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在临床治疗抑郁症伴焦虑患者期间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探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抑郁症伴焦虑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6年1月~2017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6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8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应用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治疗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 实验组患者CGI-SI评分、临床总有效率、SAS评分、HAMA评分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抑郁症伴焦虑患者期间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抑郁症伴焦虑;药物;心理治疗;临床治疗效果
抑郁症伴焦虑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且病情较为复杂,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主要利用药物治疗[1],临床疗效并不确切。本组探究中,选取患者例数是56例,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临床治疗抑郁症伴焦虑患者期间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基础性临床资料
参与本次探究的56例患者均选自我院所收治的抑郁症伴焦虑患者中,就诊时间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组别是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即实验组(n=28)和参照组(n=28)。实验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8例、20例,患者年龄在19岁至67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6.32±3.65)岁,病程在3个月至5年不等且平均病程是(2.1±1.1)年;参照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9例、19例,患者年龄在20岁至6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6.21±4.02)岁,病程在5个月至4年不等且平均病程是(2.3±0.8)年。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给予本组探究中2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患者病程、患者具体病情变化等。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应用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药物选择黛力新,1片/次,可酌情增加药量,初始用药次数是2次/d,待患者出现明显症状缓解后,将用药次数更改为1次/d。给予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实施镇静催眠药物给药处理,药物选择苯二氮卓类及右佐匹克隆等;
实验组患者: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其中抗抑郁药物治疗方法同参照组患者,心理治疗方法如下叙述。
1.2.1自我监测
认知治疗开始阶段,医务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并详细连续记录患者在日常活动中遇到的不愉快事情以及心境等,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心情判定量表,以1级至4级评定患者心情状态。
1.2.2心理疏导、健康宣教
医务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认知自身不良情绪并帮助患者分析不良情绪与现实的不关联性,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性解答,给予患者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利用成功案例法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认知心情愉快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1.2.3功能失调性想法记录
将干预重点放在帮助患者学会对自己想法提出疑问以及检验推论正确与否,检查治疗进度以及治疗效果时通过了解患者对自动想法的信任程度或者认知程度。
1.3判定标准[2]
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判定2组患者的CGI-SI评分、SAS评分、HAMA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56例抑郁症伴焦虑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探究中,计量资料:经t检验且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且用率的形式表示。若统计学结果为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将2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获得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如下:明显实验组患者更佳,组间数据是指CGI-SI评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总分),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详情参见表1。
表1 2组患者CGI-SI评分对比
3 讨论
抑郁症伴焦虑属于临床上常见病,病因复杂且临床上尚未对其进行准确定论,多数患者伴随自杀倾向、自残倾向[3],反复发作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方法给予抑郁症伴焦虑患者病情有效缓解,对比单纯药物治疗而言,疗效更加确切。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在抑郁症伴焦虑患者治疗期间增加心理治疗可预防残留症状复发[4],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在心理治疗中,主要利用认知疗法给予患者病情有效缓解[5],通过有效纠正患者病态的认知模式以及有效疏导患者内心不良情绪来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错误认知进行分析和掌握,通过给予患者正确认知模式建立以及抑郁、焦虑情绪改善等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性提升[6]。
本组探究中,实验组患者CGI-SI评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总分)分别是(46.8±4.8)分、(59.6±4.2)分、(1.3±0.5)分,临床总有效率、SAS评分、HAMA评分分别是96.42%、(38.5±1.4)分、(10.1±1.6)分,均显著性更佳。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在临床治疗抑郁症伴焦虑患者期间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均获得了显著性改善,值得将其作为有效治疗办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世伟.抗抑郁剂联合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5):152-153.
[2]孙金凤,刘洪峰,冯佳丽等.老年慢性胃炎伴焦虑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系统医学,2016,1(11):138-140,144.
[3]刘星星,许勤伟,李赛兰等.心理干预法对抑郁症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7,21(3):462-464.
[4]何玉清,盛久灵,陈郁盐等.小组心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635-1636,1638.
[5]赵爽.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9):221.
[6]刘荣馨.西肽普兰结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2):233-234.
论文作者:徐银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症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治疗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评分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