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王春渝,游振声,肖 巍,杨小虎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 翻译硕士“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探究精神与思辨能力、教学互动不足等问题。文章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构建并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与翻译实践教学融合可行,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和校外导师聘任等措施促进了翻译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翻转课堂;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课程

随着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培养高层次宽口径翻译人才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外语专业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1]。笔者所在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学校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点获批设立为契机,立项建设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将翻译技术信息化教育纳入实践课程设置的范畴。依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要求,“教学拟采用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2]。在强化翻译理论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深化对翻译理论的理解,锻炼学生翻译实践能力,提升翻译职业素养”[3]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仅颠覆了传统教学,而且更能有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推动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发展”[4]。其优势在于把教师从实验操作的重复讲授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获取技能、内化知识的最佳助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先进性、特殊性和一定范围的适用性”[5],为了避免简单模仿,教师必须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对其深入研究,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翻译项目为引导,基于翻转课堂的翻译实践教学模式。

可以让学生阅读《圣经》中的相关章节,然后思考《药》里的情节为什么同《圣经》中的表述有如此惊人的相似?结合耶稣的受难与复活,让学生重新认识《药》的思想主题。

一、案例课程教学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笔者所在院系为翻译硕士开设的一门16课时的实验实践类课程。该课程旨在借助SDL Trados Studio、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开展以任务和过程为取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实现“让学生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教学目标[6]。然而,根据学生的课后反馈,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难以因材施教

由于文科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实操能力普遍较理工类学生匮乏且参差不齐,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将导致教师无法兼顾不同认知负荷与学习进度的学生,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在有限的课时里,一个实验教师对三十多个学生进行面授型上机辅导,很难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实施差异化教学,使得教师觉得自己唯一能帮助到的是中等水平的学生[7]

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的15项RCT[9-20]均详细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盲法的实施,方法均正确。7 项 RCT[9,11,17,18,20]对具体的随机分组实施了分配隐藏;各项研究数据结果和试验预期一致;选择性发表偏倚风险均较低;均对退出失访的患者进行了ITT分析;纳入研究其他偏倚情况均不清楚。根据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质量评价均为 “B”。见图2。

本轮研究中,课题组确定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观察“行动”效果。“线上”观察内容包括学生课前使用UMU平台在线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参与发言与讨论情况、学生满意度回馈等;“线下”观察内容包括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协作度、翻译项目实践情况等。

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核心的教学以学生的低参与度和被动性为特征,往往“为了实验而实验”,不利于促进深度学习[8]。教师反复示范实践操作步骤后,学生便亦步亦趋依样画瓢。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精神与思辨能力,仅仅聚焦于“怎么做”,而对“为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关注甚微,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取与应用出现异步的情况。

3.相对国内批发价格,国际价格更高,则出口可带来效益改善,导致近几年包括两桶油在内的国营企业大幅出口成品油。

3.“师生交互”与“生生交互”欠缺

控制措施:①管道坡口加工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焊前要严格清除母材和焊道表面污物和杂质。②选用适宜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严格执行工程制定的焊接。③采用正确的焊条角度,保证焊缝两侧金属熔化结合良好。④控制错边量。

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教师能按课程计划完成面授并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已属不易,若想在课堂中通过项目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往往力不从心、举步维艰。由于未能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分享,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属于个体行为,教师难以掌控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程度。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面授型实验实践教学中,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如图1所示)中较低层次的学习活动(如记忆、理解、应用)在课堂内完成,而学生课后则需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较高层次的学习活动(如分析、评价、创造)[9]。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从“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10]。借助“翻转课堂”,学生可以自主调控学习进度,更多地参与协作;教师可以丢弃重复的讲解,将更多精力用于拓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进行翻转。实验教学的“翻转”,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又为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创造条件[11]

