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好莱坞: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好莱坞_好莱坞论文

接受好莱坞: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好莱坞_好莱坞论文

接受好莱坞:80年代初中国对好莱坞的引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好莱坞论文,年代初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海外电影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的重要份额,占外国进口影片的80%。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第一个电影运动就是“清除好莱坞”①。经历了“十七年”和“文革”十年间对好莱坞电影的清除,中国电影在“文革”结束之初的电影放映的涉外国家也只是朝鲜、越南、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影片,例如,1976年底,文化部除了重审“十七年电影”之外,也对“文革”以来引进的朝鲜、越南、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影片进行复审,共计有45部影片被认为是“内容比较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影片可以统一继续在国内上映②。到了1978年初,文化部复审并通过了《母亲》、《牛虻》、《百万英镑》和《警察与小偷》4部外国影片,在当年的春节期间全国恢复上映。③同年7月,又继续恢复上映了《魔盒》、《雾都孤儿》、《二十四只眼睛》、《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塔曼果》5部外国影片。

       复审放映的海外影片尽管部分的弥补了国内对海外影片的需求,但是,由于当时意识形态的束缚,使得这些影片过于强调阶级斗争,也遭到了观众的厌倦。当时群众中有一句顺口溜“越南影片真枪真炮,朝鲜影片又哭又笑,中国影片新闻简报”。可见,当时中国电影放映中,依然遵循着政治思维大于艺术、商业思维。于此同时,随着中美建交和文化交流,中国也步入了对好莱坞的引进之路。

       一、《中美文化交流协定》及其“美国电影周”

       1972年,继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1979年1月,《中美文化交流协定》作为中美建交时最先签署的三个重要文件之一,也确定了两个官方和民间文化交流的往来框架,其中,该协定也涉及了与中国电影交流的内容。这一协定的签署对当时敏感的好莱坞来讲无疑是打破中国当时封闭的电影市场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他们充分的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是一个其亟待开发的新兴市场。

       在尼克松访华和《中美文化交流协定》签署期间,中国对好莱坞的访问首先是从技术交流作为突破口的。例如,最初应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的邀请,文化部于1978年10月派出以苏云为团长的中国电影技术代表团参加年会之余,也重点考察了美国的影视技术现状,进而了解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情况。与国内试探性的做法相反,好莱坞开始积极探讨如何开发中国电影市场问题,他们讨论着应不应该去了解中国电影市场、应该采取怎样的一个方式来进行。因此,1979年5月,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杰克·瓦伦汀带了好莱坞重量级的企业来到了中国,当时接待他的是文化部副部长王阑西,之后由电影局长陈播主持会谈。其时,以杰克·瓦伦汀为首的代表团提出来说由美国出资,先在北京后在上海建设现代化的电影院,但条件是影院必须全年全部放映美国影片,影片可由中方挑选,票房收入按比例分账;而我方给与的答复是不能保证全年放映美国片,对美国片只能有选择的采取买断放映权的方式,不能采用分账的方法④。很显然,这个协议对于国内的电影事业管理范畴中是不可能被允许的,但是,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美国电影界的精英们首先从电影院的建立着手,即先从放映体系到对影片进行选择,再到进行分账这么一个商业逻辑去思考与中国电影的合作。但是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初采取了很谨慎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的,因此好莱坞的试探之行让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跟中国的交流是应当换一种方式。

       1979是整个中国80年代即将开放到来的前夜,也是推动整个中国打开过门、对外文化华交流、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一年。这一年的12月30日,中国电影公司恢复原名“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输出出入公司。1980年3月,国务院任命陈荒煤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工作。这些机构和人员上的变动为此后的中国电影的管理上理顺了关系。

       此后,《中美文化交流协定》在电影方面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两次的“中美电影周”的活动。也就是说,新时期之始,中国对好莱坞的接受是从“美国电影周”的活动中开始的。第一次“美国电影周”的活动是于1981年的5月由对外文委和文化部联合举办的,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西安5个城市放映了故事片《雨中曲》、《原野奇侠》、《猜猜,谁来赴晚宴》、《黑驹》和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中国电影官方所选择的这五部影片让好莱坞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这5部影片中只有《黑驹》是13年以内的而且是被认为能够反映当代美国电影水平的影片。而其他几部影片中,《原野奇侠》和《雨中曲》是好莱坞50年代出品的经典类型片,《猜猜,谁来吃晚餐?》则是好莱坞60年代出品的影片,《白雪公主》更是好莱坞30年代的电影。对于这些影片的选择,当时好莱坞的《洛杉矶时报》采用了“平淡无奇”这四个字来形容⑤。然而,这次中美互动的电影周加深了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了解。此次公映的《白雪公主》更是迪斯尼公司捐赠给中国放映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深度的与中国合作。

