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研究
许沁乔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摘 要: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非常重视其实际工作的技能技巧,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设的内容,以期更好的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设。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高校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实际的工作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实习环节既满足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满足了企业人才的需求。
水瓶座的男生内心世界极为错综复杂,很难理解。你给人的表象是朴实爽直,但内在心理总是在悖论和矛盾的境界中徘徊。一般地说,你对人热忱,愿意帮助人。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你也会表现得异常冷漠和不近人情。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9]这段话精辟地指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确立理论自信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 旅游管理专业社会需求
(一) 行业背景
我国的旅游业整体发展较为迅速,国内旅游、国际旅游的人数和收入都有较明显的增长。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增长15.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截止2017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酒店10962家,旅行社27261家,旅游景区26000多家,其中5A级景区238家[1]。
(二) 人才需求
旅游管理部门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大力开发旅游人才资源,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于促进旅游业稳定健康的发展,推动旅游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每年在旅游行业人才上缺口数字都是数以万计,拥有本科学历的旅游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缺口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重要职责。
二 校企合作建设的内容
(一)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周边地区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邀请旅游行业协会以及旅游企业的专家和资深行业人士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将企业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双方建立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和校企合作单位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到学校来研讨旅游专业建设与发展,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意见与建议,直接参与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去,使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区域旅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 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1.全面提升专职教师整体水平。在与旅游协会合作的基础上,借助旅游协会的专业平台,满足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提升需求,必须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养计划,重点选派4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实践能力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到企业参观考察,在培训、挂职和参观考察中获取新讯息、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和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每年选派2名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挂职培训,鼓励专业教师报考行业专业技术职称;委派专业教师去高等院校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与执教水平。
2.切实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师结构。为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高校在自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应积极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一批有丰硕实际管理经验人士来学校作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2.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核心课程建设。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3.合作开设专业课程、编写教材。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内涵,如开设《红酒品鉴》、《茶文化与品茶艺术》、《邮轮服务与管理》、《珠宝鉴定与欣赏》等课程,学校与企业双方可按照各自特点与师资配备合作单独承担或分段承担课程开发建设。双方可以合作编写教材,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理论结合实际。
2.建立适宜专业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区域内的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的协作关系,打造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队伍,以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致力于能紧贴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提供岗位供学生实习,一方面完成学校培养方案中的实习环节,另一方面满足企业在旅游旺季的人员需求[2]。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当中,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展,但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解不透彻,无法将其与高中生物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影响了教学效果。高中生物教师只有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5.完善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性环节要求非常高,借助旅游行业协会的平台与旅游企业合作能有助于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三) 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1.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邀请旅游企业资深管理人员结合企业内部各岗位的需求,明确各岗位素质及能力要求,并以此进行课程设置,开发与企业需求相匹配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引入考证机制,将“国家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美国饭店业协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训项目”的相关课程穿插在课程体系中,实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1) 上述M,L,动态仿真观察周期TV,腹地货物产生周期T0,α,β,H,λ,ω,Pi,pi,DGT,IDGT,1,IDGT,2,Ts等赋值,并给定初始值T=0,j=0。
3.促进专任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与旅游协会及旅游企业的合作,为本专业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前沿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尤其是横向课题的开拓。以校企合作为载体,通过横向课题研究的进行,一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 实训基地建设
曼飞龙塔 傣族地区留存着的众多古建筑中,佛塔是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建筑形式,堪称是塔的王国,几乎是“有寨就有塔”,最具特色的当数曼飞龙塔。
4.加强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的结合。借助旅游协会的行业资源与优势,深化教学改革。结合课程标准和要求,邀请旅游行业内的专家或高级管理人才走入学校课堂,可通过专业讲座、“双师课堂”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帮助学生在行业发展前沿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认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例如:可与康辉等大中型旅行社合作,建立一家旅行社分社。该分社可采用康辉等旅行社总社现有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以产品设计、门市接待和导游服务等业务为主,可自行设计旅游产品进行销售甚至由总社共同进行销售,不仅可以为本校老师和学生的旅游活动等提供线路设计和导游等服务,同时也可开展一些面向社会的旅游业务,学生在参与旅行社运营管理中提高其自身的导游业务和旅游产品设计等能力。
3.实训实习环节与毕业论文指导对接。通过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以完善实训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的不同阶段分别设置专业调查、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环节。学生可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开题和初稿撰写等任务。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可采用双导师制,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由其在企业的部门领导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要求学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结合实习部门与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就论文的理论基础和行业实际共同指导学生论文写作[3]。
4.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基于校企合作基础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目的就在于给旅游企业培养最需要的人才,校企双方必须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严谨对待各自的工作,以达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
(五)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1.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择业提供服务。旅游从业人员整体年龄结构偏低年轻化、就业门槛也相对较低,导致就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旅游行业的认知不高,为此通过建立旅游业人才服务平台,在提升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素养的同时也能提供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咨询等服务,以此来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2.开设旅游大讲堂。与旅游行业协会联合开设旅游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外旅游行业专家开设讲座,既是为周边地区旅游人士交流学习提供环境,更是本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行业最前沿发展动态,学习行业发展先进理念的良好契机[4-5]。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校企合作能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缓解旅游行业人才缺口的压力。校企合作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健伟.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思考[J].高教学刊,2015(17):23-25+28.
[2] 毛晓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探析[J].旅游纵览,2016(04):300-301.
[3] 周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8(4):147-148.
[4] 姜丽丽,崔玲,王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探讨[J].品牌(下半月),2011(3):90-91.
[5] 张英楠,董琦,张丽.基于CBE模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4(3):7-9.
本文引用格式: 许沁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0):80-8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0.040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苏南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18ZDJD-B008);无锡太湖学院2018年教学研究改革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项目编号:JGYJ2018027)
作者简介: 许沁乔,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