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东、经营者、职工三者关系看日本企业特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经营者论文,特质论文,股东论文,职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从明治时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日本的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欧美国家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正因为如此,有人将日本式资本主义称为“法人资本主义”(注:最早提出“法人资本主义”理论是日学者奥村宏。),也有人称其为“公司中心的资本主义”(注:例如,日本经济新闻社1990年编《专题讨论现代企业入门》。)。显然,这些论点都是针对欧美资本主义是“个人资本主义”,即“资本家中心的资本主义”提出的。
要开展企业活动,资本和人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而采用股份制形式开展活动的企业是由作为资本出资人的股东和参与实际经营的经营者以及在经营者的指挥下付出实际劳动的普通职工构成的。本文试图从这三者关系的角度将日本企业与欧美、特别是美的企业作一比较,以此揭示日本企业的特质。
当然,日本企业也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有许多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至今仍没有分离,依然掌握在同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手中,其雇用的职工中带有裙带关系的也往往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在少数大企业中也还依然存在着由同一家族控制大部分股份的情况。因此,本文中的所谓“日本企业”,是指在日本社会中带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而不包括中小企业以及规模虽大却仍由同一家族控制的同族企业。
日本在进入明治以来一直致力于吸取欧美文化,在实践中注意将其“洋为和用”,并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一直是以赶超欧美为目标,这是本文将欧美特别是美国企业作为比较对象的另一重要原因。
一、企业属于股东——一般资本主义企业的重要特征
资本出资者及其运作者在企业中究竟哪一方得到更大的重视?即,在考虑企业中的股东、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三者关系时,是将出资人作为重点考虑对象还是将在企业活动中进行具体经营管理或提供具体劳务者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其他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进行比较,就能抓住日本企业的特质。
在一般资本主义企业中,对于分散在各处的为数众多的一般小股东们来说,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进行股份投资后能够分配到多少红利以及股价上涨后将其出卖能够获得多少收益。而对于掌握企业命运的少数大股东们来说,企业首先是为自己赚取利润的工具。他们所关心的除了尽量多获取红利外,还关心如何才能更多地扩大利润,以此作为投资的最终目的。因此,只要他们认为有必要,随时都会要求进一步裁减人员。在很多国家,能否尽可能多地削减人员,还是衡量经营者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条件。(注:据《纽约时报》报道,转引自1994年3月23 日《日本经济新闻》。)
由于企业是由经营者将股东们的财产进行管理并为股东们赚取利润的经济组织,在此前提下,股东与企业内包括最高经营者在内的所有人在本质上都是雇用和被雇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一般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专门提供经营者的人才市场,很多大企业都到人才市场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由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上述特征,某公司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完全有可能由于其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而被竞争的公司挖走并被许以更高的薪金和职位,反之,如果公司经营业绩恶化,即使是最高经营者也会由于大股东的意向而被解雇。(注:例如,据1993年6月22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总经理斯卡利因为个人计算机的低价格竞争引起公司业绩恶化而在股东们的压力下辞职。)因此,美国有些学者将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称作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注:〔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编:《日本的企业》,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第20页。)
在一般资本主义企业中,虽然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同样都是被雇用者,却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经营者与普通职工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他们之间原则上处于对立的关系,互相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可言,更不用说共享经营管理权了。
二、日本企业在意识上属于职工
日本也是实行资本主义体制,所以在法律上也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企业是属于股东的。但是,在众多日本人的潜意识中却普遍认为企业并不属于股东,而是属于包括经营者在内的全体职工。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来分析一下日本企业中的股东、经营者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难找到答案。
