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途径_流动党员论文

用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途径_流动党员论文

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创新精神论文,新途径论文,流动党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浦东新区在近年来不断加强流动党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中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针对流动党员底数难摸清、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实践探索,在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探索建立新家园党组织、完善服务网络、改进教育方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切实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的源头管理

摸清流动党员底数,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服务和管理,是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流动党员底数难摸清的问题比较突出。据人口管理部门统计,浦东新区每天变动的流动人口约为5000人左右,如果按照全国党员占人口5%的比例计算,每天进出浦东新区的流动党员约为250人左右,而根据以往正常情况来看,新区各级党组织掌握的来沪流动党员一年的数字也不到600名。为此,新区结合自身实际,从纵横两个角度入手,着力构建流动党员齐抓共管、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努力从源头上实现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高飞不断线”。

一是纵向上,着力构建党组织与人口综合管理责任部门的协同共管机制。在总结陆家嘴社区(街道)先行先试经验的基础上,新区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依托浦东新区实有人口数据系统和来沪人员居住登记制度,加大与公安户籍、人口办等人口综合管理责任部门的沟通协作力度,构建流动党员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实现流动党员管理与流动人口管理互通、互补、互促”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发信息接口、实现网络交换等信息化、高效率的工作手段,逐步建成“信息预采集—信息汇总—数据交换—新进党员筛选—各街镇获取名单—排摸核实—数据反馈—数据上报—纳入管理”的工作路径,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动态化、制度化、信息化、长效化的轨道。截至2008年3月底,新区实有人口基础数据库中登记的外来流动党员7300多名,排摸工作效果显著,后续的排摸、核实、信息采集等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二是横向上,着力构建与外省市(外区县)的双向沟通机制。一方面,通过建立新区与外省市(外区县)的交流合作机制,实现双方信息共享。新区定期把流入本区的外省市(外区县)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反馈给对方,同时把流入外省市(外区县)的新区流动党员名单交换给外省市,并按照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做好党员信息采集和服务、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反向发证与回复制度,实现双方管理衔接。反向发证制度,就是在告知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的前提下,由流入地党组织为未持证的外来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接收流动党员回复制度,就是流入地党支部接收持证报到的流动党员后,在5个工作日内以电话形式回复流出地党支部(或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这两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党组织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实现了党员主动领证与组织主动发证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约束力与覆盖面。

二、创新设置方式,夯实流动党员管理的组织基础

及时把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基层党组织并纳入服务管理,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区从优化组织设置入手,积极探索和创新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努力打造新家园党组织品牌。截至2008年3月,全区共建立新家园党组织32个,接纳流动党员1600多名。总体来看,新区新家园党组织建设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双重管理模式。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驻高行镇党总支(以下简称宣州党总支)为典型,该总支部下属5个党支部,党员48名,受宣州区委领导,所有党员组织关系由宣州区委管辖。但在具体管理上,实行以高行镇党委(即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以宣州区党委(即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实行双重管理的模式。组织活动也以高行镇党委为主。诸如此类还有安徽省盛桥镇驻张江镇党支部等。

二是属地管理模式。有两种类型:一类以张江镇环东中心村新家园党支部(以下简称环东村党支部)为典型。该支部以外来务工人员党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独立党组织,绝大部分党员组织关系实现属地化管理,党支部隶属于村党总支领导和管理,现有党员13名。张江镇新成立的韩荡新家园联合党支部(以韩荡村为主联合钱堂村、沔北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党员,以地域相邻为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隶属于其中一个村党组织管理),以及高东镇拟成立的以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的党组织,都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类为阳光驿站(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支部,即按照“方便党员、易于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阳光驿站流动党员接纳地的作用,以新区25个阳光驿站为依托,以组织关系不适合挂靠在其他党组织的党员为重点,建立流动党支部,一般由阳光驿站站长或副站长兼任党组织书记,党员组织关系按照属地化原则隶属于新区。截至2008年3月,全区共建立此类流动党支部25个,管理党员1300多名。

三是联建管理模式。以挂靠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驻上海流动党支部(以下简称孙村乡党支部)为典型。该支部现有党员22名,分散在上海各区县,组织关系隶属于孙村乡党委,但党支部挂靠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孙村乡党委与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签订联建共建协议规定,该支部受乡党委的领导和管理,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对支部发展进行指导,并为其提供活动场所等支撑。山东省平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驻上海办事处党总支(高桥镇)、江苏省盐城市海浦联运公司浦东流动党支部(合庆镇)也属于联建管理模式,与孙村乡党支部不同,两者都以镇域范围内的党员为主体建立党组织。

三、创新活动形式,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适应流动党员特点的多种活动形式,增强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活动形式,着力构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党员经常性教育体系。

一是探索即时错时的教育形式。针对流动党员学习时间难统一的特点,许多党组织依托上海市基层党建网、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网上支部”、“浦东党建网”以及各阳光驿站网站等网络资源,创造了菜单式、学分制、滚动性的网上学习形式,尝试开展了网上组织生活,不断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张江镇通过开展每两个月一次,以中午、晚上、休息天为主要时间的党员学习汇报会,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学习心得,通报支部工作;通过开展每季度一次的党政工作沟通午餐会,利用午餐时间,向流动党员通报镇村社会发展及党建工作情况,与他们共商区域发展和党建工作办法。