       时隔四年,第二次“美国电影周”是于1985年4月,在北京、长春、成都、上海、广州这5个城市举办的。该活动放映了《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矿工的女儿》、《转折点》、《星球大战》这5部影片。同时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金·艾伦为首的美国电影代表团一行13人,也来华参加了此次电影周的活动。这些影片中,受到当时的各种媒体的讨论、获得好评,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尽管这两部影片中展现性的场景应国内的要求在放映之前就被删掉,但是由于这两部影片涉及的是家庭伦理和社会话题,在国内产生了共鸣,尤其得到了中年观影人群的重视。但是对于一般的年轻一些的观众来说,《星球大战》则更具吸引力。

       从这两次“电影周”的举办中可以看出,首先,当时国内在对美国影片选择上采取的是审慎的态度,尽可能的让影片与当时国人接受程度相一致,例如,尽量引入一些中国观众对家庭伦理话题、社会阶级矛盾等不涉及过多的意识形态争端的影片。第二就是在观影人群的选择上。两次中美文化周的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看到这些影片。因为当时能够放映这些电影的只有上述的几个有限的省市,并且对这些城市中观看的人群也是有所选择的。总之,当时国内对引进好莱坞影片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态度都是相当谨慎的。

       二、引进中的文化权利之争

       80年代初,随着西方文化以各种方式进入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西方文化受到了国内大众的喜爱。国内各种各样的杂志、报刊充斥着港台和好莱坞明星的照片。各种影像的盗版印刷等情形也比较严重。当时国内政府对于这种民间的非法传播采取了各种管理措施。一方面进行打击,如1979年8月,文化部和商业部联合发文,加强对电影演员照片和歌曲等印刷、出售管理的通知,其中涉及对相关和国外“明星”演员照片一律不得复制和出售。另一方面则进行了归口管理。例如在8月7日,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简称“中制公司”)成立,它是隶属文化部的一个涉外企业单位。凡涉外业务,包括港澳台,都归口“中制公司”负责接待、安排。1981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发《进口影片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凡属从外国及港澳地区进口发行影片或试映拷贝(包括35mm、16mm、超8mm、影片录像带和影片视盘等)的业务,统一由中影公司经营管理。而到了1985年的1月2日,中国电影放行放映公司的子公司——中国电影进出口(洛杉矶)有限公司在美国成立,负责中国对北美地区的影片、录像等进出口业务。这些文件的出台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完全不清楚外面情况的情形下,较为合理的对当时迫在眉睫的电影对外合作做了一些归口处理,既加强了管理,也确实起到了规范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美之间的电影合作交流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当时能在中国发行影片的好莱坞公司有三家,分别是派拉蒙、环球和米高梅。1985年秋天,由这些公司引进中国的美国大片是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1982),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一些主流媒体报道中认为这是一部极糟糕的影片,“这部片子如此露骨的表现暴力、表现凶杀,充满了极为恐怖的色彩,除了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外,我看不出有多大的积极意义。我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引进和播放这部恐怖片?”⑥但是,在外媒看来,中国的年轻人却要看8到10遍,他们(国内的年轻人——编者按)认为:“我们不是看情节,我们看的是一种生活,一种生活的标准,还有影片拍摄的背景。”⑦事实上,好莱坞精准的观察到“这些在影院观看兰博的观众是确切的观众群,这些影片对中国观众的冲击的情形在国外其他地方也屡试不爽。”⑧

       这一年,中国向好莱坞伸出了橄榄枝,北京电影制片厂向美国的电影人发出电报,邀请他们到北影来拍摄影片,并向他们提供服务和满足他们的场景需求。而中国借放宽对合作拍摄剧本的审查向美国表达了合作的诚意。当时对外放宽的电影合作的规定,在好莱坞理解来看主要强调三点:1、没有贬低中国人的形象;2、不能贬低少数民族人民的形象;3、不能出现色情性的镜头。同时,中国不再要求审批整个的剧本,只需要剧本简介就足够了。这件事情被好莱坞登在《综艺》上被广而告之。⑨