1.法人大股东 首先,作为日本现代大企业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控股者大多为本集团或本系统的金融机构和事业公司等法人,个人持股者所占的比率很小,有很多公司的最高领导甚至根本不持股。
那么,日本大企业中的法人股东是以何种方式持股的呢?以三井、三菱、住友、芙蓉、三和、一劝等六大企业集团为代表,其持股的最大特点是,本集团内部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交叉持股。即,在A 公司大量持有B公司、C公司股份的同时,B公司有可能大量持有A公司和C 公司的股份,而C公司又很可能同时大量持有A公司以及B公司的股份。
不过,这种由法人充当大股东的做法并不是日本企业的传统做法,而是二次大战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二次大战以前,企业大股东由财阀、大资本家及其家族组成,并由他们直接掌握企业的支配权。战后,在1947年的民主化运动中,解散了财阀,个人持股者因此飞速增长。但是,后来各企业为了获得稳定股东,逐渐开始在有关企业中互相持股。这样,个人投资家逐年减少,法人持股比率则越来越大。1949年时的个人持股比率已经接近持股总数的70%,可是到1970年已经减少到40%左右,而同时期的金融机构等法人的持股比率却由15%强增长到54%,两者的比率至此发生了逆转。到1991年,金融机构和事业公司的持股总数已经达到66%,个人持股减少到仅23%了。
这样,在当今的日本,大企业中的大股东基本上都由法人来充当,而在企业内掌握着实权的最高经营者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比率往往极少。例如,日本经济新闻社在1978年曾对200 家在东证上市的公司作过调查,结果表明,最高领导层中持股平均比率为:董事长仅占0.92%,总经理仅占1.09%,而董事们则更少,仅占0.67%,而且有少数企业的总经理甚至根本不持股。(注:〔日〕《日经商务》1979年2月26日,“东证200家主要上市企业董事的本公司股份持有”,第107~116页。)这个调查数据也许陈旧些,但笔者于1995年曾为此调查过几个公司,结果比上述数据更低。这种现象实际上意味着日本的大企业内很少存在、或几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注:正因为此,现在日本极少有人用“劳资关系”一词,都用“劳使关系”,以示区分。)
由于个人大股东极少,再加上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企业至上”思想,对于企业最高经营者来说,怎样使企业生存下去并使其发展、壮大成为首要课题。所以,日本企业一般都将利润中相当大的部分留作企业公积金而不太重视对股东分红,这就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考虑回报股东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例如,根据日本全国证券交易所协议会1992年的统计,与上一年度相比收益增加的日本企业中有半数以上并没有给股东增加分红,而同一年度的美国企业中,增益企业中有2/3、收益减少的企业中也有半数以上比上一年度增加了分红。
2.企业属于职工的意识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企业理所当然是属于出资人即股东的。而在日本,姑且撇开法律不谈,至少在观念上与其他国家大相径庭,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中都认为企业是属于职工的。
例如,日本经济新闻社曾在1990年4月采用问卷方式任意对100名公司科长进行过调查,问卷中设有“公司应该属于谁?”和“你认为现实中是谁的?”等问题。下表中是对这两个问题回答“是”的人的百分比,从此表可以清楚看出在日本企业工作的科长们的意识中,无论是“应该”还是“现实中”,公司“属于职工”都居第一位,而认为“属于股东”的却都居第三位。
“公司属于谁”调查结果
(单位:%)
应该是谁的 现实中是谁的
属于股东
67 59
属于经营者 19 65
属于职工
80 77
属于社会
70 23
属于顾客
27 26
属于地方
10
3
资料出处:转引自[日]伊丹敬之等编《日本企业体系》,192 页。
那么,日本企业中“企业属于职工”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原因当然很复杂,但究其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日本企业职工刚参加工作时就会受到严格的教育和训练,其主旨是培养他们的“爱社”思想。这种教育因为与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相吻合,所以是非常奏效的。
第二,如本文后述的那样,日本企业是一种“职工共同体”,参加工作后就意味着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共同体”。职工不仅从工作上,而且从精神上等其他各方面也都要依存于该企业。
第三,在实际做法上,日本企业一般也都是采取重职工、轻股东的做法。例如,当职工一旦进入某企业之后,就意味着终身有了职业保障,职工只要不犯重大错误,一般不用担心遭到解雇。而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正迎合了一般日本人的求稳心态。
第四点,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在日本企业中的经营者与职工的关系与欧美等国不同,日本企业职工在进入公司时没有多少受雇之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能逐渐进入经营管理层,少数人还能进入最高领导层。关于这一点,笔者曾作过详尽的调查。调查对象是1993年7 月至1994年6月的一年中新上任的股份上市企业总经理,共347人。其中,本企业内部出身者和本企业集团内关连企业出身者为260名,占75 %之多,而剩余的25%中绝大多数都是同族企业中的世袭者或中央政府下凡(日语叫“从天而降”)等有特殊背景者。而且,这些本企业内部出身者和关连企业出身者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均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或关连企业,由普通职工干起,而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慢慢升任上来的。可见,这种由普通职工升任上来的经营者与职工之间是不会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
另外,从收入和待遇方面看,经营者与职工之间悬殊并不太大,据日本劳务行政研究所对股份上市企业的调查,总经理的年平均收入仅为大学刚毕业的22岁新职工的12~13倍左右(含税),由于日本是实行累进课税制,扣除税金后差距就更小了。(注:1992年9月15 日《日经流通新闻》。)
