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显国的通史著作与史学思想--历代日本藏文史籍之后_中国古代史论文

魏显国的通史著作与史学思想--历代日本藏文史籍之后_中国古代史论文

魏显国的通史著述与史学思想——日本藏本《历代史书大全》书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著述论文,通史论文,书后论文,史学论文,史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04)03-0029-06

有明一代,私家著史者蜂起,撰述态度认真、严谨且能具史才、史识者,其实为数不 多,研习者须披沙拣金,予以鉴择。隆庆、万历年间,魏显国力撰通史《历代史书大全 》一书,成就显于当时,其后又纂有《历代相臣传》、《历代守令传》等史书。他的治 史的精神与史识,在明代史学史的研究中是值得关注的。

一、关于日本藏本《历代史书大全》

魏显国字汝忠,号古渠,江西豫章人。明隆庆年间举人,且曾任湖南华容县教谕,故 亦被时人称“华容”、称“学博”。他的主要著述是《历代史书大全》,此书明代印本 512卷,今中国全境之内已无全本。清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仅于存目著录魏显国 《历代相臣传》等几种后来所纂之书,而只字未言及《历代史书大全》,疑当时即未搜 集到本书。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该书残本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市文物 局两处,除去重复,共有278卷(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纪传类,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年版。按: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称 《历代史书大全》“今国内只有北京图书馆有一部残本,共265卷”,不确。),即稍过 半数,而且所存内容之最前者为《南齐本纪》。缺失《凡例》、《目录》与魏显国的许 多议论,使研究、评析大受局限,难免出现漏略和偏差。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现今藏有鲜为人知的《历代史书大全》,可能是世间独 存的全本,(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原名“内阁文库”,所存珍稀汉籍甚多。其中对《 历代史书大全》著录是:500卷、卷首《史书总论》1卷、《史书述略》2卷,明代木活 字印刷。按:《历代史书大全》正文应为512卷,内阁文库著录为500卷可能有误,因为 此书卷数排序是分段单行,如“前汉列传之十五”、“宋列传之八十四”等等,容易统 计疏误。卷首《史书述略》实为1卷,内阁文库存亦著录成2卷,可见于此书卷数确已致 误。)此书加有“秘阁图书之章”、“日本政府图书”两种篆印,藏书号为“枫60/史40 /1”,说明这部《历代史书大全》来自日本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建立的枫山文 库。枫山文库又名红叶山文库,始设于1602年,随之征收著名的日本金泽文库图书,并 且积极地从中国购买,明治维新时期收为日本政府所有,成为内阁文库图书的主流来源 之一。《历代史书大全》无金泽文库印鉴和其他标识,应是德川幕府在明季或清初从中 国购得,藏入枫山文库。

日本现藏《历代史书大全》卷首有《凡例》、《目录》,以及《史书总论》、《史书 述略》各1卷。《史书总论》包括《史体论》、《史法论》、《帝纪论》、《列传论》 、《封建论》、《司天论》、《舆地论》、《职官论》几个部分;《史书述略》分若干 阶段和分朝代地论述各种史书的史料价值、可信程度以及撰著、流传等方面的特点。另 有郭子章《史书大全序》和许孚远《史书大全序》各一篇,但是郭、许二人之《序》, 却被该书错误地装订在第23册《宋帝纪》之前。这几份文献,是研讨魏显国撰史原委与 史学见解的宝贵资料。郭子章《史书大全序》未见于他处,签署日期为万历庚寅即万历 十八年(1590)九月九日,而许《序》签署为万历辛卯即次年撰写,并非同时。值得注意 的是:许孚远《史书大全序》另见于他的《敬和堂集》(注: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136册,1999年影印版。),但却做了修改,不仅删去撰写日期,也删节一些很重 要的内容。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考》一书已从《敬和堂集》中节录了许氏《史书大全 序》(注:《明代史学编年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211页。),有别于 《历代史书大全》原载之文,现仅将末尾被《敬和堂集》大肆删改的原文抄录,以资考 订:

