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化和企业技术进步合作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海峡两岸论文,技术进步论文,科技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发展很快,1995年两岸科技交流项目247项,相当于1989至1994年6年两岸科技交流总量的48%。但重要领域的合作项目不多,“参观考察”和“学术会议”占全年交流总量的2/3以上,仅有的47项合作研究与讲学也多为基础理论方面的交流,在海峡两岸极为关注的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的企业技术改造与科技产业化、商品化方面恰恰是个空白。也恰恰在这几年,以现代科技为后盾的世界跨国公司迅速壮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瓜分着世界市场。海峡两岸科技与企业界应行动起来,针对在新技术浪潮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新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为下世纪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新特点
1、技术更新加速化。科技发明更新越来越快,机械产品7—8年、汽车4—5年、电子产品1—2年就要更新一次,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发展新一代产品和业务来恢复自身的活力,占领市场。企业在市场与技术的一拉一拽中,经营的节奏越来越快。
2、产品生产当地化。在交货地点生产不仅节约了运费,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对产品性能和样式及时调整,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一特征以拥有现代信息化管理和生产技术为基础。
3、生产模式灵活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的自动化与灵活化大大加强。灵活的生产模式强调产品和生产方式多样化,设备和生产小组可迅速调整,工人具有多种技能。灵活的生产模式不仅有利于开拓市场、减少库存、缩短交货时间,也刺激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4、经营规模全球化。系统科学理论及客观现实证明了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进军落后地区的必然性,不过工业革命初期靠的是枪炮,而信息时代靠的则是高新技术。
5、行业服务现代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服务领域拓宽,服务质量提高。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直接化、迅速化已经普遍,发达国家许多企业建立了专门的服务部门,顾客通过电话或计算机网络系统可向企业寻求咨询、订货和交货等服务。
上述世界经济新特征表明: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科学技术,企业只有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才能完成具有现代经济特征的变革,在激烈的经济竞争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表明:企业技术进步并不是单纯开发一种新产品、新技术,而是一次全方位的现代化革新,它至少有三层含义:企业不断研发、创新的能力,科技发明产业化、商品化的能力;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化水平,即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在机械化基础上的综合自动化,在科学技术综合基础上的管理现代化,形成新的高层次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经济模式的能力。
两岸科技合作应以此为目标,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分析两岸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科技产业化合作的基础与特点,加快合作步伐。所谓基础,就是两岸各自科研水平与企业技术进步状况;所谓特点,则是两岸科技领域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二、海峡两岸科技研究及其转化的基础与特点
1、祖国大陆科技研究及其转化的基础与特点。
在基础研究方面,祖国大陆在数学、化学、高能物理、航天、矿冶、无机化工等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如超导研究、基因工程、原子反应堆等领域。近年来,科研人员在高能物理、超导、生物科学、现代医学等重大领域又有所突破,许多技术已达到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基础研究始终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基础研究的发展为科技产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是企业科技进步与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础。
在科技人才方面,祖国大陆科技人员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较低,只有万分之四,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祖国大陆的科研队伍是庞大的。1990年有617,000多人,近年来随着海外学子回国增多,科研队伍又有所壮大,并且年龄趋于年轻化,第二届专家委员会40—59岁的占76%。
在技术市场方面,“八五”期间企业技术进步有较大发展,技术合同有113.52万项,交易总额950.22亿元,在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方面,通过“攻关、八六三、攀登、星火、火炬、成果推广”六大科技计划,大陆在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方面初具规模:农作物培育出300个左右的新品种,增产幅度在8-10%以上;开发了可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系列产品;CAD广泛应用;应用HJD—04程控交换机自主知识产权总价值达20多亿元,国内份额占36%左右;CIMS已在10个省市的31个企业展开,等等。八五期间,国家级科技成果15000余项,省部级成果15万项,在这些成果中,约有20000多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在科技投入方面,八五期间完成科技货款、科学事业费、“863”经费、科技三项费投资478.2亿元,平均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1995年完成科技改造投资3198.5亿元,完成科技货款73亿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11.3%和12.3%。
