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意义初步研究论文_赵光富

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中医医院放射科 赵光富 邮编 541500

【摘要】目的:探索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T诊断,并分析其诊断正确率。结果:60例患者经CT诊断后发现准确率为88.33%,而在探查梗阻部位中,乙状结肠准确率为92.00%,盲肠准确率为93.33%,升结肠准确率为80.00%,乙状结肠交界准确率为80.00%,其和病理诊断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其在间接征象检查结果中,准确率为86.67%,在直接征象检查结果中,准确率为100.00%。结论:CT诊断在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CT;结肠癌致肠梗阻;应用;初步研究

结肠癌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食管癌和胃癌患者,其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均为中晚期,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一项有效、正确的诊断方式在结肠癌患者中显得尤其重要[1]。本文旨在探索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意义,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60例经病理诊断为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比例为:35:25,年龄29~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9±2.71)岁。临床表现:36例存在腹痛症状,38例存在呕吐症状,29例存在腹胀症状,16例存在肛门停止排气症状。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

1.2 方法

CT检查:使用CT(CE Hispeed)设备针对患者腹盆部进行扫描,将其扫描参数设置为:层距5mm,层厚5mm,必要时可选取1.5mm进行重建联合扫描。使用对比剂碘佛醇(80~100ml)按每秒2.2~3.4ml速度进行注射,随后针对患者腹盆部病变区域开展相关研究,并对其病变器官组织进行测量。

将CT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

1.3 观察指标

分析CT对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价值和探查梗阻部位准确率。

分析腹部CT直接征象检查结果和间接征象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代表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CT对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价值

60例患者经CT诊断后,结果表明准确率为88.33%,误诊率为11.67%,其和病理诊断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3 腹部CT间接征象检查结果

结肠梗阻表现:肠内积气、肠管扩张、肠内积液。经病理诊断,发现60例患者均为机械性肠梗阻,经CT检查后,发现52(86.67%)例患者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6(10.00%)例患者表现为小肠梗阻改变,2(3.33%)例患者未发现梗阻现象。

2.4 腹部CT直接征象检查结果

狭窄段:60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发现60例患者均显示为癌肿狭窄段,经CT检查,发现60(100.00%)例患者均显示为癌肿狭窄段,并对其大小、范围进行测量。其平均长度为4.36±1.58cm,平均肠壁厚度为1.06±0.58)cm。

狭窄段和正常肠管交接处改变:正常肠管可和僵硬狭窄段形成“袖口征”或“肩征”,经CT检查,发现10(16.67%)例患者存在“肩征”,8(13.33%)例患者存在“袖口征”。

侵犯周围组织和脏器:CT检查后发现4(6.67%)例患者出现组织或器官受损现象。

3 讨论

结肠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常分布于乙状结肠和直肠,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并发症,其中肠梗阻为结肠癌中晚期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而术前明确病因,可降低手术风险性,提高患者生存率,对此我院实施CT诊断作为术前诊断,其可明确患者梗阻程度和梗阻原因,在治疗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时,具有一定临床意义[2]。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可引起肠管扩张、结肠黏膜缺血、肠壁缺血水肿现象,在腹部平片中不能完全显示,而在CT上则表现为:(1)部位:常发生于结肠癌近端,主要是因为压力增高,肠腔扩张,而出现黏膜微循环障碍现象,(2)肠壁增厚:其是临床最为常见的CT征象,呈环状,正常情况下,大肠肠壁>3mm,小肠肠壁>3mm即为肠壁增厚,若结肠扩张明显,其肠壁厚度>3mm便可判定为异常,(3)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内积气主要是由于肠系膜血管阻塞导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其属于结肠缺血的危险征象,(4)结肠旁沟积液或结肠旁沟条纹影[3~4]。

使用CT检查,主要优势在于:(1)明确梗阻性质和部位:CT能够明确患者梗阻性质、部位以及其肠壁增厚程度,同时还有探查周围组织、器官受损情况,在本组结果中,其在直接征象检查结果中诊断率为100%,因此其具有较高准确率,(2)直接观察梗阻程度:CT能够较好的观察到病灶狭窄段和正常肠管交界处改变同时还可清晰显示结肠供血不足现象[5]。虽其诊断正确率较高,但还存在间接征象检查结果误诊现象,因此在使用CT是需注意以下几点:(1)在探查患者肠梗阻程度时,容易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和小肠梗阻误诊现象,而出现小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为腹部平片不宜显示扩张结肠,因此在探查前应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从而提高诊断率,(2)在使用CT诊断前,应熟悉、掌握其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6]。

经研究表明,60例患者经CT诊断后,结果表明准确率为88.33%,误诊率为11.67%,而在探查梗阻部位中,乙状结肠准确率为92.00%,盲肠准确率为93.33%,升结肠准确率为80.00%,乙状结肠交界准确率为80.00%,其和病理诊断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其在间接征象检查结果中,准确率为86.67%,在直接征象检查结果中,准确率为100.00%。

总而言之,CT诊断在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中效果确切,其可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所以其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赖智民.32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3):105-106。

[2]郭晓艳.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价值及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0(5):37-39,40。

[3]张绍金,唐诚,徐其显等.46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4779-4780。

[4]高连辉.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CT诊断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9):188-189。

[5]李家才,温琳峰.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0(11):44-45。

[6]韩述山.螺旋CT诊断结肠癌致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504-504。

论文作者:赵光富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  ;  ;  ;  ;  ;  ;  ;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意义初步研究论文_赵光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