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4)09-0058-08
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12月28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既 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提炼,又是中国新世纪发展战略的精辟概 括,它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思维,是一项牵动全局、具有极大政治意义和 理论学术意义的重大课题。
如何全面正确解读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本文试从这条道路的实践依据、时代依据、 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诸层面作些初步思考。
一、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实践依据
崛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崛起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快速提高并对世界力量 格局、秩序和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过程。如果把安全、发展与崛起同视为国家 的战略目标,那么崛起则是最高层次的国家战略目标。
世界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国家能否崛起,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国际条件、政治条件和经 济条件。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这就已经标志着中国在政治上的重新崛起。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寻 找一条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并继续进行着艰辛的探索。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影响,巩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独立地位 ,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我国与苏联结成联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 重要成员。60年代,当苏联试图干涉中国主权时,毛泽东为维护国家尊严,与苏联大国 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70年代,为了对付苏联的军事威胁,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实现 国家关系正常化,奠定了中美苏大三角的世界战略格局。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大手笔,不 仅对改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尤其对于中国后来的 改革开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主题,就是维护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步恢复中国在国际社会 中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九十周年时,就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应当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愿望。他认为,“中国将变 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 地和6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6册,第241-242页。)1961年他在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指出:中国要发展为世 界强国,“要有几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比如五十到一百年。一个世纪不算长。你们英 国的发展用了两三个世纪。”(注:《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第1173页。)在毛 泽东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虽然其 间也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有曲折甚至有严重失误,但是终于建立起了独立的、比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拥有了“两弹一星”,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恢复 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成为苏美中大三角中相对弱小的一极,在国 际政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邓小平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在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他 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根据世界发展新潮流,制定 了中国对外开放大战略;以“一国两制”构想处理港澳回归问题,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 统一进程;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应当用一百年的时间“ 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然后继 续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这是邓小平给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最后定 位。在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大变局中,邓小平以坚定清醒的战略眼光,提出 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有所作为的策略战略思想,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拨正了航向,保 持了中国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正是在邓小平战略思想引领下,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 放的新时代,并使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开始了成为一个对世 界形势具有越来越重大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历史进程。
根据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大战略,中国向世界大国迈进的目标已经初现轮廓。正是在这 样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大战略的延 续,又是中国向世界大国迈进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性拓展。江泽民代表党中央作的十 六大报告,贯彻始终的中心词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此开头,以此结尾。报 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中国革 命的胜利,只是“为实现这一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 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 强大生机”,“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就是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时,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这意味着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大幅度提升。按照人均3000美元这一中等发达国家的基本 指标,中国的GDP将达到四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实体。 可以预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国民素质等各方面会有全面提升。 届时,中国将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中国探索“和平崛起新道路”已有半个多世纪。我们寻求这条道路几经曲折,我们坚 持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经常强调要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 新水平,实质上就是决心把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进行到底。这里不妨以两大历史关头的 战略抉择为例。
第一个历史关头的战略抉择。上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共产党自己起来纠正“文化大 革命”的错误,重新思考中国问题,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 新思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时,正逢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 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把握住这个动向,作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重大判断,决心抓住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创出一条全新的战略道路。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战略抉择。
