机制必须建立起来,依靠系统内部的制约机能和运作系统,使利益主体各方最终目标一致的开展工作,从而将分散的创新能力通过区域网络内部运作机制转化为一种自组织能力,实现系统在时空和功能上有序协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协同发展的动力因素

企业集中创新优势资源将开展创新所必须的物质和信息加以整合,而知识作为要素整合的纽带,将这些要素凝聚起来转化为生产能量。技术过程是知识整合效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依托,知识创造力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催生新的生产力,技术创新过程确定了产品的综合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1.市场需求对产业成长具有带动和先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提升、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最终消费需求处于不断的上升之中。故而由消费需求引发的生产资料需求也处于动态变化中。而生产的变迁和升级又推动消费的升级,这种联动的“消费-生产-消费”螺旋转化促使同一行业的需求结构达到总体升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这对于具体产业来说,会使该产业整体产生层级演进和技术跃迁。

2.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

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又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它们在产业层级上构成了产业创新的内在基础。技术创新、技术改进或技术发明都具有将技术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的潜力,但这种转化不仅仅是建立在低层次的产业基础上,也不仅仅通过产业规模的简单扩张或生产能力简单提升取得,它们更能为产业新一轮的发展和创新注入无限新机。另一方面,产业创新也要以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作为基本支撑条件,区域创新体系内部、各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扩散和共享,会提高区域创新的整体水平,并引发发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例如软件系统、通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在近些年不断加速创新步伐,这得益于企业内外部技术创新或协同创新,以及知识整合和知识传播,不仅拓宽了区域产业创新的途径,也带动了本行业的快速成长。

3.投资对产业成长的推动作用

因为投资使产业成长的要素得以向产业集中并重新组合。这些要素包括技能技术、劳动力资本、机械设备以及土地资本等,共同构成产业系统的物质能源。投资对产业成长有积极促进作用。一方面,在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下直接作用于产业,促使产业规模扩张,在量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通过投入更多的R&D费用,推动技术革新和进步,实现产业技术层面的突破,实现产业质的跃迁和成长。当然,投资要适度,过度的投资只会适得其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低效,是否适度取决于投资机制的完善程度和投资制度的创新程度。我国当下的国情在机制转换上,要做到使企业成为市场投资的主体;在制度创新上,要做到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比如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尝试。

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特征

就河南省省域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而内部经济发展基于行政区划又被分割成若干地市、区县。为了打破地域概念,形成以产业为依托、以创新为突破口的开放性创新环境,比如郑洛汴一体化、郑洛新自主示范区、中原经济区、自贸区等大战略的提出为跨越固有障碍和实现区域内协同发展提供可能。

协同创新网络是保持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维持竞争优势地位的关键,而以产业链为基础、以创新链为主导、以服务链为核心的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创新性、开放性、根植性、协同性的特征。

1.创新性

区域创新网络主体掌握着不同的生产要素,执行这些要素新组合的创新是彼此赖以交往的基础和纽带,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对创新的更高层次需求,各主体间不断强化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和技术在不同组织间的外溢,不断形成集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等功能的网络结构体系。

2.协同性

每一个创新主体都是根植于价值增值的某一个节点,专业化分工、资产的专用性、业务的互补性使得彼此间相互依赖,依托承诺、信任、声誉和契约,各成员专注于自己核心能力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嵌入到区域内产业链延伸创新空间、衍生创新能力,增强了网络成员间的协同性和相互依存性。

3.根植性

创新网络各主体和要素根植于区域内的某一地理区位,每一主体的经济活动依赖于所嵌入网络的经济结构和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经济互动时,源于密切的联系纽带和相对稳定的关系的内在力量,使得经济活动具有可预见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协同视角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策略

(一)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以协同促交流,以创新促发展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转化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大学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围绕某一技术课题举办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技术研发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