在科学园区建设方面,已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52个,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24亿元,工业产值2858亿元,利税421亿元,出口创汇46亿美元。在52个高新区内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有14000个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初步建成了新的管理体制和社会支撑体系。
有两项应用工程值得强调一下:CIMS和NII,这两项工程对企业实现生产与管理现代化迈向国际竞争市场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CIMS信息集成技术及其应用获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特别其中的管理信息系统生成工具QUICKMIS、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GHCAMIS、智能收款系统DCS等系统的成功应用对企业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及企业管理水平与生产模式灵活化方面都将是一次飞跃性的促进。目前,由国家立项管理的CIMS工程应用企业已达18家,地方组织实施的推广应用工厂已达41家。CIMS的推广应用已涉及到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航空、船舶、汽车、通讯、广播、服装等十二个行业。CIMS工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产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
NII系统工程在祖国大陆建成使用将极大地推进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NII系统工程的主干工程CHINANET目前已开始启动,预计九六年内建成。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都在大力发展各种信息网络系统,上海已建成ATM(异步传输方式)宽带交换实验网;国家教委建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等等。这些网络的建成,正如IBM总裁L·Gers—ther所说:将改变我们工作的方式,改变我们政府服务的方式,改变信息技术产业运行的方式,并将改变世界大多数产业的运行方式。CIMS与NII应用工程将使祖国大陆企业在技术更新加速化、生产模式灵活化、行业服务现代化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但是,应当看到,祖国大陆科技、经济成果主要是靠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取得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动力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科技经济体系,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①企业产权有待落实。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是解决企业发展内在机制的关键,是企业进行科技改造、合作以及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
②没有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机制。企业与科研单位结合不够紧密,双方都缺乏主动性。目前虽然有1400多个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但仅占科研院所的28%。企业对科技需求不强,活力不够,目前,企业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只占同类人员总数的25%,在近万个大型国有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大量的科研成果需要靠政府来推广。
③科技开发资金缺乏。国有企业中亟待技术改造的老企业比重很大,经过改造的只占20%左右,而国家科技开发资金有限,1995年国家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达3198.5亿元,但只能保证100多个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另一个原因在于,社会多方筹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机制没有建立。
④企业短视行为严重。短视行为即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管长远发展的“封建小作坊意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有些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经营者没有自主意识,因而不愿花大笔资金搞长远的技术改造;二是祖国大陆作为新兴的开发市场,给大大小小各个技术层次的企业都带来了盈利的机会,企业不愿撇下既得利益而去搞技术改造。解决的办法:一是落实产权;二是适当放慢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给一些企业以适当的竞争压力,迫使其进行技术改造。
2、台湾科技研究及其转化的基础和特点。
总的说来,台湾科研及其产业化进程是喜中有忧。由于台湾科技进步及科技产业化起步较早,在国际高新技术开发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较弱的情况下,通过研发、引进(包括仿冒),20多年来,台湾科技力量迅速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大大加快,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企业主体。
①注重基础研究。台湾的基础研究与大陆相比虽不占优势,但从近几年的岛内发展看,基础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从其发表的学术论文看(学术论文是学术基础研究的直接表现),1988年世界排名28名,到1993年为21名,1995年则在亚太地区名列前茅。
②形成了有效的科技投资体制。重点科研项目由当局投资发展,而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则实行官方与民间联合投资的策略,谁投资谁受益,大大减轻了当局的负担。以1992年为例,岛内研发经费共94828百万元新台币,其中当局投入49509百万新台币,而民间投资为45319百万元新台币,几乎各占一半。科研单位通过在法规制定、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企业建立了有效的融资研发机制,最为成功的就是台湾工业研究院。以前,该院主要依赖当局,与工业部门联系很少,经过调整,工研院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只有5%的预算来自当局拨款,一半来自工业部门的合同,其它来自当局促进工业长期发展的研究合同。
