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老人人口最多、老龄化发展速率最快的国家。养老事业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传统的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需要创新养老服务体系来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困局。本文通过对目前常见养老模式的深入分析,从而提出新型全龄社区养老模式的构想,认为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活力社区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新型全龄社区;规划设计
19年最新的人口数据显示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人口数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9%,显然养老问题已是当下急需解决的课题。目前我国养老体系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服务体系,90%的老人通过居家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养老,3%的老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的发展进步促使老人对物质生活需求、精神心理需求、生理等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我国的养老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养老体系不完善模式单一,研究符合老人需求的新型养老社区的出现是必然趋势,新型全龄化社区也许是我国养老模式新的突破口。
一.市场主流养老模式分析
1.1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或者子女家中由家庭成员进行赡养,是我国大多数家庭养老模式。该种模式面临着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带来的问题,“421”的家庭模式(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子女)使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减少,还有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易造成家庭矛盾,女子压力大家庭养老面临困局。同时,原居住小区多数为普通住宅小区,老年服务设施、老人活动场所缺失、无障碍设计存在缺陷,室内设计布局等不符合老人的使用需求。
1.2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的升级版,老人以自己的住宅为生活中心,通过社区服务,为生活能自理老人按需求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护理保健以及精神关爱服务,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的养老模式。该模式虽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但也还处于发展初期。该模式多数为地产商打养老概念,只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和社区配套,且社区中心都规划在距离社区偏远的位置,会出现医疗服务、照料服务不便的情况,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老人活动空间、文化交流场所较为缺乏等缺陷。
1.3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以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主要有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性机构,实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服务功能。机构养老毕竟属于福利性机构,生活环境不佳,生活设施不完善,医护人员水平较低,老人对生活场所无法产生亲情感,对这种机构会产生抵触。因此,就目前来看机构养老难以胜任未来主流养老模式。
1.4 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
CCRC是近年国内新兴养老模式,养老理念也受到老人的欢迎和认可。该模式引进自美国,专门为老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养老服务。社区会配有较大面积的服务配套,并配有专业的护理院及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使老人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目前在上海和北京已经出现很多类似的养老社区,比如泰康之家系列以及上海的亲和源等项目。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从传统开发商的角度看;这种形式属于重资产运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而且无法快速实现收益,国内很少有传统开发商采用这种模式;但对于拥有大量流动资金、寻求稳定回报险资来说却是个不错的机会。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目前该种养老模式的销售形式主要为出售保险(会员制)加年费的形式,入会门槛较高,对于不富裕的家庭是比较大的经济负担,通过调研还发现保险购买的物业一般不允许除老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长期居住,老人和儿女子孙分离从而造成了情感上的缺失。
还有异地养老模式,对选址要求高,环境要求高,常会出现交通不便,周边配套不成熟的现象,这种养老方式适用于位于金字塔尖支付能力强的老人,并不适用我国绝大部分的老人养老。
二.新型养老模式研究策略
2.1 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聚焦老人的需求,多以老人的居住、心理、生理、行为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以人为本”,为老人提供安全舒适、身心愉悦、有归属感的居住场所和社区生活环境。
2.2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原有住房由于存在安全隐患、缺乏适老化设计,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需要进行改造,但又因预留不足及限制条件太多导致无法实现预期效果。今后建筑设施考虑适老化需求,配套设施以及空间环境需要满足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群的使用要求,保证新型社区的活力促使全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从基本国情的角度