……凡为卷五百一十有二,约为费若千余金。先后为学博提携赞助其事者:御史大夫 傅公孟春、李公涞、参知浙省事郭公子章、刘公孟雷、都转运盐使贡公靖国、郡剌史沈 公孟化、胡公士鳌、刘公庭芥、方公亮工、丞吕公文峰、赵公坮、徐公文奎、判吴公 嘉言、龚公先进、司理周公著、吴公炯、刘公文卿、夏公子阳、张公似渠、州牧梅君守 极、邑令任君道学、袁君光宇、宋君兴祖、徐君存德、尤君应鲁、毛君寿南、王君述古 、林君梅、黄君兆熊、吾乡缙绅先生顾君尔行、王君豫。而考订全书则学博之伯子一鹏 、仲子一鹗、季子一鹤,分校则其从子一贤、一贵、一善、余门人姚生三才、沈生一愚 、沈生濂。姚生于唐虞、三代帝纪尝有所扬榷,能赞一词,尤学博所重。其以枣板助成 摹印纪传者,则卓生显卿尔昌也。四考则付之书坊别梓,因论次而为之序。万历辛卯春 正月德清许孚远书。

以上文字,表明这篇序言撰写于该书将届印行之际。而另一篇郭子章的序言撰写较早 ,载有他处未见史事,又于海外孤存,史料价值更可贵重,两篇序言结合,可进一步理 清《历代史书大全》的筹资印行过程。至于该书卷首的《凡例》及两卷论述,乃是研讨 魏显国史学思想的不可替代的依据。日本藏本《历代史书大全》的最有价值之处,就在 于它存有这些内容。

二、魏显国及《历代史书大全》事略的几点补正

首先对魏显国及其《历代史书大全》发表资料和见解者,当为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 考》,后来又于《明代史学的历程》一书再作叙述。其大略曰:魏显国立意著史,因而 辞去湖南华容县教谕之职,归乡潜心撰写十五、六年,于万历十七年(1589)成《历代史 书大全》一书。随之携带两卷总论作为自我推荐材料,征求建议和到处寻求赞助,以便 刊印。其中浙江德清人官僚、学者许孚远,受魏氏之托对史稿有所审阅。万历十八年间 ,在江西籍官僚兼学者郭子章(1542~1618)等人的赞助下,由吴兴凌氏书铺“以铜活字 ”印行,许孚远写了序(注:详见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考》,第209页。)。这里, 需要补充与纠正的内容是:

第一,为此书写序者并非许孚远一人,还有郭子章,在日本藏本《历代史书大全》中 ,其序列于许氏之前。郭子章《史书大全序》的内容表明,他在援助《历代史书大全》 付诸印行的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魏显国乃是因著史导致失明之人,据郭子章《史书大全序》,由于撰写《历代 史书大全》过度用功劳神,“书儿就而华容目瞖,亡几何盲”。这博得许多官僚与学 者的同情,如邓汝益致信郭子章说:“吾辈双眸炯炯,视古今事如秦越;魏君不惜一官 、不爱双目,惴惴焉惧奸雄高张、贤哲堙圽,此其气甚壮而其志可悲也。君其为编次 而付之梓”(注:[明]郭子章:《史书大全序》,载日本公文书馆现藏本《历代史书大 全》。)。郭子章时任浙江参政,亦积极为之谋求赞助,不但地方官绅起而响应,而且 御史大夫傅孟春、李涞等人“胥怜而助之”,这与许孚远《序》中所列名单正相印证。