图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二、教学研究设计

2.行动

课题组依据对第一轮行动研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拟将第二轮行动研究目标设定为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混合式教学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多方面的混合,教师仅是扮演课程资源的整合者、教学组织者和研讨指导者[18]。其教学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行动研究螺旋循环框架(如图2所示),“每一个螺旋循环包括四个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环节即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13]。循环的终点应该包括对计划执行情况和实施结果的评价和总结,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改进。若进行了修正,把反思后重新制订的行动计划作为另一循环的开始。

将村民委员会改变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居委会代替村民委员会,是目前关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主流观点。有学者提出,“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让村民自治组织逐步退出管理村集体土地和村级经济”⑤。但笔者认为,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村民自治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村民自治组织未必就要退出对集体土地和集体经济的管理。

图 2行动研究螺旋循环框架

3.实施步骤

合理采集与处理样品。研究发现,食品中包含着多种微生物,且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增大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严格依据实验室操作要求,科学采集与处理样品,促使食品微生物检验准确性得到保证。

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混合式教学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14]。课题组的首要任务便是精心制作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微课视频并依托UMU互动学习平台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翻译”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微课录制中,尽力将知识点和实践操作步骤在相对完整的前提下进行碎片化编排,在难度、广度、应用案例上有良好的折中[15],体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低阶学习任务的特征。考虑到课程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本次行动研究分为两轮开展,第一轮以2017级翻译硕士生为实施对象,第二轮以2018级翻译硕士生为实施对象。通过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目标、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等阶段不断完善和优化研究方案,探索翻转课堂与翻译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及其有效性。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

在本轮行动中,学生通过UMU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自主预习并结合实验室现场操作完成知识内化。若学生学习过程中确有困难,教师能因材施教给予“1对1”精准指导。教师借助角色扮演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职场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力图改变“为了实践而实践”的弊端。行动结果表明,翻转课堂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教学融合可行。相较于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翻转课堂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从低阶的记忆、理解逐步向应用、分析延伸。但课题组经过反思发现本轮行动中也存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1)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既不利于将翻译实践教学引向纵深,也对其翻转学习设置了障碍,更遑论由“信息素养”走向“创新素养”。(2)虽然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但学生在教学平台上的学习笔记或留言体现在对教学视频的简单重复,缺乏对实践问题的深度思考,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协同发展。(3)学生之间的教学交互不如预期。学生学习“各自为政”,较少参与留言讨论,即便是小组作业也仅是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按部就班,未能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和帮带作用。(4)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存在脱节。院系专门用途英语或行业性课程深度不足,学生对于翻译实践报告或翻译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所知甚少。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些应该纳入扶贫兜底的对象不符合现行农村低保评定标准,应与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保障兜底要求有效衔接,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有待明确,另外在脱贫时间上省市县区不一致,有些市区县甚至提出提前两三年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脱贫攻坚任务也要提前,兜底工作如果严格按照中央脱贫时间节点实现“两线合一”,极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第一轮行动研究旨在探索翻转课堂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教学融合的可行性。针对上述目标,本轮研究拟定具体计划如下:调整学业成绩评价指标,增加对学生网上预习和课堂主动参与的引导。借助在线课程问答讨论环节、QQ群等网络互动手段群策群力开展协作分享,并将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与互动活跃度作为形成性评价指标之一。同时,教师可通过学习笔记、练习测试等在线学习记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1.研究对象与理念

根据行动总体目标,课题组将课程内容拆分归类为基础知识模块(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概述、翻译记忆库介绍、术语库介绍、术语选取标准等)、实践操作模块(包括翻译记忆库制作、术语库制作、双语语料对齐技术等)、综合应用模块(包括翻译项目的创建与管理、翻译实践与实践报告的撰写等)。针对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和实操性较强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并注意收集学生的在线反馈不断予以修改完善,避免微课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问题意识强调不足的现状[17]。教师设定实践成绩的评价指标包括:课前在线预习情况(10%)、在线参与提问讨论情况(10%),课堂实践操作(30%),翻译项目管理与实践报告撰写(50%)。

