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测法与模型观测仪观察法在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应用比较论文_韩志刚,范雅萍

目测法与模型观测仪观察法在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应用比较论文_韩志刚,范雅萍

(宁夏人民医院口腔科 宁夏 银川 750001)

【摘要】目的:探究目测法与模型观测法在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于我院口腔修复科门诊就诊的牙列缺损患者96例,通过动态随机化法分为实验组(模型观测仪观察法)和对照组(目测法)各4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可摘局部义齿初戴成功率95.83%(46/48)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36/48)(P<0.05)。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3.75%(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34/48)(P<0.05)。结论:模型观测仪观察法在可摘局部义齿临床应用中方法有效,精确,其初戴成功率及远期临床效果均优于目测法,可在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目测法;模型观测仪观察法;可摘局部义齿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119-02

一直以来,可摘局部义齿都是世界范围内缺失牙的修复方法之一,虽然种植体已应用于对缺失牙的修复,并在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可摘局部义齿仍然是很多患者和临床医师的选择[1]。关于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治疗的争论一直集中在如何增强修复体所需的支持,固位和稳定作用,因此,制作可摘局部义齿需要模型观测。目的在于确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所需的口腔组织的修改,以保证修复的成功。牙科模型观测仪对于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预备及适合性提供有效的指导[2]。牙科模型观测仪是一种用于确定两个或多个牙面或牙颌模型其他部分的相互平行关系的仪器。本研究对比了目测法与模型观测法在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1月于我院口腔修复科门诊就诊的牙列缺损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观测仪观察法)48例,对照组(目测法)48例。

1.2 方法

工作模型观测把修整好的石膏模型(模型基底面要与假想合平面平行)固定在Jelenko型牙科模型观测仪上进行观测。

1.2.1确定就位道方向 固定模型使牙合假想平面与观测台平行,可将模型作前、后、左、右倾斜,去除或减小对义齿就位和取出的干扰。就位道是从修复体的坚固部分最初与基牙接触的位点到支托就位,基托与组织接触的终末静止位置的方向。确定基牙邻面相互平行便于引导义齿摘戴的导臂和固位臂的放置。骨性干扰区可通过手术去除或选择另外一条就位道避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描绘基牙和骨性干扰区的观测 用分析杆和铅芯根据所确定的就位道,描绘观测线,制定口腔预备计划。其中包括预备基牙邻面的导平面,磨除牙齿过大的倒凹(磨除不暴露牙本质的牙釉质)以去除干扰并有利于卡环对抗。

1.2.3固位卡环臂的位置 根据牙列缺损的分类,前庭沟深度,骨性倒凹区大小,以及采用的合金材料,定位基牙上可以用于固位的区域,用倒凹测量规测量倒凹深度,固位卡环臂位于牙冠颈1/3处有利于美观,0.25mm、0.50mm倒凹深度即可形成有效固位。

1.2.4蜡型修整 用观测仪上蜡刀修整多余的填凹材料,与缺隙相邻的基牙修复体的导平面应与基牙平行,同样,所有能接触义齿坚硬部分的牙面也应该平行。基牙修复体应该能够使位于其上的义齿对抗和稳定结构低于和平面并位于非倒凹区。需要注意的是填凹不足,义齿则就位困难,填凹过多易导致食物崁塞。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可摘局部义齿的初戴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48例患者有2例初戴不成功,初戴成功率为95.83%(46/48)。对照组48例患者中有12例初戴不成功,初戴成功率为75.00%(36/48)。一年后随诊调查中,实验组基牙松动1例、继发龋2例;对照组食物崁塞4例、基牙松动5例、继发龋5例。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3.75%(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34/48)(P<0.05)。

3.讨论

牙科模型观测仪通过分析杆检查基牙与其邻近软硬组织倒凹情况确定义齿就位道,即确定两个或多个牙面以及牙颌模型其他部分的相互平行关系,绘制观测线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的核心步骤[3]。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设计基牙的数目和分布、卡环和大小连接体的类型,有利于活动修复治疗的长期疗效[4]。就位道是基牙上的固位体必须沿同一方向义齿方能就位,脱位道方向与其相反。确定的最佳就位道应使固位体和人工牙的位置最有利于美观[5]。我院口腔修复科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设计中应用牙科模型观测仪的长期临床实践中,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初戴成功率、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应用牙科模型观测仪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方法有效、精确、其初戴成功率及远期临床效果均优于目测法。主要是由于牙科模型观测仪能够精确确定基牙和有关软硬组织的相互平行关系,去除减少义齿就位和取出的干扰,测量并定位基牙可以固位的区域。牙科模型观测仪使用的几个关键因素:(1)义齿就位时牙和骨性倒凹的干扰;(2)基牙固位倒凹的测量;(3)引导义齿摘戴的导平面;(4)固位体与人工牙位置的美观因素。总之,使用牙科模型观测仪相对于目测法,有利于可摘局部义齿的支持、固位与稳定,减少食物崁塞、继发龋以及合创伤等不良因素,应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健,姜婷,李赛,等.旋转就位美学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特点及临床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01):64-68.

[2]张硕,范锐,郑元俐.种植体支持的覆盖可摘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 Ⅰ类缺损及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04):483-489.

[3]罗云,王敏,楼北雁.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27-140.

[4]吴琳.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若干细节探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5(02):79-82.

[5]张倩,蔡玉惠,耿崎峰,等.临床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数据库的建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1):3-5.

论文作者:韩志刚,范雅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  ;  ;  ;  ;  ;  ;  ;  

目测法与模型观测仪观察法在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应用比较论文_韩志刚,范雅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