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改革成果推进素质教育--“三+”方案与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高考关系的调查与思考_高考论文

珍惜改革成果推进素质教育--“三+”方案与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高考关系的调查与思考_高考论文

珍惜改革成果 推进素质教育——quot;3+xquot;方案与中学历史教学及历史高考关系的调查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历史教学论文,珍惜论文,成果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国高考即将实施"3+x"方案之际,我对浙江省温州市四所中学共2454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题为《"3+x"方案与中学历史教学及历史高考关系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希冀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加深人们对中学历史现状的认识,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触发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高考命题专家的忧患意识,共同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高考的今后出路。为使此次调查真实有效,我们采取了无记名形式和定项选择、自由阐发相结合的办法。

一、"3+x"与中学历史教学

1.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原有的大文科、大理科考试方式维系下的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本已到了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3+x"方案实施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困境。而我们通过对《问卷调查》中学反馈的情况统计,再一次不幸地证实了这一沉重的现实。表现在:

(1)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者占据主流。在我们收回的2421份《问卷调查》中,明确地认为中学历史课可有可无的约占41.7%(大多数是初中学生的选择),对历史不感兴趣即便是"3+x"方案实施后也是如此者竟高达约83%。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a.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对今后的升学就业无帮助和影响,持这一观点的约占28.1%。b.历史太难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住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结论等,考试过后不久又都返还给了老师,持这一观点者有74.3%之多。c.历史教科书可读性差,特别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更是如此,这很难激起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欲望,持这一观点者高达92.4%。d.历史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很低,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一般学校无完备的放映、录相、幻灯、投影仪等设备,历史教学的直观性根本得不到体现,持这一观点者有12.4%。e.历史课太占用时间,对主课的影响很大,持这一观点者有37.2%。此外,对教师授课方式感到乏味,表示不满意者大有人在;认为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历史课时又少,学好历史不容易者也为数不少。

(2)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地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充实了一批专业新生力量,但仍有68%左右的学生反映,初中阶段历史专业教师少,一些学校的初中历史课成了其他主要学科教师凑足工作量的搭配调剂课,还有个别学校因教师匮乏根本就不开设历史课。教师的常规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应付会考,从高一年级以下的班级,师生对历史课均不重视。历史专业教师改行从事其他学科教学或调出教育部门的很多,造成人力资源大量浪费和流失。教师进修、从事历史教学研究的经费无从筹措,教师主动探讨教学规律、教学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形势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知识陈旧、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是造成其整体素质不高的几个主要因素。从中学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的地域分布看,城镇中学明显高于农村中学,但学历合格教师的比率均偏低。

2."3+x"方案实施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77.2%的学生表示在"3+x"方案实施后,不选修历史课。其做出这一选择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认为历史高考的难度太大,较之水平考试——会考而言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要上档次必须付出巨大代价,收效尚不可预见。二是当今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所占比例很小,学文科通过“独木桥”的可能性也相对理工科小得多。三是中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偏低、信度差,而不被中学生看好。四是高考复习备考仅在高三年级有,许多学生对自己能在短时期内达到高考选拔水准持怀疑态度。五是学习历史专业及其他学科,毕业后的就业门路较窄,且不受社会重视。六是自费上大学应尽可能选择到称心如意的学科和专业等等。是故,历史课不受中学生亲睐。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还显示,有约14.9%的学生对是否选择历史高考不置可否,尚在徘徊彷徨之中。只有7.7%的学生慎重地选择了历史高考,其理由大致可归纳为:学生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分析、推理、归纳综合能力信心十足,尤其对其记忆能力更是不容置疑;历史专业在"3+x"方案实施之后将可能成为“冷门”,可借此机会见缝插针,加大通过“独木桥”获得学历文凭的机会;由于读过大量的历史小说、历史人物传记、历史演义、历史传奇,对历史学科情有独钟,立志攻读;理工科物理化学相对较差,只能对历史科寄予希望;今后可不攻读历史专业,历史高考完全能成为升学的“敲门砖”,等等。

综上所述,"3+x"方案实施后,中学历史教学必将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这固然有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干扰作用,但笔者以为更主要还要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自身找原因。今天我们再次提起这一沉重的话题,绝不是危言耸听,目的是防患于未然,避免像先前地理、生物学科退出高考后,其学科教师遇到的困惑、失落和尴尬。

