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183;建构课程#183;师生互动--赵锡时教授谈面向21世纪的学前教育改革_幼儿园论文

综合#183;建构课程#183;师生互动--赵锡时教授谈面向21世纪的学前教育改革_幼儿园论文

综合#183;建构课程#183;师生互动——赵寄石教授谈面向21世纪的幼教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幼教论文,师生论文,教授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迎接21世纪,我们幼教改革应该主要抓什么?1998年10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在北京玉泉饭店下榻处,就此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赵先生回顾了自己从分科到综合、到综合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漫长探索历程后说,从分科到综合,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如今,都反映了一种倾向;我所提倡的幼儿园教育改革,最主要的是建构起每个幼儿园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结构,深入探讨教师主导作用与孩子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从分科到综合,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今,都反映了一种倾向

赵寄石教授说,“综合”最初是从一个非常具体的角度提出的。“文革”当中,幼儿园原有的教材都被批判掉了,“文革”结束,幼儿园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面临给孩子教什么的棘手问题,就来找我们;而我们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刚刚恢复,也面临给学生教什么的问题。于是,我和唐淑教授(时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就动员教研室的老师,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到幼儿园开展各科教材教法的研究。3年后,我们编出了一套幼儿园各科教材教法,主要是教案。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看了之后认为,把这套教材集中到一个班上去用,老师受不了,孩子也受不了;南京实验幼儿园的黄文奥老师提出,能否把各科放在一起,结合起来进行。我们采纳了这一建议,在教研室内进行了动员,由于每位教师都已进行了一个科目的研究,难以再做新课题,于是我就去做了。我从相关杂志上找到了系统论几个最基本的观点,作为理论指导,就在南京实验幼儿园搞“综合教育”,简单说,就是提出一个主题,然后综合各科内容和各种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最初的研究结果“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发表在《早期教育》杂志上。当时还只是一个形式的改革,从分科到综合,以致许多人误以为我们反对分科。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从分科到综合,不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师生关系的问题,涉及孩子的“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问题,我们是在1983年提出来的。1983年,在参加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会议期间,一起到会的魏振高同志(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教处副处长)和我讨论了一些基本问题,印象尤深的是“主导”问题。“主导”一说“文革”之前就有,是从苏联翻译过来的。当时我们议论,“导”是引导的意思,而不应该是什么都要老师直接教给孩子。由此,后来在关于《幼儿园教育纲要》的会上,我作了题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的报告。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形式的东西容易被接受,比如,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出的第一本《主题活动》就很容易被大家接受,而思想观念则不容易更新;指导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比形式的改革难,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所以,当时有的同志说,“综合教育搞的什么名堂,大拼盘吗!”

我们在南京实验幼儿园搞综合教育研究时,上海的赵赫等老师在搞“单元教学”,只是单元比较小;后来出现了不少“综合教育”的课题研究;而我们发表研究成果的文章比较早。谁先谁后,姑且不论。当时从分科到综合,虽然不能排除幼儿教育领域求新、求异思想使然这一因素,但还是可以说,反映出的主要是一种倾向。

我们在南京实验幼儿园开展综合教育研究时,还只有教育任务,没有教育目标,主要是内容、手段、过程三方面的综合。80年代中,学前班在江苏省开始发展。唐淑教授带领我系四年级学生到扬州开展的一项相关调查发现,学前班存在小学教育内容下放、教材城市化等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我们把学前班研究向原国家教委申报,列为“七五”项目,并争取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支持,如配备了一辆丰田车,解决了下农村的交通问题。四年来,我们在农村的几个点上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研究,完整地提出了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活动系列。

1993年我退休之后,在南京市如意幼儿园与新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了托儿综合教育课程研究(1993年~1997年)。孩子年龄小,该综合的东西更多。这项研究建立起了关于2岁~3岁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整体结构,并对课程的目标、内容、活动、评价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在我看来,这项研究比我们在农村开展的研究,在理论上有所进展。