第三,《历代史书大全》以木活字印刷,所谓“铜活字”之说,乃是误解了许孚远《 史书大全序》所谓“铜板活字”(注:“铜板活字”出于许孚远:《敬和堂集·史书大 全序》,而《历代史书大全》中的该序则为“枣板活字”。)的语意。“铜板”是说排 定活字的字盘用铜制造,但“字”与“板”不一定为同一种材质,这在版本学界早有探 讨(注:参阅潘天祯:《明代无锡会通馆印书是锡活字本》,《江苏图书馆工作》1980 年第1期。)。郭子章《史书大全序》自述他的援助活动说:“乃谋之郡守沈叔顺,郡丞 吕世华,司理周尚之,归(安)、乌(程)二令任用予、袁元让。剞劂则举赢而力诎,缮写 则事庞而日费,无若捐俸醵金,合铜板枣字印若干部,姑以卒华容之志。”这里所称欲 “合铜板枣字印若干部”,说明是使用枣木活字,日本藏本《历代史书大全》即著录为 木活字本,二者正相契合。上述引文还表明,选用活字印刷一是为了减少费用,二是为 了印行迅速,但活字排印不能象雕版那样保存书版,随时刷印,致使该书行世总数量较 少。

第四,魏显国撰写《历代史书大全》的帝纪和列传之外,还撰写有相当正史书志的《 封建考》、《职官考》、《司天考》、《舆地考》,作者原本将之视为全书组成部分, 然而512卷印本《历代史书大全》,并不包含《封建考》等四考,钱茂伟《明代史学的 历程》既言《历代史书大全》512卷,又称其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三部分为书志。只 选择封建、职官、司天、舆地四考”(注: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此乃属含混之语,易使人误解。该书卷首《目录》后 有附言曰:“已上帝纪全集自皇初至元末共壹佰零七卷,计千陆板;列传共肆佰零五卷 ,计伍千板。外封建、职官、司天、舆地四考付之书坊别梓,与前纪传并行。故总序于 卷端云。”上文所录许孚远《史书大全序》亦称:“四考则付之书坊别梓”,可见《历 代史书大全》印行时并未收纳“四考”于其中,而所谓“付之书坊别梓”,也不知结果 ,“与前纪传并行”的说法或恐只是愿望和设想。

《历代史书大全》印行后,魏氏又藉此宏基,分类纂辑多种历史人物传记,如《历代 相臣传》、《历代守令传》等等。因为魏显国已经失明,连《历代史书大全》印行前的 考订、校勘也由魏一鹏等子侄六人与其他助手担任,后来的修纂活动似乎也只能依赖其 子侄之辈。该时魏显国已较有名声,《封建考》、《职官考》、《司天考》、《舆地考 》似应不难刊印流行,而遍查目录之书却未见影踪,似乎未曾成书单行。这与明万历年 间之社会文化风气有关,一般读者偏爱阅读历史的宏纲大事与人物事迹,不大重视正规 的典章制度考述,已成为书坊刻印书籍的导向。而《历代史书大全》的赞助者舍四考而 仅印行纪传,当另有学术见解上的问题,姑留待后文探讨。

三、魏显国的史学思想

《历代史书大全》是一部通史,上起传说的盘古,下迄元朝末年,卷帙浩大。魏显国 为其著作的刊印奔走求援之际,携带他的《史书总论》、《史书述略》,意欲展示自己 的史识而争取赞助。《史书总论》、《史书述略》和《凡例》(注:《史书总论》、《 史书述略》和《凡例》,均载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书《历代史书大全》卷首,下文不再 备注。)是撰写《历代史书大全》的纲领,集中而明确地表达了魏显国的历史观念和史 学思想。

