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山东省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277020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课程是向学生直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然而,思想品德课只是学校教学中的一部分,单靠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扎扎实实
学校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各科教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每堂课里。如,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文以载道”,一篇课文、一段文字、一个词句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阅读课的德育教育要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中进行。“文章不是无情物”,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教材的特有内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关键字、词、句、段,仔细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以达到使学生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实实在在
狠抓主渠道,把德育融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认真抓好晨会、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在重大节日结合具体事物、事例,采取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形式熏陶、感染学生。如,从儿童上学的第一天起,就采用故事的形式有计划地通过班队会、晨会向他们解释《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使他们了解《小学生守则》的意义和要求,让他们在听故事中受到思想教育。我们常说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言行一致才能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
三、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出发
小学生生理、心理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中学生。同样的教育要求和措施,在不同的年龄和不同个性学生的身上,其结果往往是不同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接受教育的基础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具体明确、合理适度,有时还要留有余地,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发展水平的前方,因势利导。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优化德育实效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接受教育是主观能动的。自我教育是学生进步的内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帮助学生明确学校提出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会学生应用已有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道德标准,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批评,指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
五、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离不开儿童在早期所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家长们的义务。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培养优良的品质。同时,家长也应当重视对小学生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
六、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
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能对课本上纯粹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大多数小学生都能从课本上学习到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但如果不给他们具体的实践机会,他们是不会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有很多,比如可以组织小学生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节目等。这些实践活动跟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相比会让学生收获更多。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论文作者:张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小学生论文; 学生进行论文; 自我教育论文; 学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2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