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视野下的三线建设探究
何 悦,刘 娜
(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 忧患意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华文化发展的始终。文章分别从危机意识、强国意识、责任意识、前瞻意识四个方面挖掘出三线建设中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希望对新时代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传承三线建设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忧患意识;三线建设;危机;国强;责任;前瞻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忧患意识是三线建设的思想与灵魂,三线建设是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物。
一、忧患意识的历史
(一)先秦时期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大概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诗经》中有关于忧患意识最早的记载:“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而《易经》中亦有这方面的内容:“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均“篙目而忧世之患”,但各家忧的内容与方向不同。道家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生死的忧患,一方面是对生之难得安逸的忧患。法家,主张锐意改革的同时坚持“以法治国”,这是法家人的忧世忧国。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从修身到平天下,展现儒家以己之力忧天下事的大同无私。
(二)唐宋时期的忧患意识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繁荣时期,唐朝开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宋朝经济则是空前繁荣,领先世界。唐宋时期孕育了一批具有浓厚忧患意识的文人豪客。“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位卑未敢忘忧国”均展现出文人的忧患情怀,也体现这个时代的积极且长远的处世态度。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将忧患意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使其成为时代强音。
(三)明清时期的忧患意识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达到顶峰,封建统治由盛转衰,犹如落日夕阳呈现颓败之势,但以忠君爱国为己任的士人不在少数。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突破了传统思维,是对忧患意识的升华。明确提出对国家、天下的忧患不仅是君主、士人之事,更是天下人的事。“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在封建统治阶级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中,他依旧保持对现世的一分清醒和对家国的一份忧患,这样的忧患情怀在当时更是难能可贵。
通过采访,我们欣喜地看到,忻州市无论对老干部工作的理性思考、总结探索,还是主动作为、创新实践,都令人耳目一新,感受颇深。正如中组部老干部局副局长杨保平调研忻州老干部工作时指出的那样:忻州老干部工作创新很多,特色鲜明,实施开展的“人生设计”“精神富养”“乐龄行动计划”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契合中央倡导的“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精神,体现了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忻州的硬件条件不是最好的,但整个工作得到了老同志的普遍认可,工作成效非常好,可以说工作做的是最好的。忻州的思路和做法,是贫困地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一个贡献和一种引导。相信今后忻州的老干部工作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近现代的忧患意识
危机意识是狡兔三窟的未雨绸缪;危机意识是闻鸡起舞的笨鸟先飞;危机意识是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由此可见,危机意识是一种对危险事物或环境的感知,当人面临危机时,危机意识会驱使他们做出决策并采取相应行动。
二、忧患意识视野下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的责任意识是“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三线建设的责任意识是“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的艰苦奋斗;三线建设的责任意识是“不怕苦,不怕累,三线建设要抓紧”的迫不及待。三线建设者们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义无反顾的携妻带子,来到等待开发和建设的西部地区,投身艰苦的三线建设。“战晴天,抢阴天”的艰苦付出更能凸显三线建设者临危受命的责任担当。“天当罗帐,地当床”“三块石头一口锅”的简陋生活条件更能检验三线建设者勇于担当的决心。
(一)危机意识之于三线建设
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系列的屈辱历史片段,签订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我们深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在近现代一百多年来,国人的忧患意识空前浓厚。毛泽东同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气魄,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倡导,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提出,都是近代忧患意识的缩影。“从严治党”是对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忧患,“绿水青山”是对生态环境的忧患,“强国强军”是对国防安全的忧患。
温水效应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易被忽视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任何国家、集体只有随时保持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才能呈现出繁荣向上之势。预防危机,建设大陆后方基地迫在眉睫,三线建设则是搭建后方基地的重要工程。三线建设贯穿三个五年计划,在三线地区建立了一千多个工矿企业和国防军事单位。三线地区军事工业基地生产出的迫击炮、导弹、潜艇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军事力量。同时三线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湘西、川渝、陕甘宁等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的战略后方,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西方敌对势力,降低了中国的危机系数。
(二)强国意识之于三线建设
强国按其实现途径和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卫国家自身安全的防御式强国,一种是侵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攻式强国。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崇尚睦邻友好,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的强国之道属于防御式强国。中国的强国目的不是侵略他国,中国的强国途径更不是靠侵略他国。所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旨在为世界创造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氛围,这表明中国的强国意识是靠自己努力拼搏奋斗的自强,是与他国携手共进的共强。中国的强国意识不是一家独大,是在“世界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下用全人类的视角观看世界的长远见解。
1.强国的目的
三线建设不仅是中国对外的防御战略,更是中国对内的长期规划。纵观古今历史,多少国家的强国都是依靠外侵依靠武力,巧取豪夺来实现的,美国为控制中东获取石油对伊拉克是如此,法西斯国家为争夺市场扩展版图对欧亚多国亦是如此。而中国是千百年奉行“和为贵”的礼仪之邦,无论是鼎盛的唐宋时期,还是“屈辱史”后的发奋图强时期,从不依靠侵略他国来壮大自己。中国的强国对内是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自强,对外是平等互利、携手共进的共强。