(一)认真审视历代史书的治史精神

《历代史书大全》是从以往历代史书中择取史料而撰写的,自称“大全”,是表明决 非随意摘抄少数史籍,乃经过全面地搜集与鉴别,这在卷首的《史书述略》即可得到证 明。魏显国在《史书述略》中,将历代史料、史书分为若干阶段或朝代,即《皇初述略 》、《太昊至高辛述略》、《唐虞夏商周述略》、《秦史书述略》、《前汉史书述略》 、《后汉史书述略》、《续后汉史书述略附魏吴史书述略》、《晋史书述略》、《南北 朝史书述略》、《隋史书述略》……直至《元史书述略》,具体地叙述各代史书的基本 状况,表明了自己从中选材的标准。在《唐虞夏商周述略》中,概述了《尚书》的流传 与研习,从史学角度分析了《诗经》、《春秋》、《左传》。对《世本》、《史记》、 《战国策》、《古史》、《通鉴外纪》、《通鉴纲目前编》等等涉及这一段上古史的典 籍,皆予以综合评述,其中颇有值得注意的说法,例如认为是“闾巷之呕吟,郊庙、朝 廷之歌颂,美刺并存,而古史劝惩之义昭矣”,这是用史家眼光看待《诗经》。认为“ 楚汉之际有衷布者录自古帝王、公、侯、卿大夫之世,终乎秦襄,号曰《世本》十五篇 ”,这是将《世本》成书时间定于秦汉之际。在《唐史书述略》中,对《旧唐书》、《 新唐书》都有大段的批评,又评述《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唐六典》、《贞观 政要》、《通典》、《唐鉴》等史籍,申明“愚故合采数编,并录祖禹论断,而定为唐 全史云”。

整卷的《史书述略》,都是对关于各个朝代史书的叙述和评论,包括重要史书的编纂 过程、内容、体例、流传、影响、史料价值等等,它反映了魏显国为撰写通史著述,全 面地审视历代史书,以保证择取更好的资料。这种治史途径,是将通史撰著建立在对历 代史书与史学的清理、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而具有了史学发展史的知识和眼光。明朝后 期,学风浮躁,撰史者往往仅凭一、二旧书,随意抄纂,充作著述。魏显国这样认真分 析和评论各种史书优长或不足,从而理性地指导史料取舍,当时已为凤毛麟角。他在《 唐虞夏商周述略》的按语中说:“史贵传信,然非综核旧典,谁其信之!”可见魏显国 是要在“传信”的原则下,通过“综核旧典”来提高编撰通史性史书的学术素养。如此 治史,无疑要付出繁重的劳作,消耗很大的精力,乃至于双目失明。这种执着、认真、 勤奋的学术精神,在明代众多的史家中实属卓荦突出。

(二)明统系、重纲常、讲劝惩的史学宗旨

在史书中判别各个政权是否属于“正统”的地位,是明代中后期愈演愈烈的风气之一 ,魏显国亦未脱此窠臼,他要在史著中建立一个评判历代政权的体系。《历代史书大全 凡例》首列“统系”,直截了当地申明:“盘古至帝挚为上古皇帝之正统,唐虞至夏商 周为中古帝王之正统,汉唐宋为间世帝王之正统。秦、晋、隋、元为变统,三国、六朝 、五代为无统,如周秦、汉晋、隋唐之间,正变统系不续,亦谓之无统。如夏羿、浞, 汉吕后、王莽,唐武后之类贼臣篡位、女主干统而不及传世者,为篡逆。”这样的“统 系”观念,是将历来聚讼纷纷的正统论加以综合,汲取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丘浚《 世史正纲》在正统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探讨出一套层次明晰的考量历代政权地位的模式 ,即提出正统、变统、无统、篡逆四个等而下之的不同名分,以示褒贬。这在思想体系 方面没有新的突破,而在形式上多少具有一些新意。