构建开放的技术共享平台,以技术促发展,以协同促稳定。技术创新的融合是产业链整合的内在动力。产业链内部某个模块的技术进步带动上下游技术关联链的技术进步,否则技术发展程度的不一致导致技术创新目标的分裂,引起内部关联度下降。同质产业链的技术进步促使该产业链的主导企业协调各个模块开展技术创新,以保持持续竞争力。因此搭建统一的技术共享平台,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盟,以高频率、高效率、多样化的技术交流保持技术发展程度的一致性,促使产业链在动态整合中保持稳定。

(二)强化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颠覆性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产业链中某个模块出现与传统的规则不相匹配的新技术,并且该模块的技术能够经受市场检验,从而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制定出新的产业标准,原有的产业链因目标市场的不同出现分裂,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会寻求新的战略合作,逐渐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新的产业链。颠覆性创新技术能够淘汰落后企业,促使产业链中的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协同发展。为加快主导产业从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资源向技术要素转变,需要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方配合。

首先,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改进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制,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自主创新的工作氛围,鼓励企业内全体成员参与到创新之中,提供专门的网络平台,便于员工发表创意,并对最佳创意给予奖励。其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合作,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将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生产的改造,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创新活力。第三,政府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政府的公信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资金,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要求企业及时公布资金使用状况,以确保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提高社会信任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创新链构建,必须发挥高校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相对应的,也要解决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不足问题,优化高校人才队伍配置。一方面深度发挥现有高校人才的潜力,制定新的合适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另一方面引进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在科技自主性,工资待遇和住房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便利和条件吸引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并未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改革僵硬的高校管理模式,摒弃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处在科研创新一线的人参与到高校的管理之中从而推动高校创新发展。

(四)强化主体竞合动能,加强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

高校和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沟通是创新链构建的重要环节,校企之间的沟通可以推动人才的交流,一方面高校的专业人才深入到企业之中,可以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的生产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还可以使高校教授、科研人员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走进高校走进课堂,解决自己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可以分享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心得。这种交流的初期可以由政府牵头,发展以校企之间则可以自发的进行。交流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由导师带领学生,也可以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创建一个团队。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使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可以采用合作共同生产共收利益的模式,也可以采用直接买断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高校获得创新资金,企业得到了技术,共同受益。

(五)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合理规避经营风险

针对协同创新发展中的资金短缺,可以从多角度入手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合理的规划财政资金,设立创新链构建专用的行政专项资金,并对资金的使用做好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对企业在创新链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与有实力的银行进行合作,构建货款绿色通道,为企业的资金贷款提供便捷和保障,而高校在创新链构建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一方面可以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有政府拨款,用以高校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成果应以政府优先选择,同时高校也可以为地方政府人才培训,生产建设技术指导的各方面帮助,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自筹资金,通过以成果换资金,效力企业等方式,依靠自身的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针对创新链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要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这种机制无论风险发生之前还是风险发生过程中,亦或者是风险发生之后,应该是有校的、安全的、都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造成的危害。

(六)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集中国内外技术、资本和资源方面比较优势对化解产能过剩、开拓贸易市场、实现要素国际流动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和转型提供通道【4】。河南省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抓住战略新机遇。河南在中原腹地占据重要战略枢纽的位置,同时作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具有钢铁、煤炭、装备制造、食品和农业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应加快境外合作项目建设的推进,凝聚“产业链”+“创新链”的综合优势,全力融入国际市场。已有的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五大战略组合,对接“一带一路”大战略,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优势巩固制造环节和生产环节的高效,通过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扫除产业技术攀升的外部障碍,通过清退或重组多种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加大中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鼓励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带动产业向高端攀升,以接轨和进军国际高端产品市场,谋求全球市场上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参考文献

[1]程宏伟等.资本与知识驱动的产业链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3)。

[2]龚绍东,王俊本. 2014年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N].河南日报,2015年2月4日。

[3]鲁洁,秦远建.创新链的构建与协同治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7(2)。

[4]张理娟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转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6(6)。

作者简介:苗军(1973-),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学院,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政府,研究方向:产业创新管理。

论文作者:苗军,李俊华,郑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视角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策略论文_苗军,李俊华,郑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