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熔融接枝粉聚丙烯的研究

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熔融接枝粉聚丙烯的研究

一、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熔融接枝粉末聚丙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昌仁[1](2021)在《高稳定性电池热管理用相变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电动化属于国家战略。然而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模组的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频发。其诱因大多在于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未能得到有效管控:电池模组在长时间和/或高倍率充/放电过程中,电化学反应伴随着大量热量的产生;若热量来不及散出,则会引发诸如电解质及隔膜分解等一系列副反应,在性能衰减的同时,产生更多的热量和大量气体,内部压力和温度骤升,最终导致热失控。要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设计一套先进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从宏观上实现对动力电池模组温升和温度分布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空气冷却和液体冷却。传统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如空气冷却和液体冷却均存在短板,空气冷却散热效率低,而液体冷却管道布置繁琐,存在泄漏风险。近年来,相变材料(PCM)冷却技术因其结构简单紧凑、控温和温度均匀性好而被视为下一代电池热管理技术。PCM冷却技术的瓶颈主要在于PCM的热稳定性较差,吸热液化后相变组分易泄漏、形态易坍塌。为提高PCM的热稳定性,传统改性策略聚焦于物理改性方法,依靠添加定型、吸附载体的策略限制相变分子链段的流动。尽管添加定型、吸附载体的物理改性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附液化后的相变组分,但在微观上,液态相变组分在电池模组的长期运行过程中、重力和惯性力的影响下,仍不可避免地逐渐迁移,上述物理改性方法无法完美解决相变组分迁移/泄漏等问题。为此,本论文围绕化学改性方法,依靠化学键绑定相变分子链段,并结合电池热管理对PCM的热物性需求,成功开发了一类具备高稳定性的电池热管理用固-固PCM,解决了 PCM电池模组不稳定、易泄漏/体积膨胀等缺点,本论文将为PCM电池热管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结论:(1)设计了三维交联主链+脂肪烃基侧链的相变高分子(Polymer PCM,PoPCM),并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成功制备获得:该PoPCM表现出优异的本征固-固相变特性,相变温度为~50℃,适用于电池热管理系统。厘清了三种交联剂,二乙烯基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中最优选的交联剂为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探究了单体:交联剂的最佳摩尔比例为1:40,在该最佳摩尔比例下制备的PoPCM潜热最高,为98.8 J g-1;所制备PoPCM均表现出极佳的耐热蚀性能,所有样品在远高于其相变点的150℃均表现出优异的形态稳定性,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任何形态坍塌或者相变组分泄漏现象。(2)得益于PoPCM所需的反应条件温和,无需无水/无氧气氛以及挥发性/有毒溶剂及反应物),PoPCM的公斤级放大制备得以实现了;膨胀石墨(EG)在原位聚合条件下有利于形成的均匀且连续传热导热网络,使得在简单地添加6wt%的EG之后,PoPCM/EG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高达2.33 W m-1 K-1,高于先前文献中报告的大多数传统PCM的导热系数;由于自由基聚合反应具有反应速度快、反应过程可控等优点,以及导热剂的加入可以将反应热量迅速导出到环境中从而避免过热、反应过速,固化时间最快可缩短至10分钟内完成,而不发生爆聚以及反应失控;将该材料与大容量动力电池组装成PCM电池模组,并测试该电池组的控温和均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极度苛刻的大倍率充/放电工况下,该模组的最高温度为45.3℃,最大温差为3.1℃,远低于动力电池的预警温度/温差。(3)理论上,PoPCM作为相变石蜡(PA)的吸附高分子骨架同样具有可行性:三维交联热固性主链将赋予所制备PCM在高温下卓越的形状稳定性,而烷基侧链通过分子间色散力确保骨架间具有较高的PA吸附能力,从而获得优异的抗漏性能。此外,脂肪烃基侧链还可以提供额外的潜热。因此,我们定制设计了溶胶-凝胶法将具有脂肪烃基侧链的三维热固性PoPCM原位生长在PA/EG浆料结合。所制备样品在EG含量为8wt%时具有120.3 J g-1的高蓄热密度和2.92 W m-1 k-1的导热系数。该新型PCM被组装进入21V16Ah的电池模组中,与传统高分子骨架的PCM模组相比,该模组在极端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表现出了优异的可靠性和温度控制性能。在3C-4C充放电50次循环中,基于PoPCM骨架的PCM模组在第6次循环后达到了热稳态,最高温度为50.9℃,最大温差(ΔTmax)为5.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在整个循环过程中PA泄漏严重,基于传统高分子PCM模组的Tmax和ΔTmax逐渐增大。(4)该PoPCM的相变温度约为50℃适用于电池控温领域的应用,然而,较窄的相变温度区间限制了该材料在其他领域应用。为此,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一种PoPCM相变温度的调控策略,即通过调控脂肪烃侧链上C原子的数目,实现了 PoPCM-x(x代指脂肪烃侧链上C原子的数目)相变温度区间在9.7到65.3℃范围内的调控。可控相变温度区间拓宽了 PoPCM-x在建筑节能、电池热管理和余热回收等领域的应用。此外,该类材料铸模性能优异,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铸模成管、砖或模块状。由于PoPCM-x具有可控的相变温度区间、足够的潜热和卓越的热稳定性,它们在控温和储热应用领域均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王盛[2](2020)在《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改性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因其优异的性能以及环保节能的特点逐渐代替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但是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本身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应用。因此需要对其改性,其中采用无机纳米材料对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改性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共混法使纳米氧化镁吸附在玻璃纤维表面,制备GF-Mg O纳米复合材料。随后通过酸化石墨烯来制备氧化石墨烯,然后通过硅氧烷偶联剂改性氧化石墨烯,得到表面带有双键的改性氧化石墨烯(m GO),随后在一定条件下使m GO包裹住GF-Mg O制备得到m GO-GF-Mg O纳米复合材料。通过SEM、XRD、XPS等对m GO-GF-Mg O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m GO-GF-Mg O制备成功。最后通过本体聚合将m GO-GF-Mg O与丙烯酸酯单体及助剂反应得到m GO-GF-Mg O纳米复合材料改性的UV固化丙烯酸酯(m GO-GF-Mg O-A)压敏胶。实验结果表明,m GO-GF-Mg O提高了该压敏胶的凝胶含量、并改善了压敏胶的热稳定性、疏水性等性能。同时当m GO-GF-Mg O的含量达到20wt.%时,持粘力达到了323h,压敏胶的UL-94级别达到V-0,氧指数LOI达到22.6%。随后,采用一步还原法将纳米氧化亚铜负载在改性的氧化石墨烯上,制备了改性氧化石墨烯/氧化亚铜(m GO/Cu2O)纳米复合材料。通过SEM、XRD、UV-vis等来表征了结构,并证明成功制备了纳米复合材料。随后通过本体聚合法将m GO/Cu2O引入到丙烯酸酯中,制备了纳米复合材料改性的UV固化丙烯酸酯(m GO/Cu2O-A)压敏胶。结果表明随着含量的增加,压敏胶的凝胶含量增加至95%,疏水性以及热稳定性提升,但是初粘性呈下降趋势,180°剥离力先增加后减小。当含量达到20wt.%时,持粘力达到了272h,导电率达到1.3*10-2,抗菌性也有较大的提高。

王凤芝[3](2020)在《丙烯酸基树脂的改性及打印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双酚A环氧丙烯酸树脂因光活性高、固化速率快、力学性能好、价格便宜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涂料、油墨行业,在模具光固化领域也被广泛研究,由于LCD型3D打印光固化起步较晚,对应的丙烯酸基树脂材料研究较少,且树脂基体存在凝胶点低双键转化率固有缺陷以及硬度不满足高标准行业要求,需要对树脂进行改性并调整打印参数。用酸化的偶联剂A151对超细粉ZrO2进行表面处理,接枝含双键的有机链后,作为增强相改性双酚A环氧丙烯酸树脂。以拉伸强度为指标,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预聚物):m(单体)=1:1,光引发剂819的质量分数为1.5%,增强相ZrO2的质量分数为1.5%,单层固化时间为10s。对比空白树脂,优化后的树脂方案得到样件的拉伸强度平均提高了60.58%,收缩率降低了71.3%,弯曲强度提高了31.2%。将不同浓度丙烯酸单体加入到双酚A环氧丙烯酸树脂中,制备了3D打印光固化树脂材料。研究结果表明,5%丙烯酸单体的加入,树脂的双键转化率提高了58.5%,拉伸强度达到52.64MPa,弯曲强度为168.88MPa,弯曲模量为4449.53MPa,分别较空白树脂提高了159.3%、49.9%、56.8%;粗糙的拉伸断面反映了树脂断裂韧性增加。树脂收缩率在丙烯酸加量5%时为6.56%,双悬臂部件打印获得的卷曲系数为7.16,体现了树脂良好的打印精度。为提供光固化过程的理论基础,制备了含有聚乙二醇200的丙烯酸基光敏树脂,研究了切片层厚度、单层固化时间、打印建造方向、后固化处理时间等对固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分层厚度达到各自最高转化率所需的时间相同,出现了延迟凝胶现象;相同分层厚度,单层固化时间超过25s,会使生成的不稳定新键断裂而使双键转化率降低。层固化时间增加到25s可大大提高竖直打印层间的粘合,强度接近水平方向打印,同时后固化时间20min可发挥最大的积极影响,尤其对短时间的快速打印。