       1985年12月,上海大光明影院引进比4-2-4光学立体声还音处理器,第一次放映的就是引进美国光学立体声影片《超人》,直到1986年1月13日,北京的25个影院放映都在放映《超人》。1986年的1月14日,在北京的影院的放映名单上,美国电影《超人》甚至连该影片的广告已经不再出现,敏感的好莱坞认为这部影片在北京遭到禁映。因为他们看到1月17日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文章,其中攻击《超人》所做的是“真理、公平和美国方式”。“这很明显”,文章写到“导演让超人和路易斯绕着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徜徉翱翔,这显然就暴露了编导的意图,编导试图告诉观众:美国代表着真理和正义……美国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由世界,需要并且能够给‘超人’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最后文章总结到“以人类的救世主面目出现的‘超人’,不过是资产阶级为摆脱自身的重重危机,给人民开的一剂麻醉药而已。”⑩与北京的情形略有不同,电影《超人》却还一直在上海放映,对它的争议也不是那么多。不过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尽管没有停止脚步,例如,将电影局从文化部移到广电部,进行归口管理和调整,但是,电影《超人》的引进也正值国内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期,政府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监管也在进一步强化。

       与中国这些年合作的经历告诉了好莱坞,他们并不期望输入中国最新的影片。他们意识到中国对有争议的内容,如一些政治观念和主题思想等方面会引起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感。因此,他们认为保存在资料库中的老影片或许是最适合在中国放映,1987年,中国从派拉蒙引进几部重要的影片有《爱情故事》(1970)、《罗马假日》(1953)和环球公司的《斯巴达克斯》(1960)。事实上,好莱坞的高级管理层也一直在商讨哪些影片是中国希望提供的,哪些影片是他们自己希望发行的。毫无疑问,好莱坞未来的期望就是每年不再是4部影片,现在也只是做到慢慢地渗透到中国的电影市场。“我认为这一切的开始是很慢的,最初将会是较为保守的影片数量,但是会随着时间的进程获得增长。”(11)从派拉蒙引进的这三部影片在国内主要发行在城市。因为当时只有63%进口的影片发行到了占中国80%人口的农村。“有时外国电影和他们生活相关的东西相距太远,使得他们对影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也不习惯非叙事风格的讲故事的方式。”(12)《爱情故事》对80年代的大学生们冲击交大,该片的男女主人公被称为“理想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与父亲的对抗“实质上是现代生活价值观与传统生活价值观的碰撞和较量”(13)女主人公“詹妮”随之也成为80年代女大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总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美电影交流与合作主要的问题不在于商业竞争,更主要的在于文化权力之争。以1987年为例,中国大陆进口了十部影片,其中有五部就是功夫片。当时香港电影还算是进口片,那一年票房最高的是《少林寺》,而另外一部美国引进片《霹雳舞》尽管在艺术上的获得好评,但在票房上却没有取得成功,这是好莱坞没有想到的。无论中国有怎样的价值观,较新影片的引进代表了一种比旧电影更进一步的投资。例如,“E.T”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票房成功,中国提出要求放映该片,得到的回答是,“让我们等一段时间吧。不仅仅因为商业原因,更因为它是科幻片,那里的观众还没有遭遇到这种想象”。但是中国专家乔纳森·波拉克却说,“我认为中国已经准备好接受E.T了,这将影响相当大,并且在这部影片的叙事中没有什么可被阻止放映的。”(14)与此同时,好莱坞高兴地看到他们所给予的任何娱乐节目都被中国观众所包容。当一些国人还在隐匿在对老美国电影的温情的记忆中,有一半以上的中国电影观众已经低于20岁了。

       1988年,由于在中国电影市场获利太少,好莱坞开始讨论要不要放弃中国电影市场,但当时美国电影协会的主席杰克·瓦伦汀坚决主张不能放弃中国市场,而且还不能放弃苏联市场,他们把中国电影市场和苏联电影市场看为一个同类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电影市场,而如何能够占有它,才是好莱坞首先要考虑的。同时,对于好莱坞精英们来说,在好莱坞电影的输出过程中,票房不是最重要的,文化之争才是最重要的。

       三、变化中的电影分账之争

       从好莱坞影片的引进可以过程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电影观众在对好莱坞电影中所展现的西方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甚至是喜爱。但另一方面也让好莱坞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拥有了锁定并控制中国电影观众观影的能力。他们认为中国人观影的口味还很“落后”,不用着急把最新最好的影片引进中国,凭借他们庞大的电影资料库,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电影市场。事实上,好莱坞也清楚的认识到“中国需要吸引海外资金,并且渴望与美国电影建立商业和创作关系。”(15)