第二个历史关头的战略抉择。上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 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中国的这条和平崛起新道路面临严峻考验。以 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按照“趋利避害” 的原则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这样,就在毫不动摇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又把 中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中国决定加入WTO,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 结合等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这是又一次历史性的战略抉择。
这两大历史关头的战略抉择表明:
我们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质上就是在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 离的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表明,中国之所以要选择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根本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压和蹂躏,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就是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民族心理。中国 实现和平崛起,根本目的乃在于实现中国13亿人口之根本利益,唯有和平,人民才能安 居乐业,唯有发展,人民才能丰衣足食。
实践还表明,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又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且发展很不平衡,面临一系列大规模难题的发展中 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选择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加上中国又是一个 大国,国土广袤、市场广阔,具有小国不具备之大规模物质条件,这是中国之所以能够 和平崛起之根本基础。但是我们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中国不仅人口多,而且耕地少、资源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民族众多;不仅 地域辽阔,而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当代中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清醒 地、自觉地把握住中国和平崛起困难的方面和动力的方面,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 ,正视国情现实而又放眼未来,在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更明确地提出和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更高地举起和平、发 展、合作的旗帜,有利于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内方面和对外方面更加鲜明地统 一起来,把坚持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和坚持和平的社会主义更加鲜明地统一起来,把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更加鲜明地统一起来,向全世界、全人类庄严宣告:中国和平崛起 ,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极重要的“中国特色”! 这对于我们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争取更多朋友和同情者,化解种种阻力、干扰,应对 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时代依据
我们党对国际大局和国际环境的观察,深刻地影响到党的总的理论、路线和战略,深 刻地影响到党的整个事业。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是这样,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 实践尤其是这样。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在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 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邓小平1985年3月4日在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那篇谈话中,同 时强调:“从政治角度说,我可以明确地肯定地讲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 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上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我们党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个大的战略判断是始终坚持的,一 以贯之的,决不因为出现这样那样的国际突发事件而轻易动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 没有动摇,海湾战争时没有动摇,科索沃战争时没有动摇,“9·11”事件和伊拉克战 争后也没有动摇。
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变局,曾经深刻指出:“世界上矛盾多 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世界上“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 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 ,而是“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邓小平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综观当今世界,冷战结束以来, 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世界矛盾更加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安全等因素相互交 织,地缘、宗教和文化等冲突同政治经济矛盾相互作用,南北矛盾更加突出,西西矛盾 愈益凸现。人类世界整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对于中国来讲, 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 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战略思想,也是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 路上的一个根本战略思想。
首先,从地缘政治环境来看。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政治环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 是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是否或能否将其全球战略资源集中用于压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二是 中国的周边环境是否或能否形成牵制中国和平崛起的包围圈。
实践证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客观上为我国和平崛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由于社会 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一些人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放弃过;在冷 战结束以后,美国一些人曾经把我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但是,错综复杂的世界矛 盾决定了,美国在许多问题上还有求于我。“9·11”事件后,美国把恐怖主义和大规 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作为首要威胁,在全球范围发动反恐战争,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和阿 拉伯国家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缓和与解决,这势必消耗美国大量的外交、军事和经济资 源,它将难以集中力量对付中国。相反,它将更需要在若干重要方面与我合作。只要我 们战略策略得当,不发生中美全面对抗或重大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是中国和平崛 起的最重要机遇之一。
地缘战略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中国的周边环境在总体上也有利于中国的和平 崛起。一是中国市场对亚洲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亚洲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已 经与对日本市场的依赖度相当,未来10年可能接近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二是亚洲正 在形成包括中国在内的次区域合作机制,其中包括中国与东盟的“10 + 1”自由贸易协 定,中国与中亚四国和俄罗斯的上海合作组织,围绕朝核问题而形成的北京六方会谈机 制等。此外,建立“10 + 3”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已经启动。这些次区域化体系与美国在 亚洲的盟国体系虽有区别,但并不对抗,有可能获得“双赢”。三是中国与毗邻国界的 地区相比,大多处于发展较快的高地平台上,从而形成市场要素向我靠拢的周边向心力 。从今后20年的长期趋势看,中国将与亚洲国家形成巨大的共同利益,甚至可能逐步形 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共同体。
其次,从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来看。世界范围以微电子技术和生命技术为 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极有利机遇。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传 统产业的现代化,这对于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新科技革命带动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粗放式、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 的增长方式,也具有关键意义。
