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当代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3-0028-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客观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对我国公民的社会活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调控和规范功能。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时代命题,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1] 21-22从历史的发展和逻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后的最新理论创造。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中央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形势,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又进一步明确要“建设和谐文化”。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追问的逻辑结论,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和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2]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科学的完整体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整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3] 这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是一种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理论创新,它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它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促进和激励中国人民朝着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为我国务民族的团结和兴旺发达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在当今世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我国公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各种思潮的侵蚀和冲击,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观念也正在影响和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混乱”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思想道德冲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亦即铸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将发挥巨大作用”[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和执政党都对主流意识形态予以高度关注和倡导,都十分重视思想上层建筑的建设,都会努力使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代表国家的意志,代表统治集团的思想和信念,代表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的,代表政府的服务宗旨。统治阶级要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本阶级利益,实现阶级的意愿,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必然要构建维系本阶级利益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来统领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调控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 7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论创新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实在的科学反映,它集中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国虽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本质要求决定了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道德观。而这些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诉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更好的坚持。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进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充分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和主题。当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共同理想的引领下,我们党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重点。爱国主义是团结和凝聚民族奋发向上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所以,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更好地调动中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腾飞,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则能更好地体现爱国主义,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外,在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提供不竭动力,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人类改造自身、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唯有注重创新、积极推进创新,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挑战,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能充分调动中华民族的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要素。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8]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定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当代道德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功能。在当代,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我们党的执政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国情的客观反映
任何一种理论形态,都是对现实问题的逻辑解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是行动的指南,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列宁所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9] 理论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逻辑应答。
当代中国正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受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世界潮流的影响,这是当代中国最具时代特征的国情,这一客观的中国国情呼唤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
其一,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之中,西方各种思潮蜂拥而至,良莠不齐。我们在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抵制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客观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过程这一客观事实,表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其核心理念。
其二,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也是社会转型的主要目的之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才有可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大发展,需要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共同奋斗,需要对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需要全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进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客观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迫切需求。
其三,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是从人均1 000美元发展至3 000美元的特定时期,是社会极易动荡不安的时期。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看,人均从1 000美元发展至人均3 000美元是容易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的特定时期,这一时期特别需要高度关注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逻辑应答,并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双重规范约束的层面,为我国公民认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为在当今社会一切生活领域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法律和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它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这种正确的社会导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邓小平同志说过“稳定压倒一切”,这种稳定正是当代中国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活动的价值导向与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又引领、调控和规范着公民的社会活动,对客观现实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调控和规范公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功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0] 由于人类社会的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离不开意识的引导和驱动。因此,意识形态在个人、群体、社会各个层面上引领着人们的活动,调控和规范着个人、群体、社会及其相互作用的活动。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引导、调控和规范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控和规范作用,是通过对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影响来实现的。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产生着综合影响作用,启迪、感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调控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客观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另一方面,对我国的政治经济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这一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公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引领、调控和规范功能。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我国公民参与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为我国公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全民族同心同德、奋发向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道德保障。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调控和规范的重要功能,必须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 9毛泽东同志经常讲,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他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掌握了”[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是悬在空中的理论楼阁,并非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教条,而是引领、调控和规范公民社会活动的思想与道德指南。但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行动才能实现。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成为当代中国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时,才能实现其引领、调控和规范公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功能。在现实的实践中,当我国公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时,就会将这种内在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就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就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通过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能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励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就能正确调控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奉行社会道德规范,形成新型的、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只有通过广大群众的实践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客观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对我国公民的社会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调控和规范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推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指导、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公民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