③持之以恒地促进产业升级。当局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企业发展“科技导向”规划,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倾向性的政策,如“促进企业研究发展方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产业科技专案计划”等等,在投资、纳税、土地征用等各方面予以扶持。近年来又实施了“目标导向的产学合作计划”、“产业关联效果研究计划”、“因应国际市场需求基础研究计划”等,形成了一整套做法,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④加强国际合作。台湾当局和企业界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为获取美国先进技术提供了方便,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另外,亚洲新市场的开发,为台湾传统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新市场,也为台湾以高新技术为竞争力的大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发展跨国公司提供了机遇。
⑤企业大型化、集团化,跨国公司急速成长,企业技术改造已初具规模。1992年百家大企业集团总营业额达2.32万亿元,占岛内营业事业总营业额的17.3%,1993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前20家中就有3家台湾企业。大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外流形成了“外热内冷”的经济状况,这种情况虽然对岛内经济发展不利,但有利于企业加速技术进步,增强未来的竞争力。台湾企业近年来技术力量不断增强,1992年技术密集产品输出额785066百万元新台币,占产品输出总额的37.9%。
⑥科技园区带动产、学、研全面发展,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如新竹园区与台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工业研究院为邻,这些科研机构在高科技人才及产品研发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到1994年,该园区厂家达165家,整体营业额达1778亿元新台币。
尽管台湾科技研究与科技转化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其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
①两岸关系不仅决定着台湾经济的盛衰,也是台湾企业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如何对待九七后香港,台湾统独之争等等都可能影响两岸关系。近年来台湾当局采取“南向政策”、“根留台湾”等措施,以维持台对大陆经济技术的优势,减少对大陆的依赖,但效果不大。如前一时期两岸关系紧张,3月1日至3月16日仅半个月间,台湾出口就比去年下降9.9%,贸易逆差达2.4亿元。
②全球竞争力下降,企业技术进步面临压力。台湾1995年全球经济竞争力已从14位降到18位,这说明虽然台湾产业升级搞了多年,但面对世界经济竞争压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拿1995年台湾出口最快最集中的资讯和电子、半导体及其相关产品来说,由于产业本身不完整,产品档次不高,附加价值低,很多产品发展缺乏后劲,如高档次的中央处理器、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等都需从海外进口,受制于人的情况严重。
③旧的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制约。由于投资机制的作用,大量的投资被吸引到资讯、电子产业,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就连台塑这样的龙头企业也已将今后的投资转到了电子业。
④在世界市场中,台湾大公司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台湾企业在生产当地化等方面创造了一些独特作法,但由于台湾高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在生产自动化、灵活化、服务现代化等方面仍有一段距离。
三、关于海峡两岸科技、企业界的合作
随着各国科技、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市场所剩空白已为数不多,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发展壮大自己企业集团的竞争力是两岸科技、企业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海峡两岸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为双方科技、经贸合作提供了契机。笔者认为应加强海峡两岸科技、企业界的合作。
1、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必须尽快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两岸科技界应各自组建相应机构,针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分领域、分层次地进行对口交流合作。如,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在科技园区合作方面、在投资融资方面,两岸可成立对口的协调机构。
2、加强两岸中小企业及大陆部分国有企业的横向联合和协作,通过法律保障各自的利益,以此带动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跨国化方向发展,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充分利用两岸已初具规模的科学园区发展高新技术,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把两岸科技园区建设成人才培训、技术转化、发展现代化大企业的重要基地。
4、为使以上合作有实质性、持久性的发展,海峡两岸均需尽快克服现有的障碍,为两岸合作提供前提和保障。祖国大陆方面:一是要加快立法执法力度,建立相关的科技与经济合作的有效机制,如投资风险机制;二是加速国有资产产权明晰步伐,实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彻底剪断政府与企业的两条脐带:财权与人权。台湾地区方面:一是要改善两岸关系,放弃台独努力与主张,为两岸关系缓和提供持久而坚定的保证;二是调整对祖国大陆的科技与经贸政策,鼓励大企业和技术水平先进的企业与大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