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图书编辑工作的六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期论文,编辑论文,关系论文,图书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互联网2.0时代,图书出版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中,既有网络对读者的争夺,也来自业内市场竞争度的提高,出版社自身如何创新机制等问题;既有深化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免费教材供应的扩大带来的新问题,也有民营资本对图书出版业的渗透等。但挑战不等于困境,挑战乃形势发展使然,挑战作为对原有市场格局的改变,同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问题在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形势,善于从挑战中看到发展机遇,从挑战中捕捉机遇,在机遇的获得中,有效地化解挑战带来的问题和困难,在正视中寻求发展,正确处理转型时期编辑工作面临的若干关系,更好地发挥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中心和主导作用。
一、业外资本渗透与合作出版的关系。近年来,图书出版业有增无减的“买卖书号”现象,其源头就是来自业外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挑战。“买卖书号”的出现和蔓延,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动因的。中国标准书号作为一种图书的编号,本来只是一种正式出版物的标志,书号本身并没有价值。但在我国对出版业实行审批制情况下,书号成了国家赋予国有出版单位特许经营权的标志,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出版社拥有书号,不但得到了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神圣权力,而且还能从图书的经营中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市场回报。尤其在国家对书号实行总量控制的特殊政策环境下,书号的经济价值就更加凸显出来。追逐利润历来是资本的天性,在出版业垄断的高利润率形成的利差的作用和诱惑下,出版行业外的社会资金想方设法地向出版业渗透,以多种手法介入出版业,分食丰厚的出版利润。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的各种民营工作室,就是业外资本向出版业进行渗透的具体反映。面临民营资本的多种形式的渗透,一些基础较差、出版能力较弱的出版社,便降格以求,向其廉价转让图书出版专有权。民营书业公司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是个客观存在,反映了转型时期社会资本的力量。对这种现象,既不能忽视,也不必回避,而是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把出版社的专有权优势、信誉优势、政策背景优势等,与民营书业公司的策划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和内部机制优势结合,实行以出版社为主导的多种合作出版战略,在优势互补中生成新的优势。在合作出版中,一方面可以由出版社控股,对民营公司的优势进行整合,如长江出版集团发挥其出版专有权优势、品牌优势等,以控股的形式与湖北海豚文化传媒公司进行合作,在合作中获得了该公司宝贵的策划能力、市场资源等;而海豚文化传媒公司也靠上了出版集团这棵大树而身价百倍,公司的销售收入从合作前的2个亿增加到3个亿,并开发了一批新的产品。该集团的事例表明,与民营书业公司的合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合作中听命于对方,被合作伙伴牵着鼻子走,最终丧失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实行项目合作,由民营公司提供选题或书稿,由出版社进行编辑加工和市场推广;或是由民营公司提供内容,由出版社和民营公司两家共同开展市场推广等,在坚持出版社占主导的前提下,实现双赢。
二、尊重作者与经营作者的关系。图书出版权只是一种专有出版权,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与作者授予的著作权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社会需要的财富。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能否转为社会财富,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出版社对作者的经营能力。同样的书稿,在这个出版社只发了几千册,甚至出现了亏损,而在另一家出版社就销售了几十万册,而且还供不应求,表明出版社对作者的著作权的尊重开发,不仅仅是按规定付给报酬,不仅仅是对书稿的精心加工(当然这是必要的),而是体现在出版社以新的经营思路经营作者,利用出版社这个资源整合平台,挖掘这方面的有利因素,把书稿的文本优势与相关优势结合起来,扩大图书的社会效益。实践表明,作者书稿能否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作者的思路。经营作者的实质,就是在宣传图书的同时,利用作者在图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形成的影响力,组织作者与读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作者和图书的影响,激发读者的购买力。现代经济学的精神需求弹性消费需求理论揭示了读者消费的奥秘,这个理论表明,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不同点在于,物质需要是钢性需要,有一个满足时限,而精神需要是一种弹性需要,是一个变量。精神需要能否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阅读体验。读者的阅读体验越是深刻,越是爱不释手,就越能激发出新的需要,就越是持续。21世纪出版社开发郑渊洁所著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总动员》系列畅销书,就说明了这一点。该书在某出版社曾“呆”了十多年,只出版了十多个品种,每种平均销2万册,总共销售不到30万册。该书花落21世纪出版社后,出版社把该书作为品牌进行打造,首先是“正名”,将该书取名为《皮皮鲁和鲁西西总动员》,使书名朗朗上口,富有动感。接着,编辑组织了周密的市场推广和宣传活动,陪同作者到南京、杭州、成都等十几个城市开展签名售书活动,每到一地,就与当地的新华书店和媒体密切合作,组织了作者与小读者的见面,回答小读者提出的问题,与小读者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成功地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起到了十分明显的市场预热作用,该社还组织了别开生面的皮皮鲁十周岁的生日活动,把作者童话中的主人翁当做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来庆祝,巧妙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宣传热潮,有效地激发、激活了读者的积极性,在短短2年中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品种增加到30余种,单品种销售达20万册,总销售达560万册,销售码洋8000多万。《皮皮鲁和鲁西西总动员》的持续畅销,不但使该社的回款增加,而且还以此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图书经销商,提高了与经销商的议价能力,带动了该社其他图书的销售,不少经销商为了拿到《皮皮鲁和鲁西西总动员》,还购进了该社的其他品种,促进了该社的一般图书销售。