邱铃[4](2019)在《发泡EVA鞋材用UV固化水性处理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发泡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鞋材因其优异的性能和成本优势在制鞋行业被大量使用,由于其表面极性较低,较难被聚氨酯鞋胶附着,为了提高粘接强度,行业通常使用表面处理剂对EVA表面进行预处理。UV固化EVA处理剂由于其固化效率高、节省能源,被广泛使用。目前市面上的UV处理剂大多数为溶剂型,为了保护环境和工人的健康,开发高性能的UV固化水性EVA处理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结构的多元醇,分别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丁酸(DMBA)、丙烯酸羟乙酯(HEA)、三乙胺(TEA)反应,通过无溶剂后封端预聚体分散法制备可UV固化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WPUA)。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产物和固化后的膜的结构,比较了不同结构多元醇合成的WPUA在不同EVA鞋材上的处理效果。通过预聚体阶段混入改性树脂再乳化和在WPUA乳液中采用物理共混改性树脂的办法,改善WPUA对EVA的附着。探讨了多元醇种类,预聚阶段-NCO/-OH摩尔比R,-COOH含量对WPUA稳定性和固化成膜后性能的影响,并测试了改性后的WPUA对不同硬度的发泡EVA鞋材的表面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预聚体中混入改性树脂再乳化的改性方法对EVA的处理效果较好。R=1.1,选用半结晶二聚酸聚酯二醇,-COOH含量为2.2%,在PUA预聚体阶段加入25wt%固体氯化聚丙烯(CPP)的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溶液(CPP浓度25%)进行改性,得到固含量为30%,储存稳定的白色略带蓝光的乳液。其固化膜的吸水率为7.7%,粘手性为1级。在EVA60上的初期最大剥离力为28.4N/cm,3天后达到了使EVA破坏的效果;70℃95%湿度7天的耐水解测试,其强度保持率为100%,具有优异的耐水性。当湿态涂布量为10g/m2时,通过添加1.5wt%光引发剂1173在1000mJ/cm2的能量照射下得到的粘接强度最高,EVA鞋材需在UV照射后8小时内完成刷胶贴合。就粘接强度、耐热性、耐水性、耐黄变性等方面比较了市售UV固化溶剂型和水性EVA处理剂。本研究的最佳配方在耐水解性和耐黄变性接近溶剂型处理剂,在对高硬度的EVA的粘接强度上仍然有差距;在不同硬度的EVA上的粘接强度和耐热性与两款市售水性处理剂的水平相当。

王崇[5](2019)在《反应挤出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乳酸及性能表征》文中提出聚乳酸(PLA)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树脂,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但熔体强度低的缺点导致PLA的应变硬化效应不明显,这限制了PLA在发泡、吹膜等方面的应用。针对PLA熔体强度低的缺陷,本文通过反应挤出法制备具有支链结构的高熔体强度PLA;另对PLA进行增韧改性。实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通过考察不同多官能单体对PLA熔体强度的影响,选取了沸点高的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为接枝单体,采用反应挤出接枝的方法制备了接枝产物(HDDA-g-PLA)。通过对产物熔体强度的测试,随着HDDA接枝率的增大,产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及熔垂高度降低,熔体强度得到提高。动态流变性能研究表明产物的链松弛时间和黏弹特性明显,定性说明接枝反应引发主链有长支链结构产生,同时产物缺口冲击强度的提高也说明了与支链的产生有关。并由实验结果及理论基础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即PLA主链生成的叔碳自由基经断链反应形成羰基自由基,一方面羰基自由基与PLA链反应生成梳型长支链分子;另一方面更多与含双键的HDDA单体反应形成链自由基,继续与PLA主链反应形成长支链结构,使PLA的熔体强度得到提高。考察熔体强度的提高对接枝产物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DDA接枝率的增大,产物的结晶性能得到改善。当添加3wt%(接枝率为1.0%)的HDDA时,产物的结晶度为40%,同时球晶密度显着增大,球晶尺寸变小,说明由接枝产生的支链结构起到成核的作用,而产物的晶体构型仍为α晶型。添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对PLA进行增韧。通过PLA/EVA/HDDA/DCP体系一步反应挤出,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含量对体系韧性的影响。随着EVA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先升后降,当EVA含量为8wt%时,其冲击缺口击强度为7.5 kJ/m2,韧性提高了97%。

姚淼[6](2019)在《长链烯类单体固态光聚合机理研究及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传统的液态光聚合,晶态光聚合在保证聚合速率与转化率的前提下,表现出显着的抗氧阻聚性和更低的体积收缩。另外,晶态光聚合可以制备高结晶度、高立构规整度的聚合物,甚至有希望合成依靠传统液态光聚合不能得到的聚合物单晶。但是,链式晶态光聚合的可行性存在着争议。在链式晶态聚合过程中,单体上参与聚合的官能团需要发生运动,相互靠近以完成成键,实现链式增长。晶体中,分子堆积紧密,若无额外的外界能量给予,难以进行大角度的化学键旋转和明显的分子骨架变形,长链烯类单体的晶态链式聚合似乎难以发生。然而在实验中,人们观察到了明显的晶态链式聚合现象。因此,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形成了明显的矛盾。晶态链式聚合到底能否发生,观察到的聚合现象是否真正发生在晶相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链式增长的几何角度,提出了判断某一单体晶态链式聚合能否发生的几何判据。将此判据用于丙烯酸十八酯体系,通过相态与光聚合动力学分析提出丙烯酸十八酯不能进行晶态链式聚合,聚合实际发生在转子相,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了转子相中的分子具有链式聚合能力,阐释了聚合机理。之后,构筑了二元共混长链丙烯酸酯体系,解决了转子相不稳定的问题,拓宽了转子相聚合的温度范围。接下来,通过对长链乙烯酯转子相的研究提出了转子相形成的结构条件。最后,利用转子相聚合转化率可控的特点制备了交联的聚丙烯酸十八酯多孔材料,提出了利用材料中的孔隙实现愈合与形状记忆的新机理。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的单晶数据,通过建立几何模型,研究了 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在晶态下的链式增长可能性,证明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不能进行晶态链式光聚合,实验上观察到的聚合转化率来源于晶界与非晶区的聚合。在此基础上,从链式增长的几何角度,提出了判断某一单体晶态链式聚合能否发生的判据为:晶体中相邻两分子反应基团(对于丙烯酸酯而言为碳碳双键靠近羰基端的碳原子)间距离需要小于5.08 A。2.研究了丙烯酸十八酯的相态数目与各个相态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发现丙烯酸十八酯具有四种固相,分别为α相(六方)、sub-α相(正交)、β相(正交)和γ相(三斜)。其中,β相是一系列点阵结构相同而缺陷含量不同的晶相集合,在恒温和升温过程中,缺陷会自发调整降低含量。利用β相的特点解释了 sub-α相与β相之间不可逆转变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发现当存在β相作为诱导剂时,α相在降温过程中可以不经过sub-α相直接转变回β相,并提出了 β相诱导的α→β转变过程需要的两个条件。3.研究了丙烯酸十八酯四种相态的链式光聚合动力学,发现α相、sub-α相和β相均满足上文提出的几何判据,然而只有α相和sub-α相可以聚合。通过XRD分析首次提出并证明了丙烯酸十八酯的α相和sub-α相是转子相(RⅡ相和RⅠ相),而β相是正交晶相。对丙烯酸十八酯转子相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模拟统计数据从理论角度证明了丙烯酸十八酯分子在转子相中具有足够的运动能力实现链式聚合。转子相中,分子能绕其长轴发生旋转和跳跃,这是保证其可以进行链式聚合的关键。4.构建了二元共混长链丙烯酸酯体系,成功降低了丙烯酸酯转子相向晶相的转变温度,拓宽了转子相存在的温度范围,并使不稳定的RⅠ转子相在共混体系中被稳定下来。二元共混体系具有更高的聚合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0+0=2”超加和现象。对这种超加和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该现象的本质是共混体系中两个化合物分子长度的差异给予了较长分子尾端较高的活动能力,使其可以发生弯折而降低体系能量。这种弯折阻碍了RI转子相向晶相转变过程中的点阵收缩,使获得的晶相结构与RI相近似。近似的结构导致相近的体系能量与较低的转变能垒,因此RI相和晶相可以进行可逆的转变,从而使得RI相被稳定下来。正是由于不具有聚合能力的晶相可以可逆地转变回有聚合能力的RI相,体系才表现出了“0+0=2”的超加和现象。5.研究了四种不同链长的长链乙烯酯(V18、V16、V14和V12)的相行为,发现这四种长链乙烯酯均不具有稳定转子相。通过对比长链丙烯酸酯与长链乙烯酯的分子结构,发现当分子表面的电荷分布正好能使以非倾斜堆积形式排列的分子体系稳定存在时,就能形成稳定的转子相。除此之外,还发现丙烯酸十八酯(ODA)和十八烷酸乙烯酯(V18)均可以诱导不具有转子相的十六烷酸乙烯酯(V16)形成转子相,但是诱导效果不同。ODA-V16体系中,由于ODA中的丙烯酸酯基与V16中的乙烯酯基间的错位堆积,ODA分子的烷基链尾端暴露在分子层之外的部分相对较长,这部分端基能伸展至相邻的V16分子尾端,阻止V16沿其分子长轴运动,进而阻止V16分子在转子相向晶相转变过程中分子向倾斜堆积状态变化,最终诱导出稳定的转子相。而V18-V16体系中,由于V18与V16中的乙烯酯基以对齐的形式平行堆积,V18分子的烷基链尾端暴露在分子层之外的部分相对较短,这部分端基只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折而不能扩展到V16分子尾端去阻止其沿分子长轴运动,分子最终以倾斜堆积形式存在,对转子相的诱导效果较差。6.通过转子相聚合得到转化率可控的聚丙烯酸十八酯交联体系,除去残余单体后,成功制备了交联的聚丙烯酸十八酯多孔材料。经SEM表征,孔径约为(5~20)μM。交联的多孔材料具有更高的表面疏水性、熔点和在正己烷中的溶胀率。除此之外,交联的聚丙烯酸十八酯多孔材料中的孔洞为聚合物主链与侧基的运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使聚合物主链与侧基在其熔点之上能够运动并发生缠结。基于此,提出了利用材料中的孔隙实现自愈合与形状记忆的新机理,并通过实验证实了交联的聚丙烯酸十八酯多孔材料具有较高的愈合能力和形状记忆性能。

