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系统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系统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80年代初期英国工党的知识界支持者对工党社会主义主张进行检讨反省的成果。牛津大学的戴维·米勒教授首先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概念,而后经索尔埃斯林、尤里安·勒·格兰德等其他一批学者持续几年的共同努力,“市场社会主义”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且初成体系的理论学说。本文将这一理论视为一个系统予以评述。
一、系统环境:“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来,英国工党在大选中接连败北,这促使英国左翼人士不得不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当时的国际环境为他们的思考提供了参照系:一方面,以原苏联、东欧国家为典型代表的中央计划经济暴露出愈来愈深刻的危机,经济发展乏力甚至滑坡,经济效率乃至一般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因而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涉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也彻底结束了经济持续增长的黄金时期,步入了一个长期滞涨的局面,战后以来逐步出现的国有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等发展开始反向演进。在此背景下,西方自由经济思潮占据了主流地位,代表这一思潮的政治派别——各国保守党自然在政治上也占尽上风。而曾以福利国家化、国有化、计划化作为执政政策内容的各国社会党,或是调转舵头,采取与保守党相近的主张;或是不改初衷,却在大选中屡屡败北。面对这样一个正在变化的严酷的社会现实环境,英国工党作出的反应便是谋求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二、要素分析:社会主义、市场、计划
(一)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目标之一便是启动一种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激进的重新取向的工作,而这正是正确理解“市场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
首先,“市场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目的状态理论,社会主义有一套界定完整、阐述精辟的目的,如防止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实现收入、福利、地位和权力等方面的较大平等,以及满足基本需求。然而,许多社会主义者却将上述目的与某些特定手段相混淆,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或资源配置中央计划等。“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传统社会主义将这些手段视为目的本身。将社会主义看成是通过计划实现较大平等或通过工业国有化消灭剥削等认识是不具有逻辑依据的,手段不等于目的,计划的内在实质并不意味着平等,国有化的内在实质也并不是消灭剥削。同样,市场的内在实质也不会阻碍人们用它来实现那些社会主义目的。
其次,“市场社会主义”认为,传统社会主义的目的主要讲求的是平等,这是不够的,还应当考虑自由和效率等价值观,即社会主义原则应当在平等、自由和效率的基础上加以确立。“市场社会主义”指出,传统上支配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两项原则均未考虑自由,第二项原则未论及效率的激励因素,而第一项原则所设想的有关激励因素的某种特定结构则于现实中难寻。因此,“市场社会主义”提出以生产方面积极自由的平等化原则来替代之,这一替代原则可简练地表述为:在尽可能情况下,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平等的资源与生产能力。“市场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的本质看作是使受制于平等的人类自由得以充分实现,而非传统认为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一个平等、自由和高效的社会。
(二)市场
“市场”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市场既是一种信息体系,又是一种激励制度。价格机制向商品供应者发出消费者的需求信号,同时价值机制又给予商品供应者以某种激励(源自利润增加的可能性),促使他们转向生产供不应求的花色品种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市场是协调生产者行为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关系的良好途径。
“市场社会主义”从福利、自由和平等三方面为市场作为辨护。首先,它认为,市场是控制商品和服务供给的一种高度有效的机制,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市场并不一定意味着福利的不均,资本主义有着令大多数人富裕起来的生产能力却造成大多数人的贫困的原因不是市场,而在于市场以外的公共制度网络,如财产权利、投资机构、税收制度等。因此,只要彻底地改造上述公共制度,物质福利就能在整个社会里得到更为平等的分配。
其次,市场能对私人消费选择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言论自由作出保障。“市场社会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乃与该社会配置资源的方式密切相关。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允许人们对那些适合其特殊生活方式的资源作出不同选择。只要供应者对市场作出回答并提供必要商品,人民就可以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想听什么音乐就听什么音乐,等等。市场除带来以上一般的选择自由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自由,如选择工作种类和工作地点的自由便是其一。在指令安排就业的社会中,人们只能接受就业安排机构的摆布,而该机构未必会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市场经济则将工作选择权交给个人,这既可以满足希望追求金钱这部分人的需要,也可以满足那些不图高收入,愿以其特殊方式工作的需要。此外,市场还有利于促进政治自由,即表达和交流政治意见的自由。