三、编辑个体能动性与团队力量的关系。图书选题策划在本质上是编辑的个体劳动,体现了编辑的思维品质、学术素养、市场判断力,体现了编辑选题思路的创新,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编辑的选题策划思路有个逐步成熟、逐步接近市场实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需要借助出版社团队的力量,使自己的策划思路从集体智慧的碰撞中不断得到补充、激发、修正,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实际。出版社作为一个组织,为编辑们营造一个资源共享的空间,是其组织功能的重要体现。在这个空间中,任何有创见的思想观点都有可能为他人分享,任何灵感,哪怕是一个闪念,都不会被泯没,任何人都有机会从他人的见解中受益。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公司建立了每日的编前例会制度,每个编辑都在会上谈自己的选题策划方向或是策划思路,哪怕是不成熟的,也有机会说出来,同时听取他人对自己选题思路或设想的评说,并了解别人的选题思路,从别人的选题思路中受到启示。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每个编辑都成了贡献者和受益者,他在介绍自己的选题策划思路时,成了思维成果的贡献者,但同时又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启示,形成了一个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有的编辑的策划思路,在别人不经意的评说中或点拨中,有了新的发现。该中心在编前会制度的实施中,使选题思路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策划含量不断加大,图书的市场命中率也不断提高。这个事例表明,编辑的个体劳动与集体论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个人只有不断从集体的智慧中吸取养分,使自己智慧与他人智慧不断进行碰撞,才能不断得到提升。集体的智慧不是个人智慧的简单集合,而是个人智慧的提升和提炼。在出版社组织的选题论证中,当气氛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产生一个场效应,使每个人的思维都得到激发和激活。
四、适应需要与引导、激发需要的关系。读者的需要是市场的基础,有了读者的欲望,才会有市场的需求。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形成机制不同,物质需要是刚性需要,满足的程度有限,而精神需要是弹性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永无止境。比如同样是食粮,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满足机制大不相同,在物质食粮的消费模式中,人在吃饱饭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不再有此需求,对任何美味佳肴都不会有食欲;而在精神食粮的消费模式中,读者看完一本内容精彩的图书后,在感到满足的同时,会激发起新的阅读欲望。互联网日渐兴起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的时代背景下,精神享受和精神消费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但阅读作为一种能获得深刻体验、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回味等丰富心理活动的精神消费形式,是任何出版物所不可替代的。读者(健康有益)的阅读欲望作为一种高级需求,不会自发产生,需要进行有效的灌输,需要营造一定的阅读氛围,需要阅读氛围的熏陶。于丹《(论语)心得》的畅销,除了图书本身的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通过中央电视台及其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宣传造势,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氛围形成的过程中,在社会从众心理效应的作用下,“制造”出一大批读者,不少读者的购书动机就是“大家都说这本书好,大家都在看,我也买来看看。”因此,在编辑工作中,不能被动地适应读者的需求,而是要在适应读者需要的同时,对读者的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营造一定的阅读氛围,以此激发、激活读者的需求,把读者的阅读热情引向一定的目标。实践表明,阅读氛围一经形成,便能产生一定的价值取向,在价值的取向的作用下,读者的阅读目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他靠拢,形成购买热。
五、占有资源与整合资源的关系。在出版市场资源的占有上,出版社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如作者资源、书稿资源、选题资源、媒体资源、分销资源、零售资源等,任何出版社都不可能垄断或独占这些资源。纵观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出版社,可以发现,这些出版社并不具有什么资源优势,有的出版社所在地的区位优势还不如其他出版社,但却创造了市场奇迹,他们的基本经验,就是在创新资源整合思路中形成了独有的竞争优势。以地处经济不发达的广西师大出版社为例,与其他出版社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的出版社相比,该社并没有资源优势,但该社在整合资源上下工夫,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在北京成立了贝贝特公司,充分发挥北京的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等区位优势,聘请了资深人士担任北京公司的领军人物,很快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出版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高品位的图书。在北京公司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该社又在上海、广州、南京和南宁相继成立了5家公司,开展组稿和市场推广等活动,有效地扩大了本版图书的销售。