责任作为一个概念,它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将其解释为:责任是义无反顾的担当;责任是舍我其谁的自觉;责任是肩挑大任的气魄。总而言之,责任就是三线建设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模糊控制流程是先将输入变量进行模糊化处理,之后进入预先设定的知识库,进行模糊推理处理,输出模糊的变量,最后对输出的模糊变量进行解模糊化处理,得到精确输出[10]。
很多时候幼儿的兴趣就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产生的,这种情况常常让老师没有机会准备教具,而现代教学媒体的出场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让幼儿眼前一亮,调动他们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2.强国的途径
三线建设是被迫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是在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下不得不采取的“防御式”强国措施。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北面、东南面、西南面三面均受他国威胁,国家安全岌岌可危。北有苏联进军,东南有美国封锁,西南有印度挑衅。而国内也是忧患重重:一是长期战争使中国满目疮痍,新中国的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二是逃往台湾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反攻大陆”。中国在如此环境下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变中国当时的状况。因此面对内忧外患,三线建设在“备战备荒”时代号召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三线建设由沿海向内陆建立起的三道防线,是国家安全的三道保障,亦是21世纪中国走强国之路的准备与铺垫。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鞘磷脂代谢产物之一。S1P既可作为第二信使直接作用于细胞内靶点,又可通过S1P转运蛋白或ATP结合盒转运子(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A)转运至细胞外,结合细胞膜表面的5种不同G蛋白偶联受体即S1P受体(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s, S1PRs),参与调节炎症过程中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凋亡,免疫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1]。
三线建设在中国的强国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中国和平强国,自强强国的重要证明。成千上万的三线建设者们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部署下,将攀枝花这样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建设成钢铁新城。三线建设开辟出钢城攀枝花,三线建设挖掘出煤都六盘水,三线建设建造出汽车城十堰。三线建设改善了三线城市居民生活现状,优化了中国人才分布格局,提高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速度。由此可见,三线建设是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奠基石,同时在中国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责任意识之于三线建设
缺氮发生原因:首先,主要与土壤氮素供应状况有关。我国几乎所有种植柑橘的果园若只仅靠土壤供氮均会出现氮不足的问题。其次,与气候条件有关。在多雨地区氮素易流失;土壤渍水或干旱等都会导致缺氮症状的发生。另外,氮肥施用量少或施用方法不当也会造成缺氮。
三线建设是国内国际面临重重危机严峻形势下的破题之笔,三线建设既是对经济建设、国防发展的长期规划,三线建设也是为国、为民、为子孙的责任担当,三线建设更是继新中国“站起来”之后,为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奠基之石。忧患意识贯穿整个三线建设的始终,体现在十几年三线建设的一分一秒,体现在13个省区的一村一落,体现在千百个工厂的一砖一瓦。忧患意识在三线建设中具体表现为:清醒的危机意识,昂扬的强国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和宏大的前瞻意识。
(四)前瞻意识之于三线建设
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存亡,既要顾后更要瞻前。顾后是铭记历史的前车之鉴,瞻前是对未来的长远规划。前瞻意识是“登泰山观日出”的高瞻远瞩,前瞻意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防微杜渐,前瞻意识是“安不忘危,盛必虑衰”的未雨绸缪,前瞻意识是“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前瞻意识是对未来的觉察和关注,并在当下提前完成未来的任务或做有利于未来的事情。三线建设的实质是长期规划的战略决策,是对未来发展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促进了东西部平衡发展,三线建设为现代国防打下基础,体现出大局意识和远观意识。
1.三线建设促进东西部平衡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变,早在60年代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意识到了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发起了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促进了西北部、西南部地区的发展,初步改变了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三线建设使东部沿海相对发达、西部内陆相对落后的畸形工业布局有所改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局势有所缓解。由此可见,三线建设预见了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三线建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
国家无防不立,人民无防不安。国防在历朝历代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防是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产物。三线建设的国防工业执行“靠山,分散,隐蔽,必要进洞”的方针,建立了一批国防事业单位,对巩固国防和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三线建设中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交通等部门的建设,为当时以及现在的国防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材料和动力支撑。由此可见,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油泥污染问题严峻,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油泥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在众多的修复技术中,生物修复最被看好,效果好、成本低,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方式对油污泥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植物选择高羊毛,微生物选择假单胞菌S-B,将两种方法进行联合,结果显示油污泥土壤修复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杨昊.从《周易》看忧患意识的强化路径[J].人文天下,2018(3).
[2]王庭科.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党的文献,2000,(6).
[3]周明长.三线建设与中国内地城市发展(1964-1980年)[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1).
[4]赤桦.三线建设与中国国防现代化[J].国防科技工业,2014(5).
作者简介: 何悦(1984-)男,重庆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 攀枝花学院2017年社科联课题“中国三线建设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2017SYB08);攀枝花学院2017年度思想文化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及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编辑∕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