       毫无疑问,当时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关注,并由此产生的争论,不仅仅体现在意识形态的争端上,更多的问题是他们如何面对当时在中国电影市场发行影片挣钱太少的问题。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版权法,尽管中国当时正在提高和修正这些法律。但是,最初的影片交易采用的是固定佣金制(lump-sum payment),有时也称为采用单一付费制(flat-fee),即中影公司购买影片一次性偿付一万到两万美金来买断一部影片。例如,电影《超人》和《第一滴血》的引进就是采用此种方式交易的。

       1986年初,在环球和派拉蒙的母公司--MCA公司和G&W公司的两位总裁的促成下,好莱坞与中国中影公司签订了在中国发行美国电影的协议。当时国内15个电影制片厂每年生产140多部影片,但是国内每年需要放映50部左右的外国电影,其中每年中影公司需要从好莱坞向国内输送8-10部影片。尽管美国电影在这些年中已逐渐地为中国内地观众所熟悉,中影也逐渐改变了与好莱坞的引进片的分账方式。此时,双方协商的分账方法是采用租赁制(rental fee)。租赁制既不是中国政府所坚持的单一付费制,也不是好莱坞喜欢的传统的按票房的比例分账,而是根据影片在中国的流行程度来获得经济收入。好莱坞之所以同意采用租赁费的方式,一方面,他们依据中国当时的电影放映场所有3500个专业影院和16万个遍布乡村的放映单位的体量来计算。当时的电影票价从15美分到1美元不等,甚至在一些地方,电影票是实物交换,例如用鸡蛋交换电影票等情形也都被计入到潜在电影市场的范畴当中。因此,他们认为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应为2.5亿美元左右的年收入。而引进的好莱坞电影的具体获利金额将会根据影片的流行程度相联系,尽管不是精确的票房比,但是也好于以往的一次性付费的方式。另一方面,“租赁费是非常关键的,这使得中国公司能够进入到庞大的电影资料库,而这也使得我们能够进入巨大的观众市场。也就是说这最终对两者都有用。”(16)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人口,好莱坞的执行官们低票价也让中国电影票价结构性的上涨变得很容易。帮助中国向高里调整票价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几个主要的美国公司,包括华纳兄弟公司、MCA、哥伦比亚和他的母公司,可口可乐在中国提供建立和提升影院。“中国是能够让我们这样做的最后的地方……好莱坞的发行商们将会对未来和现在正在转换观念的中国做出贡献。”(17)

       1987年,中国所有引进的44部海外影片,占国内票房总收入的25%,本土电影和进口电影的观影人次是200万,与1986年相一致。其中由香港的银都机构拍摄的《少林寺》成为所有引进影片票房之首,是第二名《身体与灵魂》的票房收入的七倍。《身体与灵魂》最引人注目的是由1947年经典票房明星约翰·加菲尔德和莱昂·伊萨克·肯尼迪主演。而一部巴基斯坦影片《人世间》位列第三名。其中的《霹雳舞》则是当时非常有趣的现象。“《霹雳舞》是一个艺术的成功,但是它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在票房上的成功。”(18)当时的中国观众很少能看到这类立体声电影,因为3000个专业电影院中只有1%的影院装有4声道。然而这部影片对国人并不陌生,一些国内的报章中宣传该部影片有着非常强烈的节奏,清晰的色彩,令人目眩的舞蹈,体现出时代巨大的力量。事实上,当时只有63%引进影片的发行进入到占中国80%人口的农村。“有时外国电影和他们生活相关的东西相距太远,使得他们对影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也不习惯非叙事风格的讲故事的方式。”(19)

       伴随着中国对美国制作者和影院和电视新的开放政策,中国的商业制作与市场表现还非常羸弱,而对于好莱坞来说,海外利润占所有好莱坞国际收入的34%,尽管美国电影在世界各个区域:亚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都受到攻击。美国电影协会和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主席瓦伦汀说到:“中国电影市场今天的问题是他们的最惠国待遇并没有包括电影和娱乐业。只是包括基础设施、计算机,甚至是豆浆……结果,他们付给电影的是最低的……中国支付美国电影放映权10万美元到25万美元,少于美国电视的收入。(20)