朱哲文[7](2019)在《自乳化法制备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高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的溶剂型涂料逐步被环境友好型涂料所替代。环境友好型涂料中常见的水性涂料以水为溶剂具有安全可靠无污染的特性。水性树脂对水性涂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水性聚丙烯酸酯因其具有良好的保光保色性、耐候性、耐腐蚀性以及抗污染能力,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汽车、木器、金属涂料等诸多领域。但是丙烯酸树脂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热黏冷脆”。为了改善其性能,可以引入功能基团或者与其他树脂进行复合,取长补短,制备出性能更好的复合树脂。通过引入羟基单体可以提高聚丙烯酸酯分子链中的羟基含量,这有利于提高后期成膜的交联密度。同时,聚氨酯由于分子链上的软硬段分离,使得胶膜具有机械性能好、附着力强、耐磨性好、耐温性好、易于改性等优点,可以弥补聚丙烯酸酯的缺陷,将二者进行复合,制备出能充分发挥其优点的树脂。而聚酯的结构决定其具有耐磨性好、光泽度好、丰满度高、耐候性佳、机械强度高等特点,也可以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树脂。因此,本文分别使用聚氨酯和聚酯对丙烯酸酯进行改性,具体工作如下:第一章作为绪论,介绍了水性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的基本情况,并列举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以及水性聚酯丙烯酸酯的研究进展。第二章通过外加乳化剂的方法,制备了羟基功能化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探究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制备时,单体的选择、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乳化剂配比。通过实验,确定了选用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聚碳酸酯二醇(PCDL)作为聚氨酯预聚体(PU)的软硬段,选择单体总质量2%的过硫酸铵(APS)作为引发剂,在80°C的条件下,使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2/3的比例作为乳化剂,与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进行乳液自由基聚合制备出羟基功能化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分析(TG)等手段证明了乳液稳定性好,性能优良,但是在干燥成膜后,由于小分子乳化剂的迁移导致胶膜的光泽度,耐水性等性能不好。第三章为了解决乳液中小分子乳化剂残留的问题,以两亲性聚氨酯大分子,辅以少量烯丙氧基壬基苯氧基丙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SE-10)作为反应型乳化剂来代替SDS/OP-10乳化剂对丙烯酸单体进行预乳化,用AA和MAA作为羧基单体,HEMA作为羟基单体,通过种子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的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羟基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探讨了聚氨酯预聚体封端基团、PU/PA的比例、水溶性单体的加入方式、乳化剂用量和亲水性单体二羟甲基丙酸(DMPA)用量对乳液聚合稳定性及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以DMPA的加入量为聚氨酯总质量的7%制备出端羧基的不饱和聚氨酯预聚体,以PU/PA为1/3的比例,使用单体总质量1%的乳化剂,加AA直接加入到底液而MMA加入乳化液的方式,制备出核壳结构的羟基功能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透射电镜(TEM)可以清晰的看出乳胶粒子的核壳结构。经过测试,证明了制备出的乳液粒径小、分布窄、固含量高、稳定性好、胶膜性能优良。同时也解决了乳液中小分子乳化剂残留的问题。第四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采用丙烯酸单体代替丙酮对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分散,使得整个反应过程中,不再加入任何有机溶剂。为了提高复合乳液涂膜的交联密度,进一步提高HEMA的含量。保持PU/PA比例,AA/MAA/BA/St的比例不变,降低BMA的含量,提高HEMA的加入量。再通过调节BA/St的比例以保证复合乳液干燥后的胶膜的Tg不会过高,以保持其柔韧性。同时研究了改变链转移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从而制备出不同性能的复合乳液来应用于不同的需求。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在保证乳液稳定性的前提下,将HEMA的用量提高到单体总质量的30%,BA/St的比例设定为1/1,当链转移剂加入量为1-3%时能够制备出适应于不同需要的复合乳液。通过测试,发现HEMA含量提高后,胶膜具有更好的耐水性,耐溶剂性和附着力。第五章对聚己二酸乙二醇丁二醇酯进行改性,制备出端羧基的不饱和聚酯(UPE),然后用其与丙烯酸单体进行乳液共聚。探究了HEMA加入量,UPE/AC的比例,BA/St的比例,链转移剂用量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HEMA加入量为单体总质量的35%,UPE/AC比例为1/5,BA/St比例为1/3,通过改变链转移剂的用量可以制备出分子量在3000-15000范围内,粘度在450-1400mPa·s范围内的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测试,证明了该树脂的固含量高、稳定性好、耐冲击性好、机械性能好等优点。以该复合乳液为原料制备的涂料具有良好的涂膜性能,可用于汽车工业。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环保型高性能的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将要取代传统的溶剂型涂料,在涂料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黄锴[8](2019)在《废弃PET制备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文中研究指明PET聚酯是一种石油基高分子材料,因其成本低,性能优异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消费后的PET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大量PET废料在全球范围内累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本论文对废弃PET进行化学回收,并利用回收物制备了绿色环保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其综合性能优良且具有实用价值。用乙二醇醇解废弃PET,制备了不同降解程度的PET醇解物(oligoester diol简写OED)。经过工艺优化,得到了一系列醇解物均呈白色粉末状,表征结果显示醇解物是BHET的低聚物,平均分子量在458 g/mol到819 g/mol之间,相当于平均聚合度在2-4之间。以PET醇解物、二异氰酸酯和羟基丙烯酸酯为基础原料,合成了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通过控制变量实验与正交试验,研究了PET醇解物平均分子量、二异氰酸酯、羟基丙烯酸酯、活性稀释剂种类及含量,光固化时间等因素对树脂及光固化漆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RD和TG对PUA低聚物和光固化漆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使用醇解物平均分子量为665 g/mol、二异氰酸酯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封端剂为单官能度封端剂、活性稀释剂是质量分数20%的1,6-己二醇双丙烯酸酯且光固化时间40 s时,光固化漆膜综合性能达到最佳,铅笔硬度2H,画格法附着力0-1级,柔韧性1 mm,耐冲击性可达50 kg·cm,通过耐水性、耐溶剂和耐化学品性测试。XRD测试显示,醇解二醇在参与PUA的合成后,其特征衍射峰大幅降低或者消失;TG分析显示光固化漆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通过实时紫外法研究PUA体系的光固化动力学,结果显示反应级数均为0级。通过引入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三乙胺(TEA),合成了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研究了PET醇解物平均分子量、中和剂、中合度、DMPA含量和羟基丙烯酸配比对产物及漆膜的性能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粒径、Zeta电位和GPC对WPUA低聚物进行表征,用固体紫外、TG和DSC对光固化漆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醇解物平均分子量为665 g/mol,中和剂为TEA,中合度为90%,DMPA含量为38%,封端剂选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和丙烯酸羟丙酯(HPA)(n(PETA)/n(HPA)=3:2)时产物和光固化漆膜综合性能优良,适合木器涂装。粒径和Zeta电位显示WPUA树脂的平均粒径在140.7 nm,在水中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GPC测试表明树脂分子量适中;固体紫外、TG和DSC测试表明,光固化漆膜具有较好的光学透明性,且热稳定性良好。