3.观察与反思

2.教学广度和深度提升不足

依据观察,课题组发现2017级翻译硕士生中有22人(81.5%)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了全部在线课程自主学习,但学生线上学习积分与其计算机等级考试级别在0.05水平(双侧)上有较显著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42,P值为0.029。100%的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交过学习笔记,但仅有70.4%的同学参与过发言等互动活动。学生对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8个课程环节的满意度评价平均分为4.65(满分为5),并有131人次撰写了满意度评语,既肯定了教师的付出也提出了不少改进建议。在实体课堂中,教师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强调后,学生参照自己的学习笔记并结合微课视频开展实践操作完成了每项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先易后难,先个体再小组地安排各种实践学习任务,适时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思考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课题组发现,学生个体作业成绩与小组作业和翻译项目管理实践成绩并无显著相关性,但学生小组作业成绩与其项目管理实践成绩在0.05水平(双侧)上有较显著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388,P值为0.046。

1.计划

计划作为行动研究的首个环节,“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初步设想,终于解决问题、改进现状的计划的形成”[16]。课题组依据对以往翻译实践教学的反思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反馈,预诊案例课程存在的突出症结在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偏弱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不能在课堂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研究性学习缺乏,为了“操作”而操作,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因此,课题组意识到在学时压缩、教学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必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利用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

1.计划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学校2017级和2018级翻译硕士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级27人(男4人和女23人),2018级31人(男3人和女28人)。课题组以“行动研究”作为研究理念,“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对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合适的行动加以干预或解决,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12]

图 3教学模式流程图

2.行动

课题组为提升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效果,加强了在线学习资源的分解整合,给予更多的知识背景和案例评析,同时根据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风格实施个性化引导。由于研究生教学阶段所涉及的项目案例具有理论上的复杂性和实践方法上的创新性,因此往往需要实行小组协作探究。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授课,“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系统梳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实现了应用能力的升华”[19]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半拱式简易避雨棚、简易连栋避雨棚和标准连栋避雨棚3个处理,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花前7 d覆盖棚膜(5月5日),9月底撤除薄膜。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除去学校的软硬件支撑还需要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专家和具有专业视野和技能的学者的支持和帮助[20]。院系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创建和校外导师的聘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学生通过与行业资深译员的交流沟通和大量专业文献阅读,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优秀译员或审校。实践报告、实习日志、课程论文、经由校企双方认定合格的译作成果均可以作为教学评估的多元化手段。

在本轮行动中,教师将实践成绩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如下调整:课前在线预习和笔记情况(5%)、在线参与讨论情况(5%)、线上作业与测试(10%)、课堂实践操作(15%)、翻译实践项目管理及成果展示(15%)、顶岗实习(25%)、专题研究与实践报告(25%)。

3.观察与反思

由于评价指标的调整,课题组确定将观察的角度由“线上”向“线下”、校内向校外延伸。“线上”观察内容主要聚焦于第一轮行动中待改进的问题,“线下”观察内容包括小组研讨与陈述交流、校外顶岗实习情况、专题研究和实践报告撰写情况等。

原先第七作业区的农业发展总是拉团场的后腿,何淑红到任后,不服输的她决心甩掉落后的帽子。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她召开全作业区干部大会,将地分片到每个作业区干部,每周一召开例会,大家汇报一周的工作进展,分工不分家,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在何淑红的带领下,第七作业区的干部和职工群众拧成一条绳,两年来,在团里每次农业生产检查中,第七作业区都名列前茅。何淑红作风扎实,业绩突出,多次受到各级党组织的表彰。2016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总之,在东晋君臣看来,儒家经传是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之源与意义生成方式,是其诏令、奏言与政论运思的意义生成、延伸的源泉。于是,尽管在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上,如王导、谢安可能有些政治上侧重自然无为以达成江左君臣的相安,但在其诏令、奏言中,东晋君臣一再征引儒家经传或孔孟等儒家圣贤的言行作为其立论的根据,以申明自己的政治理念或治国方略,并将其实践成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依据观察,课题组发现2018级翻译硕士生中有28人(90.3%)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了全部在线课程自主学习,但学生线上学习积分与其计算机等级考试级别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所有学生均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交过学习笔记,且在发贴数量、发言字数、内容质量、交流互动等方面都较第一轮行动有显著提升,同时也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实习经历。25个课程环节的满意度评价平均分为4.89(满分为5),并有165人次撰写了满意度评语。在实体课堂中,教师不再过多聚焦于软件操作,也避免成为课堂研讨的终结者,因为知识内化决不是被动模仿的过程,而是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过程[21]。实体课堂外,学生通过走进工矿、商贸企业接受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弥补了校内部分外语专业研究生导师欠缺其他专业学科知识背景的短板,满足了市场日益细分后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翻译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任务分配、翻译、审校、统稿、排版、质检直至交付,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项目规范、客户要求、翻译流程、质量控制等问题。学生动手实践和项目统筹能力较往届学生明显提升,其具体工作表现以平时成绩记录在册,增加了过程考核的实质性内容。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项目管理和顶岗实习的经历拓展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思维。