1994年,深圳华侨城幼教中心成立,其特色是双语。该中心的负责同志考虑到深圳地区的幼儿园几乎全部开设英语,而教材多为中学英语教师编写等情况,邀我前去用自己的实践,摸索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1996年,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国英语教育研讨会。我认为,“外语”的提法不如“第二语言”;要开展英语教育,就一定要让英语在幼儿园的课程当中占一个位置,把它定位在语言领域,把它和汉语并列,然后探讨双语教育的规律。目前,我们正在尝试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先把英语整合进去,然后把原来各科的内容整合进去。这样的课程也是综合性的。汉字教育亦然。首先要在语言领域当中定一个位,“汉字教育和口语教育互相促进”(赵寄石教授给国际汉字研究会内部交流的《腾飞报》题词——编者注。)

建构起本园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课程结构

赵寄石教授说,我所提倡的改革,是每个幼儿园总结自己散在的经验,从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活动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分科的)、评价等方面,搭建一个自己的、有结构的课程框架;至于教育教学分几个领域,本来是根据孩子发展而定的,是四个还是五个,都是人为的,并不重要;没有总体目标,先有每门科目的目标也无妨;当然,各科之间的关系应尽可能处理好,以确保内容形成一个结构。现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对于各科之间、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也还处理得不好。这方面的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各个幼儿园有了这样一个自己的课程框架后,看到新的东西,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加新内容时,就可以在给新内容定位之后,将它们纳入自己已有的课程框架之中,如环保,可以放在自然、社会中,电脑可以放在自然或相应游戏当中,然后自己进行深入探讨,合则用,不合则弃,避免学完了丢,丢了又学,从而建构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结构。我们发现,幼儿园的教师在建构的过程中,有很大提高,幼儿园能够自动运转起来,不断得到提高。全国的高师就这么几家,即便高师的老师全部下到幼儿园开展工作,也指导不了几家。怎么办,幼儿园要自我发展,形成一种持续发展的机制。

深入探讨教师主导作用与孩子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赵寄石教授认为,目前观念明显滞后,最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孩子的“三性”怎么发挥,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探索,如环境、教具、学具、怎么观察孩子等等。我在看课过程中发现,相对而言,物质条件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孩子的参与程度,教师怎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越小,教师越需要观察,备课就是备备孩子,要把教师从闭门编写教案中解放出来,使之把精力放在观察孩子、修改现成教案以适合自己班上的孩子。其实,以往那种备课多是无效劳动,有的教师并没有按教案上课,有的按教案上课反倒束缚了自己,更束缚了孩子。一次,我们看完一个幼儿园的英语课后,听上课老师总结说,自己的课时间太短了,而我们觉得,孩子的积极性很高,表现活跃,课在高潮时结束,恰到好处。也有的老师看到孩子的回答出乎意料或者错了时,不予理睬。孩子的答案出人意料或者错了时,应该认真展开一番讨论——为什么会错,有几种答案,这样的环节往往能使孩子受益匪浅。

赵寄石教授提出,目前,幼儿园应该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师生互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活动设计,能否落实到孩子身上,能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建构课程的人设计活动时,不可对孩子统一要求,而应让教师知道,这些活动是适合不同孩子的,应引导主配班教师(两个都是教师,而非一个教师,一个保育员)既分工又合作,在主班教师面向全体的同时,配班教师个别指导。现在,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但没有抓住促进孩子发展的关键,往往包得太多;孩子能自我发展的就应放手让他去做,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到指导上。我想请个别幼儿园把他们对主配班教师的要求提出来,将来可以供大家参考。我们有的目标要求过高,有的内容过深,也导致教师、孩子很辛苦。对孩子来说,讲母语学儿歌,也不是字字都懂,而将“早上好”(选自《婴儿画报》),做成大书,用英语、用动作而不是翻译成汉语给孩子讲,孩子也能在轻松愉快中懂了"good morning"的意思。

到底师生应该怎么互动?同年龄、不同阶段有什么规律?尚待进一步探讨。我认为,这是幼儿教育面向21世纪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标签:;  ;  ;  ;  

综合#183;建构课程#183;师生互动--赵锡时教授谈面向21世纪的学前教育改革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