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业务滞后与过热并存_奢侈品论文

高端业务滞后与过热并存_奢侈品论文

高端商业滞后与过热并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世界奢侈品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正好相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奢侈品品牌的进入,中国市场却异常活跃。日前,更有高盛公司大胆预测,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现在的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占全球650亿美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3%,而未来10年里,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

而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内地奢侈品消费人群已占总人口的13%,约为1.6亿人。目前国际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增长率超过80%,远远高于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10%左右的增长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正在把全球战略的重点向中国转移,进入中国市场的势头有增无减。

市场不容忽视

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有关人士表示,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中国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部分奢侈品也正在成为生活必需品,原来一些被确定为奢侈品的产品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奢侈品现在变得越来越难定义。有专家指出,目前的许多数据还是按照10年前被确定为奢侈品或非生活必需品的一些产品来统计的,有些产品现在已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如护肤品、洗发水等;还有一些当年被看作偏高的价位,如今也具有普遍性,即使不具有普遍性也很难界定。

但不可否认,除了因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一些产品成为生活必需品之外,一些价格不菲的商品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来自全球高档奢侈品历峰集团的财务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占了历峰集团全球总销售的20%,如果加上中国游客在全球各地的采购总额,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量则占其全球销量的四成。

同为高档奢侈品的伯爵表(国际)首席执行官麦振杰就曾透露,售价100万美元的伯爵表有很多被中国人买走,其中60%是珠宝表。“不少人买表不是当作礼物送给别人,更多的是自己佩戴。”

如此高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好转,奢侈品正日益成为部分消费人群的必需品。这些奢侈品,一种是普遍意义上的必需品,如几年前被确定为奢侈品或非生活必需品;另一种则是消费心理上的必需品,即以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显然,以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消费心理给高档奢侈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的火速升温,一方面存在一小部分极富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大批平均月收入仅在5000至5万元之间的时尚人群对顶级奢侈品的欲望往往超过了富豪,这个年龄在25至40岁的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大众力量。

滞后与过热并存

与高档奢侈品引人注目相呼应,高端商业正在成为我国特大型城市商业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显然,引进国际奢侈品品牌,对各地商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形象的树立、投资环境的改善等,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然而,高端商业在一些地方显示出滞后的同时,盲目发展的趋势却同时存在。

有研究表明,国际商业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型初级商业、经济起飞前商业、起飞型商业、迈入成熟商业、高质时代商业。目前,我国的一些特大型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已经进入国际商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具备了发展高端商业的成熟条件。而另一种力量也不容忽视,在商业设施供求矛盾已经转换的今天,过去那种依靠开设网点、增加营业面积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过时,随着商业发展的新模式转向提高层次、提升能级的集约化模式,中心区商业如果不及时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商业转变,将难以承担日益上升的商铺价格和租金,不能不承认这也是提升商业结构的一大动力。

然而,尽管如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具备大规模集聚高端商业的土壤,但随着事业有成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逐渐增多、海外求学者纷纷归来,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和他们的家属的定居,这些城市商业适应高端消费、培育高端消费方面仍显滞后。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商业发展还主要体现在量的扩张上,质的方面提升还远远不够。首先,配合消费新热点的高端商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且比较分散;其次,高端商业的业态、品类太少,目前主要还是以传统购物为主,高端品牌集中在服装、鞋、化妆品等少数品类上;第三,只注重实物,不重视文化,具有本土品牌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创意型零售业太少。可以看到,发展高端商业,并将其融入整个商业体系并非一日之功。

在另一方面,奢侈品市场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高端商业的超自然和非理性发展,更有专家认为,要在发展高端商业的同时,防止“高端商业过热”,特别是不能在其中注入过多的人为因素,切忌“拉郎配”和发展“大跃进”,搞揠苗助长的发展模式。

担心“高端商业过热”的原因有很多,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的现实购买力究竟有多大,并不能光依据一些市场调查公司的分析。如按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高端消费人群16000多万人计算,年人均消费也不过人民币100元左右,对于每件商品动辄上万元的国际奢侈品,这样的消费能力显然不能支撑高端商业的繁荣局面。而经营世界名牌的商家的盈利能力也有值得怀疑之处。有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以上海经营世界奢侈品牌著称的南京西路“梅、泰、恒”三家销售额为16.4亿元,其单位面积销售额为1.13万元。而以大众消费为主的南京东路中百一店和新世界城两家,其单位面积销售额2.38万元;位于徐家汇以中高档百货为主的东方商厦和以年轻时尚为特色的太平洋百货,其单位面积竟达3.17万元。看来,高端商业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而福州市定位于中高端的商业物业目前大都处境艰难,这也许能成为“高端商业过热”的一个旁证。据了解,虽然福州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也在不断提高,但福州的高端商业依然不发达,有的亏损严重,难以为继;有的改换门庭,转向超市;还有的勉力支撑,前途不明。据分析,福州人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以及福州人不太注重意识形态的消费和商家缺乏引导是福州中高档商业在福州落败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认为,现代商业实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商业业态的多样化是适应不同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的要求。虽然改革以来我国的各种商业业态迅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业态还比较单一。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超市、便利店以及多功能的购物中心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目的地诱导商业业态差别化,发展一定数量的高端商业,也能促进商业市场的全面发展。

高端商业重在规划

显然,发展高端商业其实并不容易。虽然高端商业是国际大都市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端商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消费能力提升的一种标志,其发展却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商业企业的自发行动很难取得积极成效,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规划予以有计划推动。业内专家指出,高端商业的发展要遵循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一哄而上,无序发展,盲目、多头、重复引进,降低层次。

以上海为例,有专家指出,目前上海不少郊区在商业规划时纷纷瞄准高端商业招商引资,而依据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高端商业必须有一相对集中度,决不能遍地开花。另外,中心城区的高端商业也需要错位经营,同一条商街上,同一国际品牌不可能隔几百米就开一家专卖店,上海各区纷纷争抢大牌的结果只能让国际品牌要价越来越高。而作为商业主管部门,在进行高端商业规划的时候,更应重视商业环境建设,因为真正的高端商业如同贵族,十分讲究生长环境,喜欢左邻右舍都有身价。

此外,商业企业作为引进高端商业的主体,在商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要趋利避害。在引进世界品牌的同时,要循序渐进,以掌握目标顾客为衡量标准。同时,引进高端商业还要遵守世界品牌经营的游戏规则,商家要具备良好的公关素质以及高效率的工作节奏,要求有高素质的服务技能和高效的管理水平相匹配。

有业内专家进一步指出,一个城市成熟的商业发展会呈现一个正金字塔形,处于最上端的是高端商业,处于中端的是百货业态,下一层是精品店,再下一层是大超市和大卖场,最底层是其他的小区门店、小型连锁超市。由此可以看出,百货业具有城市商业结构的结点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高端商业应从百货业昔日的成败中学习成长的经验。而且,发展高端商业,要根据各地的条件和特点因势利导,不仅一二三线城市不能等量齐观,就是大型城市也不能遍地开花。

应当看到,我国的众多大型城市的商业尚缺乏如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所具有的综合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还缺乏创新型的在世界领先的奢侈消费品的制造产业和引领高端消费潮流的影响力。因此,高端商业市场要走的路还很长。

标签:;  ;  

高端业务滞后与过热并存_奢侈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