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学前教育_学前教育论文

澳门学前教育_学前教育论文

澳门的学前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学前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澳门的教育体制,一向是公私并存,学制多元化。公立学校以葡语或中、葡双语授课,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政府的投入相当大。私立学校的比例达到90%以上,大部分用华语上课。在缺乏官方资助的情况下,这些私立学校肩负起了澳门的大部分教育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澳门政府于1991年颁布了澳门教育制度法律,为澳门教育的发展绘出了蓝图。

以下是对澳门学前教育的历史源流、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介绍及分析。

一、学前教育的范畴及目标

根据澳门政府1991年颁布的教育制度法律,学前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预备班两部分。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4岁儿童,年满5 岁的儿童可进入小学教育预备班,两种教学都在幼稚园进行,由幼稚园教师负责。小学教育预备班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连同小学及初中教育都是免费的,政府于1995年开始逐步落实了这项政策。幼儿教育则属于自愿性质,但政府承诺给予办学机构一定的资助,并对清贫学生提供援助,以保证所有幼儿都能受到教育。

法律中也明确了学前教育的目标。其中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群、美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做到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小学教育预备班除了继续贯彻幼儿教育的目标外,还须为儿童的文字及数字能力奠定基础,发展其使用教学语言的能力,使儿童能更顺利地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

二、幼稚园的类别及运作模式

澳门的幼稚园可分公立和私立两类,教学语言有葡语、华语及英语等,所有幼稚园都由教育厅辖下的学前暨小学教育处负责指导并协调其运作。公立幼稚园直接由学前暨小学教育处监管;私立幼稚园则由天主教、基督教、社团及其他办学组织监管,其中天主教学校数目较多。大部分私立幼稚园均附设在小学或中小学内,行政组织属同一体系。

1923年,第一所公立葡文幼稚园鲁弥士幼稚园成立。50年代,第一所以华语为教学语言的公立中葡幼稚园也附设于何东中葡小学,学生除用华语上课外,也需学习葡语。1989年至1990年间,又有5 所中葡幼稚园相继落成于人口稠密的北区。199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澳门共有公立幼稚园7所。至于私立幼稚园,第一所华语幼稚园创办于1919年, 是今日蔡高学校的前身。自90年代开始,政府的政策是不再开办新的公立学校,而转向鼓励及资助团体办学。1994年至1997年间,有5 所私立幼稚园相继落成。至1997年止,全澳门共有私立幼稚园58所,其中2 所以英语授课,56所以华语授课。总的情况见下表。

语类 华 语葡 语中葡语英 语总 数

幼稚园数 561 1165

幼 儿 数

16801 353 1038 133 18325

教 师 数 627

2452

16

719

澳门的公立幼稚园一向免收学费,并免费供应儿童早餐、午餐及茶点。但从1994年度开始,由于免费教育并不包括幼儿教育,因此就读于公立幼稚园三岁班和四岁班的儿童每年需缴少量杂费,早餐、午餐也需自费。五岁班则仍免费。此外,公立幼稚园的经费较为充裕,因此教育资源及教学环境比一般私立幼稚园理想,教师的薪酬也相当优厚。

对私立幼稚园,政府并没有制定收费标准。幼稚园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学费,而其中约70%要用于支付员工的薪酬及福利开支,因此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很少。教育条件一般都比公立幼稚园差。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私立幼稚园加入了免费教育网,学生的学费改由政府支付,政府对私立幼稚园的津贴也增加了,由1994年度占其总收入的19%调升至34%,但由于幼稚园支出的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师薪酬仍占70%,因此私立幼稚园的资源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

三、幼稚园的师生人数

澳门自1979年开始,出现了几次移民潮。由于幼稚园及教师数量的增长并不能适应学生人数的增加,于是形成了班级人数过多、师生比例偏高的局面。例如,1979年至1988年间,幼稚园在学人数增加了一倍,而教师人数只增加了50%。据本人于1992年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澳门有35所幼稚园每班人数超过45人,其中15所甚至超过60人,而大部分幼稚园每班通常只有一位授课教师。

此后,政府于1995年颁布有关免费教育的法则,规定参加免费教育网的幼稚园每班人数不得超过45人,为解决班级人数过多这个问题带来了一点转机。目前,全澳门70%以上的幼稚园已经参加了公共学校网络。