孙晓雷[9](2019)在《基于氢键支链化对脂肪族聚酯及合金结晶行为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为了改善PLA和PBSA结晶能力,以PDP作为支链,通过分子间氢键对PLA及PLA/PBSA合金、PPC/PBSA合金和PLA/PPC合金进行支链化改性,调控PLA和PBSA的结晶行为。运用FTIR、NMR、DSC、WAXD、POM和TG等表征系统地研究了 PDP分别与PLA、PLA/PBSA合金、PPC/PBSA合金及PLA/PPC合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了对其结晶行为、晶体结构、球晶形貌和热稳定性等性能影响。(1)为了改善PLA的结晶能力,用PDP作为支链对PLA进行支链化改性。结果表明:PDP作为支链通过分子间氢键与PLA相连,显着提升了 PLA的结晶能力。纯PLA没有结晶峰,随着PDP含量的添加PLA出现了明显的熔融峰,当PDP含量为25Wt%时,PLA的结晶焓约为22.75 J/g。PDP的添加对PLA的晶体结构没有影响,但使其晶面间距变大,晶体结构变得松散。当PDP含量增加至15wt%时,PLA由黑十字消光球晶变为环带球晶,并且随着PDP含量继续增加,环带球晶的尺寸也逐渐增大。结晶温度对球晶形貌也有很大影响,当PDP的含量为10 wt%时,支链PLA从100、110和115℃的黑十字消光球晶到120℃的环带球晶,再到125℃的间隔较大的环带球晶,而当温度升高到135℃时环带球晶消失。此外,虽然PDP的添加使PLA的热分解温度由318℃降至261℃,但仍能保持较高的热分解温度。(2)为了提高PLA/PBSA合金中PLA结晶能力,利用溶液共混法将PDP和PLA/PBSA合金进行共混。结果表明:PDP作为支链通过分子间氢键与PLA/PBSA合金相连。PDP的添加改善了合金中PLA的结晶能力,当PDP的含量增加到40wt%时,PLA结晶度达到19.5%。PDP的添加并不改变合金的晶体结构。PLA在120℃时球晶生长速率最快,为1.73 μm/min,PBSA的添加使PLA球晶生长速率加快达到9.10μm/min。合金中加入PDP后,PLA的球晶生长速率继续增加到29.05 μm/min。此外,加入PDP后PLA/PBSA合金由一步热失重变为两步热失重。(3)为了克服PPC/PBSA合金中PBSA结晶能力差的问题,首先研究了 PPC与PDP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PC与PDP之间产生了分子间氢键作用,PDP分子的烷基链发生了受限结晶,形成晶相的熔点和结晶温度均比纯PDP低,并且都随着PDP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归因于PDP中参与结晶的烷基链长度增加。然后利用分子间氢键作用制备了支链PPC/PBSA合金。支链化改性使合金中PBSA的结晶能力大幅提升,结晶度由4.6%提升至51.5%。此外,PDP的添加并未改变PPC/PBSA合金的晶体结构。(4)为了提高PLA/PPC合金中PLA结晶能力,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对PLA/PPC合金进行支链化改性。结果表明,PDP作为支链通过分子间氢键与PLA/PPC合金相连。PDP的添加使合金中PLA的结晶度由3.4%提高至34.3%。纯PLA的生长速率为2.51 μm/min,加入PPC后生长速率增加到4.84 μm/min。加入PDP后,球晶生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当PDP含量为30 wt%时达到最大为23.88μm/min。但当PDP含量为40Wt%时,球晶生长速率减小,仅为16.61μm/min。

薛俊杰[10](2019)在《UV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其纳米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合成了E-51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作为预聚物,并制得低收缩率光敏树脂,各组分中预聚物占60%,IBOA占12%,HDDA占8%,ACMO占6%,PHEA占8%,光引发剂184占5%。其光固化样品拉伸强度为56.52MPa、弯曲强度为85.26MPa、断裂伸长率为6.93%、冲击强度为6.52J/m2。用PG以及GNSs对光敏树脂进行改性,GNSs添加量为0.02%及0.04%时,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达到9.8%及11.3%,光固化产品趋向韧性。加入添加量为0.02%及0.04%的PG以及GNSs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在纳米填料添加量为0.04%的情况下,GNSs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提升较PG好。以MMA为改性剂对纳米Al2O3进行表面改性,经表面改性后的纳米Al2O3比未改性的纳米Al2O3对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较为明显。添加量为0.2%的表面改性纳米Al2O3的复合树脂凝胶率为96.3%,添加量为0.3%的表面改性纳米Al2O3复合树脂拉伸强度为纯树脂的137%。并且随着表面改性纳米Al2O3含量的增加,热稳定性随之增强。

二、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熔融接枝粉末聚丙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熔融接枝粉末聚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稳定性电池热管理用相变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动汽车的发展
    1.2 车用动力电池的发展
        1.2.1 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历史
        1.2.2 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现状
    1.3 动力电池热管理的必要性
    1.4 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发展
        1.4.1 空气散热技术
        1.4.2 液体散热技术
        1.4.3 相变材料散热技术
    1.5 相变材料研究进展
        1.5.1 微胶囊包覆
        1.5.2 高分子载体吸附
        1.5.3 无机多孔载体吸附
        1.5.4 相变链段的化学键约束
        1.5.5 相变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1.6.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PoPCM的制备及其热物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PoPCM的制备工艺和流程
        2.2.4 表征与测试
        2.2.5 热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学结构与成分
        2.3.2 热物性
        2.3.3 热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oPCM/EG的制备及其电池组热管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材料制备
        3.2.4 PoPCM/EG-10 min的快速制备
        3.2.5 LDPE/PA/EG-6%的制备
        3.2.6 表征与测试
        3.2.7 热稳定性测试
        3.2.8 软包电池模组的设计与装配
        3.2.9 热阻测试实验配置的设计与搭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物性
        3.3.2 热稳定性
        3.3.3 电池模组倍率充放电性能
        3.3.4 热阻测试
        3.3.5 电池模组循环充放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oPCM/PA/EG的制备及其电池热管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材料制备
        4.2.4 对照组材料制备
        4.2.5 表征与测试
        4.2.6 热稳定性测试
        4.2.7 软包电池模组的设计与装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与成分
        4.3.2 热物性
        4.3.3 热稳定性
        4.3.4 电池模组倍率充放电性能
        4.3.5 电池模组循环充放电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oPCM-x的制备及其热物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材料制备
        5.2.3 表征与测试
        5.2.4 热稳定性测试
        5.2.5 圆柱形电池模组的设计与装配
        5.2.6 建筑节能PCM砖和余热回收PCM模块的的设计与装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与成分
        5.3.2 热物性
        5.3.3 热稳定性
        5.3.4 建筑节能
        5.3.5 电池热管理
        5.3.6 余热回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2)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改性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丙烯酸酯压敏胶概述
        1.1.1 丙烯酸酯压敏胶简介
        1.1.2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分类
        1.1.2.1 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1.1.2.2 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1.1.2.3 水溶胶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1.1.2.4 热熔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1.1.2.5 UV固化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1.2 UV固化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概述