第三,市场可以促进民主。首先是工业民主。在市场条件下,各企业成员能高度控制其工作环境,如对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等事项拥有决策权。同时,企业成员可以讨论自己的企业在生产上应取专业化还是多样化,应尽力提高产量还是宁可减少收入也要改善工作条件,诸如此类决定便构成工业民主内容。反之,如果经济受计划全面支配,就不会有哪些企业享有类似的自主权。其次是国家民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需有一庞大的官僚机构,所有的决策均出自此机构,这些官僚机构的行政官员的腐败、专断很难有效控制。而在市场社会主义之下,国家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而就有可能设想对官僚实行有效的民主控制。
“市场社会主义”对市场的弊端也进行了阐述。其一,市场导致垄断,这便压制了竞争,因而政府应随时准备鼓励新的竞争者,扼制追求垄断权力过程中的非市场苗头。其二,市场具有外溢效果的产品,即在某一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收益为体系中其他因素的相反作用抵销。最明显的事例就是采用破坏环境的工艺流程,如工业污染。其三,市场会导致成本极高的“市场无政府状态”。当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追求有较高利润的生产时,其结果必然是某些公司兴旺发达,而大部分将以失败告终,这样,社会需求的满足是以高昂的经济浪费为代价的。其四,为激发对生产数量进行所期望的调整,价格信号会过分扩大。因此,市场体系在短时期内使价格大幅度浮动,并产生各种相关的不确定性和浪费问题。其五,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并不容易解决。“市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便是把再分配制度摆到适当位置,这种再分配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要铲除经济的特权(分配的不平等),但同时,市场经济几乎肯定又会产生一群新的相对富裕者。
总之,“市场社会主义”对市场采取的是既不简单肯定,也不简单否定,而是区别对待的态度。它认为,市场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它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带来多样化和个人自由。
(三)计划
“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市场会产生信息失误和协调失败,会导致“市场无政府状态”,因此,需要运用计划手段加以补救。
计划在市场社会主义中是充当对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市场的重要补充角色的,但绝不是替代物。“市场社会主义”所说的计划是指示性计划,是关于计划的构设和阐释的咨询、讨论过程,且此过程是分权性质、民主取向的。这个过程提供了一个各种信息汇聚,不同利益集团可就外溢效果彼此协调的场所。这个场所产生的合同有强制力,因为国家在市场社会主义中扮演重要角色。
计划的主要功能有三:
1.指令性计划为有关双方提供了一个会面和交换信息的场所,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市场造成的不确定性。
2.指示性计划能在资源配置方面允许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并且还能内化外溢效果,使市场的外部性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
3.指示性计划提供了一种分权的、富有民主潜力的计划观,它能改进市场作用,而又没有威胁要取代市场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的机制。
三、系统整合: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的主张用最概括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目的。从上文对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等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目的状态的理论,将市场则视为程序性制度。既然市场只是一种程序性制度而与任何实质性的目的状态无必然联系,它就可以被作为一种手段来运用于任何目的,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目的服务。因此,市场与社会主义是可以兼容的,“市场社会主义”正是市场与社会主义的整合。
“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在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之中,市场必定会起很大作用,其理由不仅是市场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市场能带来多样化和个人自由。所以,“市场社会主义”的核心基础就是赞同把市场作为有效使用资源的程序和自由选择的保障者。但同时,“市场社会主义”并不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如社会分配不均等问题是非市场自身所能解决的,因此还需要市场以外的制度,其中政治制度最为首要,这些制度通过指示性计划建立起新的框架,其中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将得到纠正。在这里,“市场社会主义”反对将市场描述为一种完全非人为的程序,主张国家应当介入这一程序,以确保一个真正自由、运行良好的市场。
综上所述,“市场社会主义”主张,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上,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甚至暗示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同市场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市场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