在本轮行动中,翻转课堂将学习、探究、实践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力图避免“翻转课堂即是在线学习”的错误理解,通过教学流程的再造助力学校 “产学互动,协同育人” “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行动结果表明,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初见成效。相较于传统的基于实验室的实践教学,翻转课堂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实践教学场所向校外企事业单位延伸,教学目标从单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向专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方向发展,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课题组在本轮行动中发现,学生学术素养离研究性教学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审校评析、学术表达等思维外显化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学生熟练掌握口笔译技能及相关职场知识即可,鉴于以上原因,院系并未开设过多的翻译理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

五、结语

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引发了学习的革命[22]。本课题研究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课程中借助UMU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探索翻转课堂与翻译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建构基于语言服务行业真实项目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教改项目共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并针对每一轮研究循环中的四个核心环节进行了阐述与说明,验证了行动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课题组通过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入校内外“双导师制”,进一步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涵,推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然而,外语院系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在聘请合作导师方面才刚起步,既缺乏理论研究,也缺乏实际经验。因此,下一轮行动研究可针对影响学生校外实践学习的诸多因素展开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宫华萍.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及应用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4):257-261.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2007〕11号)[Z].2007-02-30.

[3]董洪学,张晴.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5(3):30-34.

[4]石端银,张晓鹏,李文宇.“翻转课堂”在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76-178.

[5]张萍,DING Lin,张文硕.翻转课堂的理念、演变与有效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7(1):46-55.

[6]李华芳.基于翻译实验室的信息化翻译实践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 244-246.

[7]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M].韩成财,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15.

[8]李利.旨在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7(4):244-246.

[9]乔纳森·伯格曼.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M].杨洋,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19.

[10]母进.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208-211.

[11]卢峰,马荣炜.基于SPOC的“电视作品编导与制作”翻转课堂实验教学行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4):111-118.

[12]张培.论行动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8-51.

[13]牛丽娜.论远程教育教师的行动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2):77-79..

[14]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5):33-38.

[15]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2.

[16]支永碧.从“行动研究”到“行动教育”——英语教师教育和课堂改革的范式创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9):28-33.

[17]姜宛彤,万超,钱松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微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1):35-42.

[18]宋聚磊,武广庆.信息化条件下研究生案例协作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8(6):14-17.

[19]汤勃,孔建益,曾良才,等.“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34):90-99.

[20]汪霞.通过专业援助促进研究性学习质量的提高 [J].外国教育研究, 2007(9): 27-30.

[21]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J].现代大学教育, 2007(2):33-36.

[22]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 194-19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382( 2019) 04-0003-06

doi: 10.3969/j.issn.1008-6382.2019.04.001

收稿日期: 2019-06-25

基金项目: 2016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62005);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XJC740009);2018年重庆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2018Y05);2018年重庆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201805041);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8CDXYWY0036)。

作者简介: 王春渝(1980— ),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技术研究;游振声,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肖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杨小虎,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周 骥)

标签:;  ;  ;  ;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