        1.2.1 紫外光聚合及固化机理
        1.2.2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粘合性能
        1.2.3 UV固化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组成
        1.2.3.1 丙烯酸酯单体
        1.2.3.2 活性稀释剂
        1.2.3.3 光引发剂
        1.2.4 UV固化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影响因素
        1.2.5 UV固化型压敏胶的国内外进展
    1.3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压敏胶的研究
        1.3.1 纳米金属氧化物改性
        1.3.2 碳材料改性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改性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改性氧化石墨烯-玻璃纤维-氧化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氧化亚铜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GO-GF-Mg O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3.1.1 石墨烯的和氧化石墨烯的分散性
        2.3.1.2 红外光谱
        2.3.1.3 扫描电镜
        2.3.1.4 X-射线衍射光谱
        2.3.1.5 XPS射线光电子能谱
        2.3.2 mGO/Cu_2O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3.2.1 扫描电镜
        2.3.2.2 X-射线衍射光谱
        2.3.2.3 UV-vis光谱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GO-GF-Mg O纳米复合材料改性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mGO-GF-Mg O改性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4.2 碘值分析
        3.2.4.3 凝胶含量
        3.2.4.4 粘接性能
        3.2.4.5 热重分析
        3.2.4.6 接触角测试
        3.2.4.7 阻燃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红外光谱
        3.3.2 光引发剂1173对压敏胶光固化速率的影响
        3.3.3 活性稀释剂HDDA对压敏胶粘贴性能的影响
        3.3.4 光引发剂1173对压敏胶粘贴性能的影响
        3.3.5 UV固化时间对压敏胶粘贴性能的影响
        3.3.6 mGO-GF-Mg O纳米复合材料对压敏胶粘贴性能的影响
        3.3.7 热稳定性
        3.3.8 润湿性
        3.3.9 凝胶含量
        3.3.10 阻燃性
        3.3.11 阻燃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GO/Cu_2O纳米复合材料改性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mGO/Cu_2O改性的UV固化丙烯酸酯(mGO/Cu_2O-A)压敏胶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红外光谱
        4.3.2 光引发剂1173对压敏胶光固化速率的影响
        4.3.3 活性稀释剂HDDA对压敏胶粘贴性能的影响
        4.3.4 光引发剂1173对压敏胶粘贴性能的影响
        4.3.5 UV固化时间对压敏胶粘贴性能的影响
        4.3.6 mGO/Cu_2O纳米复合材料对压敏胶粘贴性能的影响
        4.3.7 润湿性
        4.3.8 热稳定性
        4.3.9 凝胶含量
        4.3.10 导电性
        4.3.11 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丙烯酸基树脂的改性及打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3D打印快速技术的发展
    1.2 3D打印光敏树脂的组成及研究
        1.2.1 预聚物
        1.2.2 光引发剂
        1.2.3 稀释剂
        1.2.4 助剂
    1.3 光固化成型的聚合体系
        1.3.1 自由基聚合
        1.3.2 阳离子聚合
        1.3.3 双固化体系
    1.4 3D打印工艺及丙烯酸基树脂的发展现状
        1.4.1 打印机方面
        1.4.2 光敏树脂材料的改性研究
        1.4.3 打印成型精度的研究
    1.5 3D光敏树脂材料的发展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性能表征
        2.3.1 树脂固化前粘度
        2.3.2 固化收缩率
        2.3.3 红外光谱
        2.3.4 双键转化率
        2.3.5 拉伸强度
        2.3.6 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第三章 超细粉ZrO_2改性丙烯酸基树脂的研究
    3.1 超细粉ZrO_2的表面处理
    3.2 正交实验确定制备条件
    3.3 超细粉ZrO_2光敏树脂的制备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ZrO_2表面偶联剂处理对光固化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 A151表面接枝超细粉ZrO_2的红外表征
        3.4.3 最优制备参数及打印工艺的确定
        3.4.4 优化工艺下的材料性能分析
        3.4.5 拉伸断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丙烯酸单体对3D打印环氧丙烯酸树脂性能的影响
    4.1 丙烯酸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4.2 光固化3D打印条件及打印过程
    4.3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4.3.1 丙烯酸树脂固化过程红外光谱分析
        4.3.2 丙烯酸加入树脂前后的拉伸断面形貌分析
        4.3.3 丙烯酸含量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4.3.4 丙烯酸单体含量对树脂收缩率的影响
        4.3.5 丙烯酸树脂光固化部件的精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丙烯酸基树脂3D打印光固化过程的研究
    5.1 丙烯酸基光敏树脂的制备
    5.2 光敏树脂打印条件的选择
    5.3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5.3.1 分层厚度和单层固化时间变化对双键转化率的影响
        5.3.2 打印建造方向对树脂拉伸强度的影响
        5.3.3 后固化时间对树脂机械性能及成型精度的影响
        5.3.4 工艺优化后树脂的收缩率及精度模型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发泡EVA鞋材用UV固化水性处理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EVA表面处理剂
        1.2.1 EVA鞋底
        1.2.2 EVA表面处理方法
        1.2.3 底涂法EVA表面处理剂的主要制备方法
    1.3 UV固化体系
        1.3.1 UV固化体系的基本原理
        1.3.2 UV固化处理剂的组成
    1.4 UV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
        1.4.1 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合成方法
        1.4.2 WPUA的乳化方法
        1.4.3 自乳化合成WPUA的工艺
        1.4.4 前人的研究成果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UV固化WPUA处理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基材
        2.2.4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WPUA)的制备
        2.2.5 UV固化WPUA EVA处理剂的配制
        2.2.6 涂膜的制备
        2.2.7 分析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
        2.3.2 WPUA乳液的基本参数及稳定性
        2.3.3 WPUA固化膜的吸水率
        2.3.4 UV固化WPUA处理剂的粘接性能
    2.4 WPUA-1838 的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V固化WPUA处理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基材
        3.2.4 在PUA预聚体合成时引入改性物
        3.2.5 对WPUA乳液进行物理共混改性
        3.2.6 UV固化WPUA EVA处理剂的配制
        3.2.7 涂膜的制备
        3.2.8 分析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在PUA预聚体合成时引入改性物
        3.3.2 对WPUA乳液进行物理共混改性
        3.3.3 剥离强度的影响因素
        3.3.4 与市售处理剂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反应挤出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乳酸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乳酸的简介
    1.3 聚乳酸的结构与性能
