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生成利用有感
陈 丽 山东省栖霞市凤翔小学 26530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理念日趋丰富,在掌握课堂艺术的同时,课堂生成资源的巧妙运用更能为课堂增光添彩,这不仅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实现课堂和谐高效、师生思维对话的有机切入点。
一、抓住瞬间,捕捉灵感
课堂资源的生成是伴随着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滋长于师生的课堂活动中,或是师生的思维对话中,这些生成性的课堂资源游离于教师的备课之外,是稍纵即逝的一抹灵光,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捕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能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巧妙地渗透进课堂教学,起到升华的作用。
由衷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这门课,不仅仅是由于个人平日比较喜欢经典诗词、喜好阅读的缘故,更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那种对经典诗文美妙的情感体验。在给学生讲述诗歌时,由“诗”讲到“歌”,只是忽然间,脑海中闪过一首诗词歌曲《虞美人》,这是唐后主李煜的一首名词,随即我即兴唱给孩子们听,一下子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由此我迅速在脑海中拟定一个计划,利用传统文化课堂诗词单元的教学,教唱一些经典诗词歌曲,加深学生对经典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当我向孩子们提出这一设想时,大家欢呼雀跃,那时我便知道,传统文化课不再是孩子们眼中生硬的背诵了,它真的是诗意般的课堂与课程了!
二、内涵吸引,长效运行
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我和孩子们每周一次的传统文化课总是让我们师生意犹未尽。在学习欧阳修的《生查子》一词时,首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直接教唱歌曲,古典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在享受的同时,无意识中便记住了这首词。另外,我们还联系学习内容,从网上搜索到一些经典宋词歌曲,和孩子们一起吟唱,南唐李煜的《虞美人》哀婉惆怅;苏轼《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在《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中体验岳飞的慷慨激昂;在“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秋意里感受范仲淹《苏幕遮》的思乡深情;更有李清照的《月满西楼》等经典诗词歌曲,在诵唱中,孩子们的心灵逐渐地柔软温润了起来。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点长城长,一横字铿锵……洒下窗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中央电视台《国学》节目的主题曲《龙文》,歌的词曲将国学启蒙之韵渲染得淋漓尽致,有汁有味,听来赏心悦耳,余音袅袅缠绵心头,萦绕脑际!当我把这首歌也引入课堂和孩子们共同吟唱时,我被歌曲,更被孩子们的真诚陶醉着,感动着,那种温馨的感觉真好!
三、因势利导,异曲同工
在唐诗学习中,由于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张口都能背诵个十首八首的,因而我在单元上课前,先拿出一节课,专门举行“唐诗背诵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孩子们群情激昂,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回忆自己平时的积累,优胜者满面春风,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劣势者则懊恼平时竟没有这样丰厚的准备,悔之不迭的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赶超他们!一堂课下来,我及时总结同学们的表现,并约定本单元结束时,咱们再来设擂台,看谁是真正的唐诗擂主!在后面的唐诗学习中,孩子们不仅对教材内容积极背诵,还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搜集、背诵,掀起了又一股唐诗热潮。
在学习宋词时,孩子们相对就陌生了许多,不光是学生,就连我们老师,相信很多也是仅仅知道些而已,无从谈起更深更多的知识,因而,我首先从自身做起,研读《宋词三百首》《宋词鉴赏》等书籍,在读的同时刻意记忆,“打铁要自身硬”!在有了些储备之后的宋词课上,我便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了,从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到青玉案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到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将学生对词的认知视野一点点扩大。
四、余波荡漾,益满校园
学习着,快乐着,在传统经典文化的教学中,师生均大有收益,为了共享这一生成资源带来的欢欣与愉悦,在我们的倡导与感染下,学校课程开发教研组进一步研究探讨传统文化课堂的教育教学,精选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诗词歌曲,利用传统文化课、音乐课等课程,在全校开展了经典诗词诵唱活动,广泛学唱这些经典诗词歌曲,一时间校园里处处充满着浓郁的古典韵味。在学校读书社举办的读书朗诵会上,当全体同学在朗诵会上倾情演唱一首首经典诗词歌曲时,那悠扬的古韵渲染的氛围真的令人陶醉!
如今,学校已将经典诗词诵读纳入学生素养提升常规管理中,每天早晨的晨读5分钟时间里,各班级按计划背诵古诗词,每学期学校还要开展背诵古诗词竞赛,一系列的诵读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内涵的厚积也日渐显现。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和孩子们共享着美妙的经典之旅,虽然我们只是蜻蜓点水般拂过唐诗宋词,但已然使我们衣袖添香了!但愿我如归燕般“飘然快拂花梢”的引领,能让孩子们走进“翠尾分开红影”的境界,为他们的童年添一线亮丽,为未来的人生增一抹底蕴!
论文作者:陈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孩子们论文; 课堂论文; 诗词论文; 经典论文; 学生论文; 师生论文; 唐诗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