从展现我国孝文化特色,居住场所、子女教育与老人赡养三者家庭矛盾的角度考虑养老问题,也需要考虑其他年龄段群体对生活的需求。
三.新型全龄社区规划要点
基于以上论述分析,本文从用地规模、规划布局、养老配套、医养结合、存量建筑、开放社区等方面,提出新型全龄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3.1 用地规模
设计“以人为本”,首先考虑的是老人的使用需求,应根据老人的出行特征和活动范围控制用地规模和地块尺度。大多数老人出行方式以步行和公交为主,老人步行疲劳时间约为10分钟极限距离约450m,450m是老人步行出行比较能接受的距离,因此养老居住产品的用地边长或者组团尺度宜控制在450m以内。
3.2 规划布局
新型全龄化社区以全生命周期为核心,营建适宜各年龄段人群混合居住的活力社区。一般由两口之家、三口之家、空巢老人(需要护理的老人)、三代同堂多种用户结构组成,要满足各年龄段的需求,以需求划分社区空间。规划以医疗、社区服务设施为中心,按照各年龄段人群的养老需求向外逐层外放射的空间布局结构。项目地块的中心区域宜布置医疗配套和社区服务设施,紧挨医疗服务设施的是适合失能失智、不能自理的老人集中养老的居所,便于医护人员照护。中间层以居家养老建筑为主,供生活可以自理老人居住,距离医疗设施及服务设施近,距离同住在一个社区的子女家也近,便于子女照顾看望老人,生活互不干扰。最外层以普通住宅为主,适合两口之家或者三口之家的年轻家庭居住。老人与其他各年龄段人群生活在同一社区,老人既能得到相对应的专业养老服务,又能与子女相互照应,方便构建和谐健康、生态适老、养生宜居的生活环境。
3.3配套设施多样化
新型全龄化社区养老配套设施的是在普通住宅社区基础上针对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除了日托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餐厅、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护理院、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这些外,还可以有些创新性的功能场所,比如亲子乐园,老人和孩子互动交流的场所,或者一个花房、菜园,为老年人提供了园艺活动的空间。积极的创造各年龄段互动交流、休闲活动的空间场所来满足全年龄段的生活需求。
3.4“医养结合”在全龄社区中的运用
结合项目周边医院医疗资源,与社区护理院协议合作,通过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全龄社区老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专业的养老医疗服务,建立建全老人健康档案,提供健康管理方案以及慢病康养疗法,全龄社区老人具有优先就诊、优先转诊权,对居家重病、及失能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巡诊、长期护理康复等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等服务。建议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并通过互联网以及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建立老年人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实现老年人就医、购药、医疗记录、处方记录、实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等功能。
3.5 存量建筑适老化改造
经过长期建设,我国存量建筑非常多,尤其在一些旧城区规划陈旧社区年代久远,不利于改造养老配套设施。建议可以将社区周边闲置的酒店、商场、库房等通过消防、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便利性等多方面评估,对合适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服务周边养老需求社区。原本社区中有条件的可以将原有建筑的一层空间改造成老人的活动交流空间、养老服务中心等。
3.6开放式社区在全龄社区中的运用
开放式社区是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的重要指导意见,要求利用周边资源,为居民创造融洽的生活环境,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开放式全龄养老社区注重养老配套对外开放,社区不设围墙设施不设门禁,将景观资源和周边环境相融合,既可以让本社区居民利用,也将外面的居民请进来,通过居民与老人的来往增加设施活力、创造交流机会。老人不等于病人,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外面的环境及新鲜事物,相比于自我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对外开放是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
四.结语
我国的养老事业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近两年的养老设计研究中领悟到,一个好的养老设计理念和好的养老运营模式相互结合,才是养老项目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相信在未来新型全龄社区是实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居家养老的主要模式。设计“以人为本”,所有的创新模式都是为了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享。当然设计只是养老事业中的一小部分,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以及政府部门对相关养老政策的完善,加快做好养老事业的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燕、缪同强《新居家养老模式下全龄化社区住宅规划设计研究》,思想理论研究,2017,24(4)
[2]刘凌雯、沈丽君、吕晓《“全龄化”养老社区规划布局探索》,规划师,2016年10期
[3]董峻岩、张天天、马传鹏《“全龄化”社区养老体系优化策略应用研究》长春工程学院,2019年
[4]冯欣怡《建立“三位一体”全龄宜居社区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8.(11)
论文作者:张峻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老人论文; 社区论文; 模式论文; 需求论文; 设施论文; 家庭论文; 机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