二是探索小型分散的活动形式。适应流动党员面广分散、流动性强等特点,按照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在集中发放2380多本《流动党员小读本》、引导党员自我学习的基础上,新区拟整合区域内的张闻天故居、“两弹一星”教育基地、高桥烈士陵园等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各阳光驿站功能馆室、各社区图书馆等资源,以流动党员活动证为载体,以免费或优惠的形式,向流动党员及其党组织开放。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提出了支部集中学习与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就地就近学习相结合、以分散学习为主的教育形式,通过联建管理下的双重管理形式,有效解决了孙村乡党支部因党员过于分散,集中活动难的问题。

三是探索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各级党组织从党员需求出发,通过策划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于娱乐,化激情为凝聚。上钢社区阳光驿站流动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通过“重温一遍入党宣誓、回顾一段入党历程、合唱一首革命老歌、同吃一碗生日面条、共留一张同志合影”等系列环节,使党员感受到党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高行镇党委通过座谈、问卷等多种途径,了解党员需求,利用“七一”节日、“党日活动”等机会,组织宣州党支部党员参观一大会址、张闻天故居、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东海大桥、高桥烈士陵园等。张江镇更加关注党员的文化需求,依托镇来沪务工青年“大家乐”俱乐部平台,组织“大家看”、“大家练”、“大家谈”、“大家唱”系列活动以及“五好家庭”、“新风家庭”等创建活动,用先进文化教育引导来沪务工党员和青年。

四、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载体

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是提高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成效的必然要求。新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以“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要为群众服务”为内容的“三服务”工作理念,为流动党员及其党组织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坚持服务为先,完善服务关怀党员平台。在开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的基础上,依托新区阳光驿站、街镇开发区阳光驿站、村居党员服务点三级服务网络,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维权等各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并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实际困难。如张江镇设计了知识技能培训会,依托张江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阳光驿站和劳动保障事务所等平台,对来沪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党员权利义务、法律法规、区情镇况、村规民约等知识教育和培训。高行镇党委在举办讲座、培训班和开展党的有关活动时,邀请宣州驻高行党总支、党支部负责人参加。老党员袁绪成激动地说,“没想到新家园帮我重新找到了工作”。正当他为失业在家一筹莫展时,新家园党支部负责人和村支书给他带去了好消息,帮他找到了绿化养护工作,他表示一定要在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定要为来沪务工党员争光。

二是拓展参与途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鼓励党员增强先进性意识,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维护社会治安的模范、勇于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模范,特别是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如许多村居党组织把流动党员纳入到党员“三岗”活动和党员志愿者队伍中来,特别是发挥他们在参与社区治安管理、健康生活指导方面的作用。宣州区党总支建立了党员联系外来务工人员制度,环东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员联系若干名未转入关系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制度,以此带动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少党员主动签订社区责任岗协议,要求参加社区社情民意采集、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指导、社区卫生整治志愿者工作。

三是提供保障服务,强化流动党支部资源支撑。各级党组织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为流动党员及其党组织提供经费、场所等保障。对分散挂靠在各社区的流动党员,其活动经费由每个居民区的活动经费列支,并由区级财政保障;对双重管理和联建管理的新家园党组织,新区相关党组织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开展教育培训和党组织活动,并协助提供部分办公用品等;对其他的新家园党组织,其经费根据区委有关文件,实行“两补贴一返还”(财政补贴、党员补贴、党费返还),并给予每个党支部每年不低于2000元人民币的活动经费,给予每位党组织书记每人每月120至200元的工作津贴,从制度上对流动党员党组织开展活动和党支部书记工作津贴提供保障。部分镇还对新家园党组织提出了“十个一”的保障,即一块铭牌、一条宣传标语、一面党旗、一组党建宣传版面、一块党员服务点的主要功能介绍版面、一室二机(一间固定的会议室、一台电视机和一台DVD)、一只报架、一个书橱、一套会议室桌椅和一块党支部工作职责版面。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新家园建设不断深入,逐步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同。一是得到了来沪务工党员认同。在新家园党组织生活中,一些党员激动地说,现在我们总算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家”,感到自己也是上海浦东的建设者。有的党员说:“来上海十几年了,这次在新家园里真的感到在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家园。”有的党员说:“自从新家园党支部成立后,我真正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我现在身在浦东、心在浦东、热爱浦东。”来自江苏海门的施惠山感慨万千。金狮家具厂30岁的安徽姑娘魏端梅在回答“为什么要入党”时说,“我觉得跟着党,能提高自己。”二是得到村、居党组织认同。来沪务工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方方面面的肯定。有不少党员主动签订社区责任岗协议,要求参加社区社情民意采集、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指导、社区卫生整治志愿者工作。环东中心村党组织负责人史春同志有感而发:“来沪务工人员的管理一直是基层工作的难题,新家园党支部的建立,为我们以外管外,建设平安社区、和谐社区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三是得到企业的认同。由于党员是企业骨干,所以对于自己的业务骨干有加入组织的想法,来沪务工党员所在的企业老总也表示了积极支持,还表示要对党员给予更大的关注,欢迎来沪务工党员加盟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还表态可以开放企业内部的一些活动设施和场所供党组织活动。

总结实践经验,新区将通过进一步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把党员组织起来、活动开展起来、工作规范起来,让支部壮大起来,努力实现来沪务工党员与当地居民的组织融合、生活融合、思想融合、感情融合,让来沪务工党员能更快地融入社区,融入浦东,为建设美好的新家园而共同努力。

标签:;  ;  ;  ;  

用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途径_流动党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