二、"3+x"方案与历史高考的关系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特别设计了中学生对历史高考认识类的几个大问题。统计结果显示,有56.2%的中学生从没有见过历史高考试题,其中初中生又占了69.7%,他们对高考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道听途说,认为历史高考试题偏难且不足以激起他们猎奇探寻的心理。余下的43.8%的中学生虽然见过历史高考试题,但绝大多数人表示能做答的高考题目很少且很多限于客观题中的单项选择题,难度之大出乎想象之外,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几乎一致的看法是历史高考试题呆板僵化,少有新鲜活泼的新面孔;多项选择题只能望其项背,如1998年第43题;此题型只有选对全部答案方能得满分,无异于鸡蛋里挑骨头,评分苛刻而缺乏科学性;历史高考中高分极少,优分率特低,知识全面、能力较高的学生与中等学生的差距拉不开档次,优生没有优势;历史高考如同选拔历史专业学者的姿态令人恐惧和不解;有个别学生尖锐地指出,像1998年历史高考第36题考“扬州铜镜”这一地图上的知识点,不仅偏而且有为难学生之嫌;以上种种看法,概而言之即选择历史高考非明智之举。笔者由此姑妄言之,如果历史高考成为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因素,无论是对中学历史教师还是历史高考命题专家、命题研究者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悲哀。看来,历史高考命题的进一步改革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

三、对中学历史教学及高考命题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结果与言论仅代表一方之地的一面之词,尚不足以全方位说明问题,但至少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高考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高考命题专家都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笔者特提出以下肤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

1.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诚然,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在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带动下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通过历史高考反馈的信息来看,中学历史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受高考指挥棒左右,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片面追求所谓的能力;搞纯理论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脱节;史学观念陈旧滞后,教学缺乏活力,题海战术,死水一潭等等。如此种种,对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尚能勉为其难,而对那些不在冲刺阶段、不参加高考的学生,如何有吸引力呢?

中学历史教学要改变以上沉闷的局面,首先要还历史学科生动有趣、丰富广博的本来面目,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思想性、深刻性、生动性和广阔性等方面。如果中学历史教学局限于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生吞活剥地接受具体知识、概念,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步骤,怎能不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所以,纯粹的应试教育要不得。其次,应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名副其实的主人。中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积极进取的思想,教师应置师生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尤其是创造性的而非循规蹈矩的思维个性,使他们在开放的、民主的、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培养和发展能力,塑造优秀的思想品格。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克服历史的过去性、非再现性的弱点。再次,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智力、能力分布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分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其中要做好历史差生的转化工作,减少差生的数量,尽可能杜绝新的历史差生产生,把因人而异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第四,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是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找突破口,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达到“会学”和“不教”的目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减轻了学生心理、生理负荷,如此一石多鸟的举措是没完没了地补课等单纯量的积累所无法实现的,它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由出路。总之,中学历史教师要时刻有忧患意识,常怀危机感觉,扬历史教学之长,避历史教学之短,在推动历史素质教育的发展中,赢得学生。

2.对历史高考命题的思考与建议

历史高考命题改革自1989年高考以来已历十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坚持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宗旨,不断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积极开拓进取态度,也得到全国师生的首肯。应该说,历史高考在命题设计上以史料的运用和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作过一些有益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如:1995年高考第22题(“春秋弭兵会议”题),1996年高考第7题(“顾宪成”题),1997年高考第3题(“筒车”题)、第44题(“南唐李昪治国”题),1998年第5题(“西汉犁耕法图”题)、第45题(“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题)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好评。但从总体上看,尚未达到质的飞跃。

高考试题的命题设计绝大多数面孔冷峻,一副“正襟危坐”的古板神态,毫无感情色彩,似乎就是要拒人于门外。长此以往,"3+x"方案实施后必然要受到冷落。因此,历史高考首先要在灵活性、生动性、新颖性、趣味性上有所突破,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本身绚丽多姿、引人入胜的特点,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这方面,台湾高考试题在客观题上的成就值得借鉴。以1996年高考第5题“用焦炭作燃料冶炼金属,始于 A.战国 B.西汉 C.北宋 D.明朝”为例,此题完全可以设计为“一考古学家在某地发现一处金属冶炼窑炉遗址,出土了许多焦炭颗粒和铁铜等金属遗物,这一遗址最早可追溯到 A.战国 B.西汉 C.北宋 D.明朝”。经此调整,试题生动性、现实性便得以体现。其次,历史高考多项选择题的评分标准中学师生颇有微词,亟待改进,或者不如干脆取消为宜。再次,加大主观题“加分”和“扣分”的幅度,保持“加分”和“扣分”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体现奖优罚劣精神,使理论运用得体、史论结合完美、分析精辟深刻的考生确能得高分,并允许超过试题总赋分。后两个方面笔者在拙文《历史高考选择题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12期)和《历史高考要充分发挥“加分”和“扣分”的宏观调控作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合刊)中已经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历史高考不仅要在能力考查的深度上使考生能“温故而知新”,也要在能力考查的形式、广度上现新意、增教益、长知识,既能体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又能兼顾试题的新颖性、生动性、知识性、灵活性。当然,试卷的长度、阅读量会因此受到影响,但只要肯动脑筋、花费精力,这方面的障碍是微不足道的。

历史高考在捍卫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成果、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考验,历史高考更应毫不犹豫地担当起这一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何况,两者本来就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联合体。

标签:;  ;  ;  

珍惜改革成果推进素质教育--“三+”方案与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高考关系的调查与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