世界经济长周期规律还显示,世界经济的总体低谷时期往往是新的经济大国崛起的机 遇。20世纪初的美国、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的复兴都是明显的例子。特别应当充分估计到 ,今天新的产业革命导致全球范围的技术转移和新的市场中心,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经 济大国这样一种特殊历史条件,正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此外,中国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有可能使得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在中国都能获得大范围、长时间、接力赛式的转移,从而既使国际分工体系形成新的结 构,又为中国生产能力的持续扩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再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来看。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和平崛起带来的最大机遇就 是中国可能通过和平方式和市场途径获得国际分工的重新选择和战略资源的重新配置, 而不必像历史上的后兴大国那样,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别国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崛起 。
WTO体制为中国接受全球的市场要素转移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制度框架。通过参 与在这一框架下的合作和规则制定,中国与各国的共同利益将获得制度性的保证,中国 与各国的经济磨擦也将获得制度性的调节,这不仅使中国获得巨大的市场机制,而且也 是和平崛起的重大机遇。
全球的金融创新和国际资本流动,是中国获得吸纳全球资金的极有利的外部环境。全 球性通货紧缩使国际资本急于寻找新的战略投资方向,它们的目标同时聚集在中国大市 场。这种运动方向的趋同很可能是全局性的、长时期的。
尽管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各种风险,但是与它所产生的机遇相比毕竟是次要的。中国 国内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潜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我们比绝大多数国 家具有更大的抗风险、抗干扰、抗周期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 路实际上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趋利避害”的道路。
总之,国际各方面条件之综合,就决定了中国在21世纪头20年,必将在面对种种风险 和挑战的同时,迎来一个和平崛起的新的战略机遇期。
三、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历史依据
在占世界人口1/4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与和平崛起;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 相脱离的时代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与 和平崛起,这是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战略道路。
25年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实践表明,我们既摒弃了近代以来坐井观天、 夜郎自大,以为离开世界也能自我发展的封闭式发展道路;又摒弃了近代以来世界后兴 大国依靠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依靠集团对抗扩张以争夺霸权的崛起道路。我们 已经、正在、还要下决心继续走的乃是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 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后兴大国和平崛起之路。
(一)历史比较之一
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在世界体系中先后崛起并挑战现存霸权国家和世界体系的国 家主要有德国、日本和前苏联,它们的崛起分别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和冷战,并且都在崛起过程中失败。
德国和日本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成为欧洲和东亚最 强大的国家。德国和日本在崛起初期都曾获得大量的先进技术来源,生产能力急剧扩大 ,在短期内迅速成为经济强国。但是在世界市场被殖民体系所分割的条件下,德、日都 面临着生产能力同资源不足、市场狭小的尖锐矛盾。在世界殖民体系基本确立的条件下 ,诉诸战争手段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就成为其主要目标。就这一点而言,没有经济全球化 的充分发展,后起大国无法以和平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只得转向非和平手段 。战争是这两个国家崛起的基本手段。德国和日本不仅通过一系列战争完成其原始积累 ,奠定了崛起的基础,而且大大刺激了两国扩张的欲望,两国决策者都制定了征服欧洲 和亚洲、直至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走上与英美全面对抗的道路。由战争起家、又由战 争而陷入灭亡,这是德、日崛起又失败的主要轨迹。
在制度上,战前德国和日本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基本上没有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德国先是保留强大皇权的君主制,后是实行绝对独裁的法西斯专制。日本则实行神化 的天皇绝对君权和武士道为基础的军国主义体制。这种制度上的先天不足是导致德、日 把扩张作为国家最高利益,导致崛起失败的致命缺陷。这种制度缺陷又同德、日当时存 在着的狂热民族主义思潮结合,从德国的“日耳曼优越论”到排犹主义的种族灭绝,从 日本的“大和民族优越论”到“大东亚共荣圈”,使战争、争霸和扩张都带上强烈的种 族主义特征。这种制度和文化都使两国的崛起变得极为野蛮残酷。
二次大战后,德国和日本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重新成为前三位的世界经济强国,实现 其再崛起的部分战略目标,但始终是不完整的,第一次崛起的失败阴影始终笼罩着它们 再崛起的路径和前景。
前苏联的崛起有其成功的部分。在十月革命后30年间,苏联在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和 国际地位等方面超常发展,从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为世界上第二位的经济大国 和军事强国,其中不乏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但是从苏联崛起的过程中,就隐含着其失败 的基本因素,即高度集权的、高度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不 合理性和经济活动的低效率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经济体制和个人迷信的政治体制相结 合,不仅造成苏联内部的政治僵化和经济停滞,而且使整个苏东集团与世界市场处于割 裂状态,难以从西方获得技术和资金,国际竞争力日趋下降。
苏联的政治体制是苏联崛起的内部桎梏,它扼杀了苏联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经济 活力,使崛起过程越来越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因。苏联长期实行专制的极权政治,缺乏民 主和科学决策,党的特权阶层长期脱离人民,形成党内利益集团,从根本上瓦解了苏联 党和国家的社会基础。在长期僵化、脱离人民的政治体制下,一个大国即使不发生战争 等外来破坏,也是无法实现和平崛起的。
苏联对外政策的原始起点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对兄弟党的革命援助。但是这种政策 的长期化,就逐渐转变为“输出革命”、控制卫星国直到在全球范围同美国大搞军备竞 赛,争夺世界霸权,社会主义阵营成为其全球战略的基本势力范围。这种疯狂的军备竞 赛最后拖垮了苏联,酿成国力枯竭以至经济崩溃。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未能打垮幅 员广大、资源高度集中的苏联,但是错误的国际战略却可以使苏联走上绝境。
从前苏联崛起失败的过程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深刻教训:一是无论国内资 源如何丰富,一旦实行与经济全球化相脱离的封闭经济体制,其国民经济就必然失去活 力和竞争力,经济增长就难以均衡持续。因此,开放和竞争是和平崛起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是国内制度因素的极端重要性,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是保证和平崛起的两个轮 子。三是国际战略的正确和适当定位。无论出于什么良好的动机,一旦走上争夺世界霸 权、挑战国际体系的道路,就很难再回到和平崛起的道路上来。
(二)历史比较之二
中国的和平崛起新道路是从中华民族“康乾盛世”以来200年左右历史曲折变化中产生 的全新战略道路。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早在明朝中叶,郑和的远洋舰队已 经到达非洲的好望角,早于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远航。但是,中国封建王朝只是把这种远 航作为播扬国威、四方来朝的炫耀,而不是开拓商路和海外市场的路径。我们因此失去 了发现新航路和新大陆、成为海洋大国和贸易强国的第一次历史机遇。清朝初年,中国 的幅员、人口和财富都居世界首位,国民产值占当时世界的1/3以上,贵金属储备占世 界的一半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但是,清王朝入关后对江南城市的毁灭性屠城 ,摧毁了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特别是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长达百余 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我们因此 失去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所谓“康乾盛世”,中 国的强大和富庶只是几千年封建文明积淀的回光返照,并没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 革,也没有科技和文化的创新。在这种封闭和停滞状态下的泱泱大国,其前景只能是迅 速衰落,被西方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打败。
