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哈尔滨 150030
摘要:地质环境是指表面坚硬外壳的物质,即岩石圈。地质环境是地球的演变而来的产物。太阳能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参与相关地质循环的物质活动。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沼泽,地震、火山、地热害虫。因此,我们需要认真保护环境,优化恶劣的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特点
所谓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就是指什么样的地质环境能导致什么样的地质灾害,我们加以终结,推出合理的应对方针,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研究地质环境对防止地质灾害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严肃对待,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也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迫在眉睫。本文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和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作出如下分析:
1、地质灾害及其特点
地质灾害是环境地质问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指的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目前对地质灾害的灾种范围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把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都划归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地荒漠化、海水入侵、部分洪水灾害、海岸侵蚀、地下水水位升降、水土环境异常与地方病、矿井突水溃沙、岩爆、煤与瓦斯突出、冻土冻融、水库淤积、水库及河湖塌岸、水库渗漏、特殊土类灾害、冷浸田等近30种灾害;二是发生在在岩石圈内以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自然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十几种。地质灾害具有必然性与可防御性、随机性和周期性、突发性和渐进性、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区域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1)地质灾害具有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地壳内部的能量转移或者地壳物质发生运动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发生以后,地壳内的能力和物质通过自身调整达到暂时的相对平衡,但是地球是不断运动的,从而又会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发生新的地质灾害。但是,在难以避免的地质灾害面前我们人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研究和记录总结或推测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以及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科学的预防措施,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
(2)地质灾害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
一般情况下,多种动力的综合作用容易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速度、历时和地点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确定的。因此,可以说地质灾害是比较复杂的随机事件。但是,由于地质作用的发生具有周期性规律的特征,在此影响下,地质灾害还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征。如地震活动时期分为平静期与活跃期。
(3)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渐进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渐进性特征,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快,从发生到结束经历时间非常短,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危害性极大,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而渐进性地质灾害则具有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基本不具有爆发性等特点,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灾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若不加以治理,渐进性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就会逐步增加,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尤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比突发性灾害更为严重,但不会在瞬间摧毁建筑物或造成人员伤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原地复发性和多元性
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是由不同的灾害原因导致的,大多数地质灾害都是有多种原因共同影响并导致发生的,如气候因素、地形特点、地质构造特征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还有一些地质灾害容易在原先发生的地点再次复发,如在我国的西部川藏公路沿线发生的古乡冰川泥石流,一年内曾发生泥石流70多次,实属罕见。
(5)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区域条件,因此其空间分布经常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如中国的地质灾害受到“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叉成网”的区域性构造格局严重的制约作用,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山地和第一级和第三级阶梯的交接部位多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地涨缩等灾害多发生在第三阶梯东部平原地区。
(6)地质灾害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严重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复杂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出长久性、复杂性特征:①重大地质灾害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人口大迁移;②受地质灾害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也相应地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③ 地质灾害地带性分布规律还导致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研究表明,大多数地质灾害的发生均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全球滑坡灾害的70%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单纯人为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经济损失也愈加严重。
2、环境地质影响地质灾害
(1)崩塌的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切割剧烈,悬崖临空,在软岩地层岩性坚硬岩层或裂隙带,很容易崩塌,地震频繁的地区和人力资源开发造成崩塌的根本原因。由于崩塌多发生在公路的两侧,更容易给我们带来伤害。例如:1993年7月,新疆伊犁的一处陡壁,由于暴雨不断,加上陡壁多缝隙,诱发了山体的崩塌,造成陡壁附近的几户牧民房屋被淹没,多人死亡的重大灾害。在容易发生崩塌的地带,我么应该做一些防护措施,如防崩支撑建筑物、防崩拦截建筑物等。
(2) 滑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边缘的局部稳定性,在重力的影响下,碎屑岩体滑动,沿着一个或多个破裂为整个滑动面滑动的过程形成的现象。活动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区,公共区域,为滑坡的物质来源。同时,由于软弱层或含很多断裂带硬岩,都成为滑坡的因素。人类的乱砍盗伐,使树木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也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影响因素。滑坡的治理,可采用堵墙,增加植被面积和其他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环境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重大,我们需要格外重视环境的保护、地质的保护,减少灾害的发生,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3.地质灾害的防治
面对地质灾害的威胁,我们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出强有力的措施去治理地质灾害,虽然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有一些成绩,但是灾害还在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还受到威胁。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完善措施。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制度建设,增强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防护意识。并且要到实地考察,不能纸上谈兵,将措施与实践联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要加大灾害监测力度,及时预报灾害,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对于措施的治理经费,要尽快落实,把钱花到刀刃上。
环境地质问题中的地质灾害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研究技术和条件来说,在环境地质问题中的预警和防治工作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水平仍有待提高。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环境地质问题,尤其是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艳妮,刘刚,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ISTIC PKU CSSCI2011年6期.
[2] 鲁光银,韩旭里,朱自强,许和言,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与区划模型 [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EI PKU 2005年5期.
个人简历:常立海;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大专学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勘查、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方面的工作。
论文作者:常立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论文; 发生论文; 灾害论文; 环境论文; 滑坡论文; 泥石流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