四、幼稚园的师资培训

澳门的师资培训一直由民间力量承担。50年代初期,圣约瑟中学开始设立师训部门,设置了两年制的职前幼师课程,供初中毕业生就读。到了80年代,改为一年制课程,学生必须具有高中学历,修读完毕后可到小学或幼稚园任教。此外,德明中学和蔡高中学也曾开设幼师课程。政府对师范教育的参与始于1985年。当时由中华教育会、华南师范大学及澳门教育司等三方面协办了一个三年制的在职遥学课程,重点培训小学教师,但也有幼稚园教师参与。从1987年开始,政府委托东亚大学(后改名为澳门大学)开设师训课程,培训在职的中、小、幼教师,并逐步延伸到职前培训及学位课程。期间圣约瑟中学的师范课程由日间授课改为晚上授课。以上三类师范课程的学历都得到政府认可,修读华南师范大学和澳门大学课程的学员还可以获得学费减免或津贴,学员在取得专业资格后,每月可获政府颁发的定额津贴,幼稚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津贴数目相同。这种多渠道的培训模式, 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 1988年的数字显示,受训幼稚园教师的比例是55%,至1996年,80%以上的在职幼稚园教师都接受过培训。政府于同年宣布,学校不能聘用未获专业资格的小学、幼稚园教师,在职而未受训者必须在指定期限内参加培训。政府从1997年起,将基础培训由文凭课程提升到专业学位。与此同时,从8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暑期政府均与澳门大学联合开设补修课程,供在职教师学习。在整个教育改革的范围内,师资培训是政府做得最全面、最成功的一个方面。

五、幼稚园的课程

澳门幼稚园属全日制,每周上课五天,学习活动基本集中在上午,下午是午睡及兴趣活动或自修时间,部分私立幼稚园在下课后由教师负责监管儿童做功课或温习,这称为督课。公立幼稚园的五岁班每天还安排了两小时的葡语活动,由葡文老师负责。教学方式可分为活动教学及分科教学两种,幼稚园一般都采用香港出版的教材。活动教学主张让儿童在游戏及活动中学习,教师以主题形式组织教材,并配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学习的环境及素材。上课形式有班级、小组及个别学习等。采用分科教学法的幼稚园则用较传统的方式依科目把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教节,以大班方式上课。目前,由于大部分幼稚园每班人数较多,师生比例偏高及教育资源不足,只有公立幼稚园及少数私立幼稚园能采用活动教学的模式。

为了统一各幼稚园的教学内容,澳门政府于1994年7 月颁布了有关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指导性框架,并建议从小学教育预备班开始,以游戏方式教授第二语言。同时设立了工作小组,制定各级及各学习范畴的教学大纲和活动内容。课程计划制定后,在1995年至1996年间由公立幼稚园试行,经评核后于1997年及1998年度在全澳门推行,同时在1999年7月将教学大纲推介绍私立幼稚园。

六、澳门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

据澳门政府1997年度的统计数字显示,全澳门3~5岁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3.2%。但成功的教育政策必须“质”、“量”并重,在保证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受教育的情况下,就要让他们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因此,澳门学前教育的下一个目标应是质量的提高。

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班级人数过多、师生比例偏高的问题。优质的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去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种以儿童为本位的学习模式,需要教师耐心的个别观察、聆听及和儿童的互动。在一个四五十人的课室内,教师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第一步,必须减少班级人数,同时增加每个班的教师人数,这样才较容易开展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手段的学习。当然,这一切都意味着政府必须对学前教育投入更大的资源,但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些投资的回报是长远而可观的。

此外,自从1991年澳门教育制度法律颁布后,澳门政府在随后的数年间又提出了多项附加法令,以期落实教育制度法律,并借此扭转以往对私立幼稚园放任的政策,从而行使更大的监管权。但若要达到优质教育的目标,政府还需要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制定优质教育的指标,使各幼稚园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及方式去改造。同时还要辅以官方监管的支持机制,整个优质教育才得以贯彻施行。

今天澳门学前教育的成就,是多年来民间组织默默耕耘及近年来政府锐意改革教育的结果。希望回归后的澳门特区政府能更加重视学前教育,使澳门的新一代都能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标签:;  ;  

澳门学前教育_学前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