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坚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15000
【摘要】陶渊明的诗风以平淡质朴著称,但也有其“金刚怒目”的一面,《咏荆轲》就是这方面的佳作。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荆轲侠肝义胆、勇于除暴、视死如归的勇士形象,堪称一曲千载传响的赞歌。
【关键词】陶渊明;荆轲;侠义;赞歌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25-01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隐居乡村躬耕田园的高洁超凡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他的诗作大部分描写了躬耕、采菊、登高、观山、饮酒、赋诗、读书、会友等归隐田园后的怡然自乐的生活,其诗既具汉魏以来文人五言诗的抒情化、个性化特点,也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平淡淳厚、质朴自然。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壮志未泯,生气未消,借史抒怀,表现了他嫉恶锄暴的“金刚怒目”的一面。南宋辛弃疾在《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里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他的晚年之作《咏荆轲》就是这方面的佳作,激励着后世文人志士。
诗题中的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后来到燕国,燕国人叫他为荆卿。陶渊明在《咏荆轲》这首诗中赞美了荆轲别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的侠义行为,歌颂了荆轲反抗强暴的精神,抒写自己的嫉恶锄暴之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荆轲剑术不精、行刺未果的惋惜之情。据考,此诗约作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年间。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名丹)在秦国作人质,秦国待他不好,他逃回燕国后就着手招募勇士刺杀秦王嬴政。荆轲被荐,颇受燕太子丹优待。诗的开头四句就交代了燕太子丹蓄养门客报复强秦,招募了众多杰出的豪侠,年终时得到勇士荆卿的经过。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这二十二句叙写了荆轲别燕丹刺秦王三个场面:
一、出京送行。士为知己者死是古代仁人志士所遵循的信条,荆轲就是抱这种精神提剑离开了燕国的京都。《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是在燕国勇士秦武阳的陪同下带着装有秦国叛将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用百金从赵国人徐夫人手中换来的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出发的,出发时,燕太子丹和宾客们穿戴白色的衣冠为之送行。素骥,白色的良马。《史记》中并未说到白马,这里说白马应该是作者由白衣冠而生的推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时的荆轲的装扮是怒发托起高高的帽子,猛气冲着系冠的丝带,一副气冲云天,勇往向前,决不惧死的气宇和神态。
二、易水饮饯。易水是燕国的一条河流,在今河北省易县西。在易水边饮酒送别,前来送行的皆为燕太子丹的门客,“群英”是对门客的美称。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奏出悲凉的筑(古乐器名)音,燕国的勇士宋意唱出高亢的歌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二句以景衬情,渲染了一种出别之际悲凉的氛围,场面极其悲壮。“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以音显情,商音凄婉,使人闻而生悲,羽音激昂,使壮士闻之心惊。《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歌声由苍凉凄婉复为慷慨激昂。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毕,登车而去,终不回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二句写其心理活动,重点落在后句。荆轲深知此去将成永诀,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后世留下英名。诗至此奏起了主旋律,为君死节,可歌可泣,必将流芳百世。
三、登程行刺。饮饯之后,荆轲登车不顾,飞盖入秦,经过了万里长途艰难跋涉,奋然前行,曲曲折折经过了无数城邑。“盖”,车上的圆伞,这里借指车子。“飞盖”形容车行如飞。“凌厉”言荆轲一路勇往直前,“逶迤”言路途曲折难行。这四句概括地叙写了荆轲驱车来到秦庭的一幕幕场景,将漫长的时间定格在“越万里”、“过千城”两幅画面上,既凝练生动,又颇具匠心。作者惜墨如金,用“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二句概括叙写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豪主”指秦王,“怔营”写其惊恐不安的神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王嬴政在咸阳宫召见了燕国使者,荆轲献图,秦王展图,图穷匕现,荆轲行刺,秦王断袖惊恐,慌忙绕柱躲闪,荆轲行刺未果,终被秦王及侍卫砍杀。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末四句作者言情抒怀。“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二句表达了作者的叹惋之情,荆轲刺秦王,只是断其袖而未及其身,倘若这把用毒水淬过的“天下之利匕首”刺及秦王肌肤,秦王必立死无疑。可惜的是荆轲剑术不够精湛,大功未能完成,自己也死于秦王及侍卫的剑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二句为此诗之眼,也是作者歌赞荆轲的用意所在。斯人已逝,但千载之后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灵仍为之激荡,并为荆轲仗义除暴、为君死节的精神所深深折服。诗中荆轲的勇士形象无论放到什么时代都是值得赞颂的,无可取代的,敢怒、敢言、敢行、敢死;尽心、尽责、尽力、尽忠,这也说明了政治的不可替代性。
总之,这首诗叙写层次分明,叙事与咏怀结合。首四句交代燕丹得士,末四句言情抒怀。中间二十二句分别叙写了荆轲别燕丹刺秦王的三个场面:出京送行、易水饮饯、登程行刺。语言朴实雄健,与他的田园诗的平淡之风迥然有别,表现出慷慨豪放的诗风。同时,作者咏史抒怀,借荆轲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嫉恶锄暴的政治理想。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自有其不同凡俗的一面,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中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荆轲侠肝义胆、勇于除暴、视死如归的勇士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一曲千载传响的赞歌。
参考文献
[1]史记/[汉]司马迁著.岳麓书社.2001.
[2]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上册/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郭坚,1962年10月生,男,湖南常德,副教授。本科,学士。中国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教学院。
论文作者:郭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秦王论文; 史记论文; 易水论文; 燕国论文; 太子论文; 勇士论文; 秦国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