        1.3.1 聚乳酸的结构及基本性质
        1.3.2 聚乳酸的性能
    1.4 聚合物熔体强度提高的方法
        1.4.1 扩链反应
        1.4.2 支化反应
    1.5 聚合物熔体强度的表征方法
    1.6 熔体流变学参数的分析
        1.6.1 采用流变学方法对支链结构的定性分析
        1.6.2 采用流变学方法对支链结构的定量分析
    1.7 聚乳酸的增韧改性
        1.7.1 聚乳酸的增韧改性方法
        1.7.2 聚乳酸与增韧剂的相容性
    1.8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2章 高熔体强度聚乳酸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2.2 试样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分析
        2.3.2 接枝率的测试
        2.3.3 熔体强度(Ms)测试
        2.3.4 动态流变性能测试
        2.3.5 力学性能分析
        2.3.6 HDDA接枝聚乳酸反应机理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熔体强度聚乳酸结晶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3.2.2 试样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SC非等温结晶性能测试
        3.3.2 DSC等温结晶性能测试
        3.3.3 POM分析
        3.3.4 XRD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韧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4.2.2 试样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4.3.2 聚乳酸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4.3.3 聚乳酸复合材料动态流变性能测试
        4.3.4 聚乳酸复合材料结晶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长链烯类单体固态光聚合机理研究及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聚合概述
    1.2 逐步晶态光聚合
    1.3 链式晶态光聚合
        1.3.1 共轭双炔(或双烯)1,4-加成
        1.3.2 短链丙烯酸酯单体链式聚合
        1.3.3 长链烯类单体链式聚合
        1.3.3.1 长链丙烯酸酯
        1.3.3.2 长链乙烯酯
        1.3.3.3 长链乙烯基醚
        1.3.3.4 晶态链式光聚合机理与聚合条件
    1.4 转子相概述
        1.4.1 转子相的发现与提出
        1.4.2 转子相的概念与分类
        1.4.3 转子相的相转变序列
        1.4.4 转子相的奇偶效应
        1.4.5 转子相的模拟
    1.5 刺激-响应智能材料
        1.5.1 愈合材料
        1.5.2 形状记忆材料
    1.6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晶态光聚合可行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仪器与方法
        2.2.2.1 热分析
        2.2.2.2 原料的提纯
    2.3 结果与讨论
        2.3.1 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相态研究
        2.3.2 晶态HDDA链式增长可行性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丙烯酸十八酯相态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仪器与方法
        3.2.2.1 热分析
        3.2.2.2 X射线衍射
        3.2.2.3 原料的提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丙烯酸十八酯sub-α相稳定性及其与β相之间的转变规律
        3.3.2 丙烯酸十八酯α相与β相稳定性
        3.3.3 丙烯酸十八酯四种固相的结构
        3.3.4 丙烯酸十八酯特殊相的发现与分析
        3.3.5 丙烯酸十八酯β相诱导的α→β转变
    3.4 小结
第四章 丙烯酸十八酯转子相光聚合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
        4.2.2 仪器与方法
        4.2.2.1 光示差扫描量热
        4.2.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丙烯酸十八酯各相态链式光聚合能力研究
        4.3.2 丙烯酸十八酯转子相确认
        4.3.3 丙烯酸十八酯转子相模拟
        4.3.4 丙烯酸十八酯转子相聚合机理研究
        4.3.5 丙烯酸十八酯转子相层内、层间链增长路径
    4.4 小结
第五章 长链丙烯酸酯二元共混体系相行为及光聚合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主要原料
        5.2.2 仪器与方法
        5.2.2.1 热分析
        5.2.2.2 X射线衍射
        5.2.2.3 光示差扫描量热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长链丙烯酸酯转子相确认
        5.3.2 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十六酯二元共混体系
        5.3.3 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十四酯二元共混体系
        5.3.4 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十二酯二元共混体系
    5.4 小结
第六章 长链乙烯酯转子相及光聚合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主要原料
        6.2.2 仪器与方法
        6.2.2.1 热分析
        6.2.2.2 X射线衍射
        6.2.2.3 光示差扫描量热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长链乙烯酯相态研究
        6.3.2 长链酯类小分子转子相产生条件
        6.3.3 长链乙烯酯二元共混体系
        6.3.4 长链乙烯酯和长链丙烯酸酯二元共混体系
        6.3.5 ODA/V16与V18/V16体系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转子相聚合在材料方向的初步应用探索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主要原料
        7.2.2 仪器与方法
        7.2.2.1 光示差扫描量热
        7.2.2.2 示差扫描量热
        7.2.2.3 热失重分析
        7.2.2.4 流变分析
        7.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
        7.2.2.6 水接触角
        7.2.2.7 溶胀动力学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丙烯酸十八酯转子相聚合制备交联体系
        7.3.2 丙烯酸十八酯转子相聚合在材料方向的应用探索
        7.3.2.1 多孔材料的制备
        7.3.2.2 材料表面与断面结构
        7.3.2.3 材料表面水接触角
        7.3.2.4 材料热性能
        7.3.2.5 材料溶胀性
        7.3.2.6 材料愈合与形状记忆性能
        7.3.2.7 材料力学性能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7)自乳化法制备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性聚丙烯酸酯简介
        1.2.1 水性丙烯酸酯的分类
        1.2.2 水性丙烯酸酯的主要原料
        1.2.3 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1.3 水性聚氨酯简介
        1.3.1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3.2 水性聚氨酯的特点
        1.3.3 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1.3.4 反应原理
        1.3.5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1.3.6 水性聚氨酯的乳化、稳定和成膜机理
        1.3.7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4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简介
        1.4.1 物理共混法
        1.4.2 乳液共聚法
        1.4.3 互穿网络(IPN)聚合法
        1.4.4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应用
    1.5 水性聚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2.2.3 原料的预处理
        2.2.4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2.2.5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2.2.6 性能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氨酯预聚体中硬段的选择
        2.3.2 聚氨酯预聚体中软段的选择
        2.3.3 丙烯酸单体的选择
        2.3.4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2.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6 乳化剂配比的影响
        2.3.7 WPUA的红外分析