更为值得注目的是,日本企业中很多最高经营者都曾在本公司的工会中担任过重要职务。(注:这种现象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在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通职工与经营者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原则上处于敌对关系。例如,美国服装纤维总工会和全美妇女服装工会干部曾专程到日本考察日本企业中的劳使关系,他们在回国时发表的感想中谈到,“在美国,如果某一位工会干部当上了经营者,就会被当作‘叛徒’批判。”(转引自〔日〕中条毅:《日本的劳使关系》,中央经济社,1986年,第16页)。) 对此, 日本经营者联合会曾于1978年对352家公司作过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其中235家(占66.8%)公司的最高领导(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董事)曾在工会中担任过重要职务,而总数为6457人的最高领导层中有1012人(占15.7%)是原工会骨干。(注:〔日〕《日经联时报》,1978年10月31日号。)
因此,对于日本的大企业经营者来说,职工实际上意味着是他们过去的同事、部下和自己曾经加入过的工会的会员。而对于普通职工来说,经营者的地位也并不是高不可攀,而且成为本企业或关连企业的经营者不但可能,还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三、日本企业是经营者和职工的共同体
至此,日本企业中股东、经营者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已基本揭示出来。即,由于大股东大多由法人充当,股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很不明确;最高经营者由普通职工升任而成,他们在本质上与普通职工是一体的;而对于职工来说,企业不仅是他们收入的来源,还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在工作以外的方面也有赖于企业。因此,笔者认为日本企业很难说是像其他资本主义企业那样的纯粹的营利性团体,它已经超出了一般营利性团体的范畴,可以说是建立在营利基础上的具有浓厚共同体色彩的团体。
在这种包括经营者在内的职工共同体中,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不同,资本出资方和资本运作方之间雇用和被雇用的关系在日本企业中并不很明确,职工在刚进入公司时也许可以说是被雇佣方,但他在30多年后也许就成为该公司的最高经营者。虽然在日本商法中也规定最高经营者要对股东总会负责,但由于缺乏个人大股东,股东总会往往形同虚设,最高经营者就成为事实上的公司主宰。再加上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凭自己的本事频繁“跳槽”在日本行不通,日本的大学毕业生在就职活动中的首选目标往往是该公司的“稳定性”和“成长性”。他们着眼于将来,一旦进入某一特定公司,就将为该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将来能当上经营者甚至最高经营者而努力奋斗,直至退休。
关于日本企业是职工的共同体的论点,有些日本学者,如间宏、津田真澂等人也有相似的提法。
间宏认为,在日本的大企业中,职工并不是作为单纯意义上的劳动力商品来对待,企业非但照顾职工的生活,对其家属也进行照顾,职工则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企业,勤勉工作。而且,不管是普通职工还是经营者都将企业看作是谋求生活安定以及满足心理上、物质上诸要求的场所,所以日本企业中劳使双方能够互相信赖、互相协力。(注:〔日〕间宏:《日本劳使协调之底流》,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8年,第8页。)
津田真澂则干脆将日本企业称作“共同生活体”。他提出此论点的基础是,共同生活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欧美各国,共同生活体存在于社区之中,人们在工作结束后或休息日和家人一起到社区中去从事各种活动和娱乐。但是,在日本,共同生活体则是以企业为中心,人们不仅在那儿工作,而且在与工作没有关系的方面也都依存于企业。因此,下班以后也是与同事们一起去喝酒而不是回家与家人团聚,平时打麻将或高尔夫之类也只有与同事们在一起才能真正感到放松和愉快。(注:〔日〕津田真:《日本式经营的逻辑》,中央经济社,1982年,第199~205页。)
在上述这种共同体氛围中,职工往往将自己人生托付给某个特定的企业。但是,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这种职工共同体式的企业体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首先,这种职工共同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封闭性。社区生活和人才市场的匮乏使得人们过分依赖某一特定的企业,日积月累使很多人成了只知道工作、不知道生活的工作机器。(注:日本某著名评论家讥讽这种职工为“社畜”。)这样,就产生了“过劳死”、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
其次,为了本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时明知是有损社会、有悖道德的错误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在上司的指令下也不得不干,无法违抗。而且,事发后往往千方百计为企业掩盖罪行、开脱罪责。诸如五六十年代的公害问题、常年不断的对政界行贿问题以及最近接连暴露出来的多起四大证券公司为暴力团组织“总会屋”提供巨额资金的问题,无一不在此例。
再者,由于缺乏股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参与和监督,为经营者的独断专行创造了条件,而且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一般都处于瘫痪状态,这是上述企业犯罪行为得以一路畅通无阻的根源所在。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日本企业特质的形成,与得以形成之土壤的日本社会和文化本身的特点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并且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因此,无论从正面意义上还是从负面意义上说,这种特质在短期内是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