明代中后期,强化纲常伦理规范与华夷之分,是史家撰史、评史关注的焦点,万历年 间,随着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的尖锐,在正统问题上排斥“夷狄”政权,在史书中讲求 贯彻纲常伦理的“书法”,已成为明人的共识。魏显国的《史书总论·史法论》强调“ 尊君父而讨乱贼,崇正统而抑僭伪,褒名节而黜邪佞,贵中国而贱夷狄”,符合当时主 流的史学思想。《史书述略》贬斥元朝为“夷虏之朝,大纲不正”,声称“其封建宗支 ,名号难稽,不容不略。列传遗臣杂职,十去七八。若华人儒学、循良,不忍少遗,无 非贵华贱夷之意也。”《历代史书大全凡例》绝大部分的内容是阐明该书的“书法”, 例如对一国君主的书法就大有讲究:“夏商周曰王,汉唐宋袭秦之称曰皇帝,其不成君 者曰某主某,谓仗义承统而不能成功者若汉更始之类。僭称帝者曰某主某,僭称王者曰 某君某,篡逆曰某直书其名以别之。”这就将历史的“统系”观念与纲常伦理思想结合 一体,通过书法体现褒贬、劝惩的史学宗旨。魏显国认为:“史书系万世鉴戒,无法则 乱,何以辨邪正而儆将来也!考之史法有二,曰劝曰惩。”他表示在《历代史书大全》 中,“凡诸史谬误、谀曲者详为改订,而历代鉴戒仅明矣,庶儿其无乱乎!”(注:魏显 国:《史书总论·史法论》。)而所要“详为改订”的内容,多为涉及“统系”、纲常 伦理问题,如批评《史记》为项羽立“本纪”、《汉书》改为列传都是错误的,将之“ 附入秦、汉纪中互见其恶可耳!”(注:魏显国:《史书述略·秦史书述略》)主张“其 游侠、货殖、刺客、日者、龟策、方伎、恩幸诸传,无关国体,或戾正道,并削其类” (注:魏显国:《史书总论·列传论》。)。为了纯化劝惩的史学宗旨,而不惜放弃这部 “大全”的全史标准。耐人寻味的是,当时有学者却对《历代史书大全》提出建议:“ 虽《帝纪》之外别有《列传》,似亦无妨,然不须每代如此之夥也,愿足下更思而裁之 ,何如?”理由是历代历史人物“足为百代鉴法者,不过数百人而尽”(注:许孚远:《 与魏古渠学博论史书》,载《明文海》卷174,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似乎史书仅 仅为了提供“鉴法”,因此要大加削减历史人物。因此,我们不必过分责备魏显国历史 观念的陈腐,但须从中透析明代史学的社会思想氛围。

正统的历史观念、纲常伦理思想及从劝惩出发的撰史宗旨,堙塞了魏显国通史著述内 容的广度与认识的视野,但《历代史书大全》并未因而尽失尊重史实的客观精神,魏显 国虽将秦朝、元朝归于“变统”政权,却明确提出:“盖前而三代之制,秦变几尽,后 而汉唐宋三朝御世最久者,其制多袭秦旧。盖以其因时更创,有不可废者。”元朝“如 起海运、穷河源、广屯田、制历象,至今不可废者,皆用当其材为之也。”(注:魏显 国:《史书述略》之《秦史书述略》、《元史书述略》。)古今史家政治观点各异,唯 不故意窜改史实,应是共同的史学评判的底线,以此而论,魏显国的史著可以得到基本 的肯定。

(三)魏显国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内容与体例的协调、安排,是历史编纂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在通史史书的撰写中,尤 为关键。魏显国在《史书总论》的《史体论》、《史法论》中,认为史书主要有编年、 纪传两种体裁,编年史如《春秋》,便于“记乱世之事”;纪传史源于《尚书》,适合 “记治世之事”。两种体裁皆不能很好地记载历代全史,“夫以治史体书乱世事,辟之 结绳于叔季也;以乱史体书治世事,辟之清庙明堂而斗击、金馈玉版而戈楯也,其失埒矣”(注:郭子章:《史书大全序》。按:此言乃解释魏显国的撰史意旨。)。魏显国的设计是“兼法左、马、《纲目》,参校诸家,集为《史书大全》”(注:魏显 国:《史书总论·史体论》。),即兼取《左传》、司马迁《史记》和朱熹《资治通鉴 纲目》的优长,参考众史,创新体例,就是上文提到的《帝纪》、《列传》加上“四考 ”。许孚远将这种写法解说为“书法仿于《春秋》、《纲目》,而叙事取于迁、固诸家 ,既详编年,复兼纪传,故称‘大全’也”(注:许孚远:《史书大全序》。)。