        2.3.8 胶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乳化法制备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装置与仪器
        3.2.2 原料
        3.2.3 原料的预处理
        3.2.4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3.2.5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3.2.6 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PMA用量的影响
        3.3.2 PU端基的选择
        3.3.3 PU/PA比例的影响
        3.3.4 水溶性单体加入的方式
        3.3.5 乳化剂使用量
        3.3.6 乳化剂种类的比较
        3.3.7 WPUA的红外分析
        3.3.8 DSC分析
        3.3.9 乳液粒子的微观结构
        3.3.10 复合乳液的应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4.2.3 丙烯酸单体的纯化
        4.2.4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4.2.5 高羟基含量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4.2.6 性能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丙烯酸单体代替丙酮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2 HEMA用量对乳液的影响
        4.3.3 软硬单体比例对乳液的影响
        4.3.4 链转移剂对乳液的影响
        4.3.5 胶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4.3.6 DSC分析
        4.3.7 乳液粒子的微观结构
        4.3.8 HWPUA与 WPUA的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5.2.3 丙烯酸单体的纯化
        5.2.4 端羧基不饱和聚酯的制备
        5.2.5 水性聚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5.2.6 性能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EMA用量对乳液的影响
        5.3.2 UPE/PA对乳液的影响
        5.3.3 软硬单体比例对乳液的影响
        5.3.4 链转移剂对乳液的影响
        5.3.5 红外分析
        5.3.6 WPA和 WPEA的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废弃PET制备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ET概述
        1.2.1 PET的物化性质及应用
        1.2.2 废弃PET来源与回收
        1.2.3 废弃PET化学降解方法
    1.3 光固化涂料
        1.3.1 光固化涂料组成
        1.3.1.1 低聚物
        1.3.1.2 活性稀释剂
        1.3.1.3 光引发剂
        1.3.2 光固化原理
        1.3.3 基于PET回收物的光固化涂料
        1.3.4 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研究进展
        1.3.4.1 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
        1.3.4.2 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
    1.4 光固化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过程
        2.3.1 乙二醇部分降解废弃PET制备醇解二醇
        2.3.2 基于废弃PET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2.3.3 基于废弃PET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2.4 光固化漆膜的制备
    2.5 表征与分析方法
        2.5.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2 乌氏粘度计分析
        2.5.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2.5.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2.5.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6 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2.5.7 热重分析(TG)
        2.5.8 凝胶率测定
        2.5.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UV-Vis)
        2.5.10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2.5.11 漆膜性能测试
        2.5.12 光固化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 乙二醇部分降解废弃PET制备醇解二醇的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醇解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3.2.2 乙二醇与PET摩尔比对产物的影响
    3.3 PET醇解物的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3.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4 热重分析(TG)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废弃PET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不同平均分子量醇解二醇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种类二异氰酸酯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2.3 不同种类羟基丙烯酸酯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2.4 正交试验
        4.2.4.1 正交试验设计
        4.2.4.2 最佳成膜配方和成膜条件探索
    4.3 基于废弃PET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表征
        4.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3.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4.3.4 热重分析(TG)
    4.4 基于废弃PET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固化动力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废弃PET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不同降解程度醇解二醇对产物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5.2.2 不同种类中和剂以及中和度对产物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5.2.3 不同DMPA含量对产物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5.2.4 不同双键含量对产物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5.3 基于废弃PET的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表征
        5.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5.3.2 固体紫外分析
        5.3.3 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5.3.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5.3.5 热重分析(TG)
        5.3.6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氢键支链化对脂肪族聚酯及合金结晶行为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LA、 PPC、PBS(A)概述
        1.2.1 PLA概述
        1.2.2 PPC概述
        1.2.3 PBS(A)概述
    1.3 PLA、PPC、PBS(A)的共混改性研究
        1.3.1 PLA及PLA/PPC合金共混改性研究
        1.3.2 PLA与PBS(A)共混改性研究
        1.3.3 PPC与PBS(A)改性研究
    1.4 支链化在聚酯材料中的应用
        1.4.1 支链化在PLA中的应用
        1.4.2 支链化在PBS及其共聚物中的应用
        1.4.3 支链化在其它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5 氢键在脂肪族聚酯中的应用
    1.6 高分子环带球晶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支链化对PLA结晶行为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支链PLA的制备及测试表征
        2.3.1 支链PLA的制备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测试(FTIR)
        2.3.3 傅立叶核磁共振仪测试(NMR)
        2.3.4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2.3.5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WAXD)