       经历了近十年的对好莱坞电影的渐进式引进,不与外国电影公司,包括好莱坞电影公司在内进行票房分账的方式依然主导着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的电影交易,直到1989年,深圳作为特区对好莱坞电影进口做了一个新的尝试:由中国电影公司,深圳电影公司和香港安乐电影公司共同出资两亿人民币合建了南中国电影活动中心。中国电影公司从香港安乐电影公司进口了三部影片,按照分账制,分摊票房,在南中国电影活动中心放映,这对于好莱坞来说,是他们的一个突破口。(21)当时的票价基本上采用浮动制,本土电影卖两块五,进口电影能卖到五到十港币。由于深圳作为特区的特殊条件能够成为分账制的试点,国内的其他地方依然不能实行分账制,而是租赁制或固定佣金制。当时的好莱坞悲观的认为,只有到人民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时,分账制才有可能实现。

       四、电视业的崛起促进好莱坞文化的传播

       1979年以后,伴随着美国电影慢慢深入到中国,中国的电视内容缺口也被敏锐的好莱坞嗅到了商机,他们在引进电影放映的过程中向电视台输送电视节目和影片则从一个另侧面推动了好莱坞文化娱乐产品向中国的出口。1979年10月24日,为了规范电视台放映外国影片,也同时为了补充电视节目的不足,中宣部协调文化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等部门下发了《关于供应电视台播放影片的规定》中提倡新片发行期满后,面向电视台供应。其中规定,“凡在我国举行的外国电影周,电影周结束后,由中央电视台与北京市电影公司共商从中选择一部(办理了购买电视播映权的影片),供中央电视台二频道向全国播放。”同时,鼓励中影公司在输入外国影片时应“尽量同时购买电视播映权,外汇由中央电视台支付。播映时间按第一条规定办理。”(22)虽然当时电视台还没有像今天这么普及,但是为了扶持电视的发展,电影对电视节目的输入,并促使其节目的丰富这一文件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这个文件的本意是促进电影发展和电视台一体化发展的,但客观上促进了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品的输入。

       起初,由于中央电视台只放映好莱坞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这对讲求强化美国意识形态传播的好莱坞来说,无疑认为这是把美国给米奇和唐老鸭化了。此外,CCTV还喜欢引进CBS的新闻类、运动类和关于自然的节目。显然,CCTV的做法远不能满足好莱坞的胃口,他们开始筹划另辟战场。1987年8月间,上海电视台已经开始筹划转播850个小时的劳瑞玛公司的电影、电视系列剧和电视秀,并于该年的10月份在黄金时段一周7天播映。其中包括黄金时段的NBC电视台播放的《神探亨特》到马龙·白兰度主演的《欲望号街车》和乔治·斯卡尔主演的喜剧片《黑白父子妙事多》。同样,一系列的电视系列片包括《爱丽丝岛》、《第三次世界大战》、《外星绝密档案》等。随着好莱坞积极推进的CCTV与上海电视台的竞争,确实刺激了CCTV,也很快地跟进选择了一些《家庭事务》、《韦比尔医生》、《她书写谋杀》等题材的节目。20世纪福克斯说他们已经向CCTV许诺从10月份每周转播52部电影。在这些影片中,只有一部稍新一些,其他的都是20年前的影片。从《音乐之声》(1965)、《巴顿将军》(1970),还包括很多30年代到50年代的影片。好莱坞的一些公司在与中国协商时发现,他们总是推销旧影片,控制住新片子,直到中国同意购买更多的影片。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业的进一步开放,CCTV的购买者对纽约的CBS管理层亮出更加炫目的购物单。

       推动好莱坞急速与中国进行交易背后的巨大诱因是中国电视机生产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中国老百姓电视机拥有数量的激增。好莱坞预计到,尽管电视工业在中国还依然处于婴儿阶段,但是中国人会买更多的电视机,并认为,中国电视数量的激增导致电信基础设施的发展,以适应12亿中国人口所需的电视机数量。事实上,中国人的电视拥有量从1980年的五百万到1987年九千五百万,再加上中国当时拥挤的居住状况,人们看电视是以共享的方式进行的,这样估算下来,好莱坞认为CCTV平均每部电视节目的观影人数达到了四亿五千万,因此,他们认为中国需要更多的节目去满足喷涌而出的遍布全国的电视台膨胀的胃口。(23)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也让电视广告看到了生存空间。当时MCA集团拥有对每个在中国放映的影片的2分钟的广告权,好莱坞的制片厂通过销售他们的广告时间,不仅可以和中国的电视台和电影官方分账,更有利于强化他们产品的知名度和广告的运营。由于好莱坞极其看重潜在的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到了80年代中后期,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亲善举动,也比以前明显得多。明星即使不来北京,也会专门录制向中国观众“Say Hi”的VCR。而幕后的老板、制作人则更会频繁飞来中国探寻商机。

