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唱腔艺术创新分析论文_胡旱雨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学 312000

摘 要:越剧音乐唱腔委婉抒情,飘逸清丽。自越剧诞生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越剧艺人的辛勤耕耘,不断创新、变革和发展,创造了缤纷多彩的流派唱腔和脍炙人口的唱段。越剧唱腔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也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主要渠道。以袁雪芬越剧唱腔改革为例,本文对于袁雪芬在越剧《香妃》、《梁祝哀史》和《祥林嫂》中的唱腔创新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袁雪芬 越剧 唱腔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的农村。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她在继承前辈艺术家唱腔流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越剧唱腔艺术,有效地发挥了“戏”与“曲”的并重作用。20世纪40年代中期,袁雪芬形成了委婉深沉的袁派唱腔,特点朴实稳健,具有浓郁的韵味。袁雪芬大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那种对越剧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一、创立尺调腔,使越剧唱腔艺术有跃进一个高度

在越剧改革初期,在音乐唱腔方面还是沿用原来的【四工腔】作为主腔,【四工腔】旋律较明快、跳跃用它来表演袁派的悲剧内容、悲愤的情绪明显不足。袁雪芬感到很矛盾,最后在1934年11月演出《香妃》时终于以全新【尺调腔】表现出来了。《香妃》这出戏表现了维吾尔族妇女香妃被乾隆掳到北京后,宁死不屈,不忘家乡的情节。这些情感一直激荡着扮演香妃的袁雪芬,当香妃看到清兵捧上自己丈夫小和卓木的头颅的时候,悲从中来,以痛彻肺腑的声音起头:

这种强烈的情绪使拉主胡的琴师周宝财深受感染,引起共鸣。这时候,他情不自禁地从【四工腔】的6—3定弦,改为吸收京剧二黄的音乐元素的5—2定弦,拉出了如泣如诉的曲调,袁雪芬顺着琴声唱下去感觉特别酣畅淋漓。【尺调腔】为越剧唱腔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曲调性质和功用方面,增强了抒情性,有很大的可塑性。

二、根据剧情发展需要,进行各种唱腔的变化

从简单的看,越剧唱腔只有上、下两句,其实变化无穷无尽。袁雪芬在越剧唱腔艺术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根据唱词增减,进行多种变化。下面以她对多句式加帽、搭尾、唱词减少和起承转合的特殊句子进行分析。

1.运用“多帽”手法,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鲁迅小说被改变成越剧《祥林嫂》,使越剧在表演题材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改变。袁雪芬在《祥林嫂》中扮演的是祥林嫂,第一场中为突出祥林嫂的无助和悲凄的心情,连唱三声“祥林啊,祥林啊,(哎呀)祥林啊!”这种多帽演唱方法,为刻画剧中人物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袁雪芬用这种演唱方法,突出了剧中人物的悲痛心情,使越剧唱腔在如泣如诉的演唱方法上得到进一步的创新。

2.运用“搭尾”的方法,引起观众的共鸣。越剧《祥林嫂》中,为淋漓尽致地表现祥林嫂在死了丈夫又失去儿子后走投无路与彻底绝望的心情,袁雪芬运用“搭尾”的艺术手法,仅仅一个“寻”字,增加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搭尾”的方法,将祥林嫂失去儿子后的深情恍惚、思维错乱的心理状况,与遭受打击后的精神状况形象地展现给了观众。

3.运用“唱词减少”方法,使旋律明快。袁雪芬根据剧情的需要,科学地运用“唱词减少”的唱腔变化形式,使唱词字数减少,唱腔上下俱不发生变化,在腔体发生变化,使旋律朗朗上口,唱腔的结构更加的脍炙人口。例如:在《祥林嫂》中:“看来是婆婆她为钱财,主意定,纵然是说破了舌尖也徒劳。”在演唱中,袁雪芬为了处理好这样的长句,将十二字划分为上句,以“三字句”的形式进行处理。这样的唱腔格调新颖,能深入浅出地表达剧中人物祥林嫂的思想感情。

4.进行“起承转合”的结构变化,增强音乐色彩的对比性。在越剧《香妃》中,袁雪芬巧妙地运用“起承转合”的唱腔艺术手法,表现香妃激动的心情。越剧《香妃》中:“若是我夫一命丧,我香妃岂能把仇忘。盘中若非我夫郎,我宁死永不入清邦。”

此段中,她创新地运用转句的艺术手法,在音乐表现上起到了对比效果,在剧情发展和人物思想上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袁派唱腔的特点是以情取胜,重视用润腔细致的表达感情。袁雪芬代表曲目的唱段,展现了袁派唱腔艺术创新的过程,也是越剧音乐创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黄德君 袁雪芬越剧唱腔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连波 越剧唱腔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胡旱雨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唱腔艺术创新分析论文_胡旱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