        2.3.6 偏光显微镜(POM)
        2.3.7 热重分析(TG)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DP与PLA之间的相互作用
        2.4.2 支链PLA的DSC分析
        2.4.3 支链PLA的WAXD分析
        2.4.4 支链PLA的POM分析
        2.4.5 热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链化对PLA/PBSA合金结晶行为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支链PLA/PBSA合金的制备及测试表征
        3.3.1 支链PLA/PBSA合金的制备
        3.3.2 傅立叶变换红外测试(FTIR)
        3.3.3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3.3.4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WAXD)
        3.3.5 偏光显微镜(POM)
        3.3.6 综合热分析测试(TG)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DP与PLA/PBSA合金之间的相互作用
        3.4.2 支链PLA/PBSA合金的DSC分析
        3.4.3 支链PLA/PBSA合金的WAXD分析
        3.4.4 支链PLA/PBSA合金的POM分析
        3.4.5 热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链化对PPC/PBSA合金结晶行为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3 支链PPC/PBSA合金的制备及测试表征
        4.3.1 支链PPC/PBSA合金的制备
        4.3.2 傅立叶变换红外测试(FTIR)
        4.3.3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4.3.4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WAXD)
        4.3.5 偏光显微镜(POM)
        4.3.6 热稳定性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DP与PPC之间的相互作用
        4.4.2 PPC/PDP共混物的DSC分析
        4.4.3 PDP与PPC/PBSA合金之间的相互作用
        4.4.4 支链PPC/PBSA合金的DSC分析
        4.4.5 支链PPC/PBSA合金的WAXD分析
        4.4.6 支链PPC/PBSA合金的POM分析
        4.4.7 热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链化对PLA/PPC合金结晶行为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设备
    5.3 支链PLA/PPC合金的制备及测试表征
        5.3.1 支链PLA/PPC合金的制备
        5.3.2 傅立叶变换红外测试(FTIR)
        5.3.3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5.3.4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WAXD)
        5.3.5 偏光显微镜测试(POM)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DP与PLA/PPC合金之间的相互作用
        5.4.2 支链PLA/PPC合金的DSC分析
        5.4.3 支链PLA/PPC合金的WAXD分析
        5.4.4 支链PLA/PPC合金的POM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10)UV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其纳米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3D打印技术概述
        1.2.1 3D打印的简介
        1.2.2 3D打印技术的主要成形工艺
    1.3 快速光固化成型技术
        1.3.1 快速光固化原理
        1.3.2 快速光固化的发展及特点
        1.3.3 光敏树脂的组成
    1.4 纳米粒子改性光固化树脂
        1.4.1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的作用
        1.4.2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方法
        1.4.3 纳米粒子掺入聚合物的方法
    1.5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内容
        1.5.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5.2 课题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收缩率光敏树脂的制备研究
    2.1 引言
    2.2 光敏树脂的制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环氧丙烯树脂的制备及固化
        2.2.3.1 环氧丙烯酸的制备
        2.2.3.2 环氧丙烯酸树脂固化
        2.2.3.3 活性稀释剂正交实验
    2.3 测定与表征
        2.3.1 酸值的测定
        2.3.2 反应程度的计算
        2.3.3 凝胶率的测定
        2.3.4 粘度测定
        2.3.5 体积收缩率
        2.3.6 力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应时间判断
        2.4.2 红外分析
        2.4.3 预聚物对固化体系的影响
        2.4.4 活性稀释剂对固化体系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及石墨烯纳米片改性树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改性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固化
    3.3 测定与表征
        3.3.1 热稳定性测试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3 力学性能测试
        3.3.4 电阻率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改性光敏树脂热稳定性分析
        3.4.2 填料对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分析
        3.4.3 拉伸断裂面的扫描电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Al_2O_3填充复合树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纳米Al_2O_3表面改性
        4.2.4 改性纳米Al_2O_3复合光固化树脂的制备
    4.3 测定与表征
        4.3.1 改性光敏树脂粘度测定
        4.3.2 凝胶率的测定
        4.3.3 力学性能测试
        4.3.4 热稳定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树脂粘度分析
        4.4.2 复合树脂凝胶率分析
        4.4.3 复合树脂拉伸性能分析
        4.4.4 复合树脂硬度分析
        4.4.5 复合树脂树脂热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四、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熔融接枝粉末聚丙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稳定性电池热管理用相变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肖昌仁.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2]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改性UV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D]. 王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丙烯酸基树脂的改性及打印工艺的研究[D]. 王凤芝.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4]发泡EVA鞋材用UV固化水性处理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邱铃.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反应挤出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乳酸及性能表征[D]. 王崇. 湘潭大学, 2019(02)
  • [6]长链烯类单体固态光聚合机理研究及应用探索[D]. 姚淼.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自乳化法制备高羟基含量的水性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D]. 朱哲文. 武汉大学, 2019(06)
  • [8]废弃PET制备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D]. 黄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氢键支链化对脂肪族聚酯及合金结晶行为影响[D]. 孙晓雷. 宁夏大学, 2019(02)
  • [10]UV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其纳米改性研究[D]. 薛俊杰. 温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熔融接枝粉聚丙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