其实,《历代史书大全》仍是改造了的纪传体,改造的主要之处是《帝纪》。魏显国 扩大《帝纪》的内容与篇幅,大体以年代顺序完整地叙述史事,囊括了“四考”之外的 各种典章体制、历代诏令、奏疏策对等等一应大事,总之是“间摭传、志诸书有关朝廷 之公者,悉入纪中”(注:魏显国:《史书总论·帝纪论》。)。明代后期,以编年体形 式撰写的通史层出不穷,大多为几十卷篇幅,连上起上古、下至元末的官修史《历代通 鉴纂要》亦仅92卷。《历代史书大全》的《帝纪》达107卷,已经可以担当起独立、完 整地讲述通史的功能。

古代纪传史中本纪向来以帝王年号纪年,魏显国批评说:“《史记》以下诸史不载甲 历,殊乖纪体”,《历代史书大全》则“首纪甲历,详定分注,推广《纲目》之例”( 注:魏显国:《史书总论·帝纪论》。)。就是将《资治通鉴纲目》在政权分裂时期首 “首纪甲历,以别正统”的方法推广为所有时代,在甲历即干支纪年之下,或大书统一 天下政权的年号,或小书分裂时期非“正系”政权、篡位政权的年号,这在《历代史书 大全凡例》中作了明确的规定。干支纪年对于古代各个朝代而言,类似一种“公历”, 将其置于首位,并且不分正统、变统,皆以大字书写于干支之下,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严 辨正统的思想藩篱,是纪年方法的一个进步。

《历代史书大全》记事起于传说的盘古,而盘古、三皇,儒学经典不载,司马迁《史 记》也仅始于黄帝,魏显国对此作了说明:“愚讳太史公几二千载矣,又上诹之数千载 之前,非敢取戾于圣人也,盖以他书时时见之,互载异同,适以滋万古之疑,可无辩乎 ?”(注:魏显国:《史书述略·皇初述略》。)在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于是广 征群书,辨析众说,取稍可者撰为《皇初纪》一卷,并且附录《存疑纪》一卷,将各种 说法详作对比,示其歧异,最后感慨曰:“呜呼!士生万载之后,欲以臆度之见而决万 古之疑,亦难言之矣!此愚《存疑纪》之所为述也”(注:魏显国:《历代史书大全·帝 纪·皇初纪附存疑纪》)。不言而喻,这里表现了传信传疑、认真谨慎的撰史态度。

魏显国原拟《帝纪》、《列传》之外,《历代史书大全》还有《封建考》、《司天考 》、《舆地考》、《职官考》,“数者系国史大端,节目繁多,故为之区分类聚。其郊 庙、兵刑、财赋、考课、选举、学校诸制,或开基、或守成、或中兴,创置更革,不下 数条,则合而载于《帝纪》,而历代典籍粗备矣”(注:魏显国:《史书总论·史体论 》。)。但将典制中这“四考”独立叙述的设想,引起了争议,在《历代史书大全》印 行上有重要作用的许孚远认为:“封建、司天、舆地、职官四者,诚为国家大务……而 四者之外如井田、学校、兵、赋、刑法、河渠诸务,不为编纂,反疑阙略。管窥之见, 不若以前数者,总附见于《帝纪》之为妙也”(注:许孚远:《与魏古渠学博论史书》 ,载《明文海》卷174。)。意思是把上述“四考”也分述于《帝纪》,不必独立为文。 许氏见解有其道理,单单撰此“四考”确可导致疑问。这可能是《历代史书大全》最终 未能将“四考”一并印行的主要原因。

《史记》之后,试图撰写纪传体通史者,皆未获得预期的成功。魏显国以个人之力编 著《历代史书大全》,表现了勤奋、认真和为史学献身的精神,并且取得相当高的成就 ,是难能可贵的。魏显国的史学思想,有失有得,存在值得研究的闪光点。而所谓“付 之书坊别梓”的“四考”,已经文献无征,这是一个遗憾,所幸印本《历代史书大全》 在日本尚有存书,应当将之复制影印,稍广其传,作为明代史学史研究中引为关注的史 学遗产。

收稿日期:2004-03-29

标签:;  ;  ;  ;  ;  

魏显国的通史著作与史学思想--历代日本藏文史籍之后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