由于18-19世纪中国的发展游离于世界文明的主潮流之外,同先进生产力的差距迅速拉 大,到19世纪中叶,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主要对象。中国的黄金白银成 为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港口成为鸦片输入、白银输 出的通道。即使到19世纪后期,中国仍然存在着变法图强的机遇。但是由于清王朝的腐 败专制,中国先进知识界的维新变革被扼杀了,“西学”与“中体”的嫁接失败了。与 此同时,日本的变法维新获得成功,中国的周边出现一个最具有侵略性的后起大国,中 国遭到空前的掠夺和凌辱。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分别揭示了中国农民阶级和 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无法单独承担救国图强的历史重任。在这个时期,中国又失 去了一次世界产业革命和世界市场迅猛扩张的历史机遇,成为远远落后于西方、甚至落 后于邻国的“东亚病夫”,成为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康乾盛世”走向没落的教训警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封 闭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必然导致挨打。而近代以来世界几个后兴大国,比如一战时的德 国,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以及冷战后期的苏联,其发展历史又突出地表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无论是依靠扩张、侵略以至发动大战,还是依靠冷战、对抗来谋求国家崛 起都是行不通的,争霸必然黩武,称霸必失人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一再告 诫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现在不称霸,就是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并明确要求以此来教 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坚信,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争霸、不称霸, 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才能解决13-15亿人口的现代化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 过的大难题。
四、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理论依据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始终是在同时代、科学和实践发展的紧密 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研究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关系,需要 放到这样一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长河中去考察。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代表的,人类在18到19世纪出现生产力大飞 跃、科学技术大飞跃、经济社会化大飞跃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 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 地。它必须到处落脚,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此而来的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的 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矛盾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应运 而生,并且形成了关于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即当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 命大体同时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条重要战略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电力、内燃机、化工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新的大 飞跃基础上,经济全球化进到新的水平,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产生了垄断资本 主义——资本帝国主义。而资本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在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 过程中走向反面——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接连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全球化在发展 中出现了逆转和断裂。结果战争引起革命,由此产生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产生 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人民大革命,产生了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新的历史大变动结合起来,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规律,抓住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不很发达的国家(俄国), 甚至很不发达的国家(中国),用革命手段主要是革命战争夺取政权,把国家引上社会主 义道路。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逆转和断裂相联系的 新的战略道路。
二战以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信息革命开始,特别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出现了通过 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强劲地促进交通、通讯和国际金融一系列的超高速化发展,而使 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经济联系愈益紧密起来的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与此相联系, 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巨大变动:首先是,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汲取 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的教训,致力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多方面的改革调整,延伸 到创造和运用一整套适应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组织,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科 技、经济社会化和世界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其次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在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以后,固步自封起来,停滞在“计划经济”模式上,并且陷 入同美国争霸和进行军备竞赛的误区,未能对形势的新变动作出科学的分析,应对战略 错误,后来又从僵化走到自由化,导致一大片社会主义江山不战而亡。第三是,中国共 产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和严重挫折的基础上,成功地 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同新的历史大变动结合起来,开创出一条在改革开放中,实质 上也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 新战略道路。
中国的这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与民族振兴的结合,体现了社会主 义与世界发展潮流的结合,同时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相互竞争又和平共处、相 互借鉴的结合。
过去2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风平浪静,经历了多次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 这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个基本事实有力地表明:改革开放,和平 发展,永不争霸,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这样一些深刻 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和执政理念之中,深深扎根在当代中国人的 生活和文化之中。这已经形成为和平崛起战略道路不可逆转的大气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5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 力、有智慧、有办法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实践 ,还将继续有力地证明这一点。
中国和平崛起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和平崛 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至关重要性,自觉地把握和坚定地实践和平崛起的国 家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就一定能实现!
标签:和平与发展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崛起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德国历史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美国史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