       五、结语:时至今日

       1994年好莱坞在中国迎来了他们的首部分账大片《生死时速》,真正地迈向了他们愿望的第一步。从此好莱坞更是以合拍片、分账引进等方式开始抢占中国电影市场份额。新世纪的开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再也无法阻挡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从整个80年代好莱坞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过程中,以及随后的每年10部到20部,再到今天的34部的分账大片,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布局。如今,我们再也无法忽视每年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份额:2013年4月的《泰坦尼克号3D》版首周票房便已超4.68亿元,而这一数字也创造了中国首周末票房新纪录,《泰坦尼克号3D》版超乎预期的市场号召力,加上稍后上映的《超级战舰》使得同时上映的三部国产片(《黄金大劫案》、《匹夫》、《杀生》)遭遇了严重的夹击,难以与它抗衡。而暑期档的《画皮》和贺岁档的《泰囧》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民族主义的呼声中采取了一个空档期保护的前提下才会赢得高票房。

       今天,我们回溯好莱坞在80年代初开始的引进之旅,不仅仅了解其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后如何建立其文化影响,而更应当意识到,好莱坞的精英们如何用他们灵活多变的策略、秉持明确而积极主动的态度打开了中国电影的市场大门。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当下,好莱坞电影传播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电影海外市场的推广和营销,甚至文化影响力的拓展都提供了一个参考的维度。

       注释:

       ①饶曙光、邵奇.新中国第一个电影运动:清除好莱坞[J].电影艺术,2006(5):119-126.

       ②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38-639.

       ③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7.

       ④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62.

       ⑤戴尔·鲍劳克(Dale Pollock).中国对电影选择上平淡无味[N].洛杉矶时报,1981.5.2.

       ⑥王灼.《第一滴血》不该引进[J].电影评价,1986(2):18.

       ⑦阮·劳恩德(Ray Loynd).中国放松与美国电影合作的姿态,放松规定对剧本审查[J].(美)综艺,1985(5).

       ⑧艾伦·法力(Ellen Farley).对中国的反馈: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反映了一些惊异的选择[N].洛杉矶时报,1987.8.30.

       ⑨阮·劳恩德(Ray Loynd).中国放松与美国电影合作的姿态;放松规定对剧本审查[J].综艺(美),1985(5).

       ⑩于允科.“超人”的本事有多大?[N].北京日报,1986.1.17.第3版.

       (11)格拉尔迪·法布里肯特(Geraldine Fabrikant).好莱坞回到中国[N].(美)纽约时报,1986.2.7.

       (12)郑敏(音).国外电影(指美国之外的电影)落入中国[J].(美)好莱坞报告,1988.4.19.

       (13)朱小江.好莱坞传统在当代意识上的回归:评美国影片《爱情故事》[J].电影评介,1987(9):17.

       (14)艾伦·法力(Ellen Farley).对中国的反馈:美国电影和电视节日出口反映了一些惊异的选择[N].洛杉矶时报,1987.8.30.

       (15)阮·劳恩德:(Ray Loynd).中国放松与美国电影合作的姿态;放松规定对剧本审查[J].(美)综艺,1985(5).

       (16)格拉尔迪·法布里肯特(Geraldine Fabrikant).好莱坞回到中国[N].(美)纽约时报,1986.2.7.

       (17)艾伦·法力(Ellen Farley).对中国的反馈: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反映了一些惊异的选择[N].洛杉矶时报,1987.8.30.

       (18)郑敏(音).国外电影(指美国之外的电影)落入中国[J].(美)好莱坞报告,1966.4.19.

       (19)郑敏(音).国外电影(指美国之外的电影)落入中国[J].(美)好莱坞报告,1988.4.19.

       (20)威尔·塔什尔(Will Tusher).瓦伦汀:不要奢望在中国和苏联的电影市场[J].(美)《综艺》:1988.3.25.

       (21)郑敏(音).南中国影院试图分账[J].(美)好莱坞报告,1989.4.25.

       (22)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69.

       (23)艾伦·法力(Ellen Farley).对中国的反馈: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反映了一些惊异的选择[N].洛杉矶时报,1987.8.30.

标签:;  ;  ;  ;  ;  ;  ;  ;  

接受好莱坞: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好莱坞_好莱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