长江文艺出版社充分利用北京的人才资源,把出版社的品牌资源优势与北京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成了由出版社控股的公司,开展组稿、策划和市场营销活动,形成了以金丽红、黎波等优秀人才为首的特别能战斗的精干团队,策划、出版了一大批双效书,在资源整合中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六、依靠媒体与经营媒体的关系。随着社会信息流量的激增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成了人们选择购买目标的重要依据,而且产品的选择空间越大,产品的时尚元素越多,人们就越是需要媒体的宣传介绍。近年来,随着图书品种的增多和图书时尚元素的日益凸现,媒体对图书的宣传和推介,在对读者的引导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本图书的畅销,如果离开了媒体的宣传,那是不可想象的。但出版社与媒体并不是依靠与被依靠的关系,而是表现为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关系:出版社的图书宣传,需要借助媒体的传播渠道,才能进入广大读者的感觉世界,成为读者的选择对象;同时,媒体也需要出版社不断提供有关社会公众感兴趣的图书出版的话题,以此吸引和聚焦社会注意力,提高社会的关注度,扩大影响力。因此,出版社在图书宣传中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就是要善于从图书出版中提炼出媒体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要跳出就出版论出版的圈子,以市场为出发点,以两个效益的结合为准则,为图书的畅销营造市场空间。
1.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媒体的不同特点。由于不同媒体的目标市场、市场覆盖面等情况的不同,其信息传播的范围、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媒体及不同的宣传方式,在不同的图书宣传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图书宣传只有在策划出合适的宣传方式,找到合适媒体的情况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说,在出版社用于图书宣传的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图书宣传造势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宣传作用,导致不同的宣传效果。对出版社来说,并不是媒介的规格越高越好,也不是媒介的发行量越多越好,图书宣传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对应性,图书宣传在与媒体相对应的情况下,才能收到实效。
2.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学会打媒体组合拳。按媒体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媒体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包括了报纸、期刊和电视、广播。报纸的优势在于出版周期短,宣传形式多样化,有报道、人物专访、通讯、座谈会纪要等。期刊的特点是图书宣传信息的保存时间较长,大多是专业性的,有着特定的读者对象,与一些大众类报纸的市场定位不同,因此期刊更适合宣传一些面向特定的高端读者群的专业类图书,如美容类图书、保健类图书、装潢类图书、辞书类工具书等。电视传播辐射面宽,传播速度快,声像结合,现场效果好,传播形式灵活,既可向观众介绍图书的外观,又可通过节目主持人、图书作者向读者介绍图书的主要内容。广播以近似于光的速度传播信息,最为迅速、及时,收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播的空间大,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利用口语播送,形式活泼。新媒体包括了网络、手机等具有即时更新的全天候播出的特点。读者通过上网,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感兴趣事物的最新情况,但网络的对象与电视和报纸不同,网络的受众具有专一性。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成了网民的主体,凡是面向青少年的畅销书,都程度不同地利用了网络资源。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悲伤逆流成河》能在10天内销售100万册,得益于他们创造的“媒体组合拳”:首先是利用网络预热。出版社与新浪网、九久读书人、重庆的拍拍网联合举办了老装本的拍卖活动,准备了66 666本书,每本44元(读者称郭敬明为小四),并设计了3个封面,给每本书编上流水号,这样郭敬明的粉丝可以选择与自己有相关意义的流水号去拍书,并在上市前一周,在郭的博客、时光论坛、百度贴吧、豆瓣网、榕树下、西祠胡同等网站发布新书信息。其次是传统媒体的营销跟进。出版社制作了该书的联播碟,在一些地方的广播电台播出,并与各大高校和学生会联系,提供联播碟,同时在《女友》、《漫友》、《男生女生》等杂志进行连番轰炸。再次是开展活动营销。出版社举办专题研讨会扩大影响,开展海选、比赛等活动,如与新浪网开展主人公海选活动,网友投票胜出者,还有可能签约他主持的《最小说》阵营,做青春漫画的模特;随后举行该书的FLASH制作大赛,同时在网下征集该书的续集,写的好的可以在《最小说》发行或出版单行本。出版社还将在各地举行签售活动,由郭敬明在各地的读友会的会长组织会员集合捧场。
在各种媒体中,目前比较常用的媒体主要还是电视、报纸和网络。电视特别是收视比较高的黄金时段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对话、央视论坛等,成了图书畅销的“舞台”,凡是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亮相的图书,几乎都成了读者购书的首选“目标”,其中不少成了超级畅销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 富爸爸》。报纸的作用也不可小看,在现代社会,报纸好比是人们的“精神快餐”,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而且报纸的种类繁多,可分为面向业内人士的专业报和面向大众百姓的大众类报纸,如果再细分,大众类报纸又可分社会主流报纸和非主流报纸。按报纸的发行范围分,有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按报纸的社会影响分,有面向主流读者群的报纸和面向非主流读者群的报纸。众多的报纸,为出版社的图书宣传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因此,编辑要根据图书所面向的读者群,选择相应的报纸。选择报纸的关键,并不在于报纸的发行范围的大小,也不在于报纸规格的高低,关键是要使报纸的读者群与所要宣传图书的读者群相吻合。对电脑类的图书来说,在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上做宣传,其效果比不上在电脑类专业报上做的宣传,而只有在专业报进行宣传,才能把图书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特定的读者群。因此,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媒体组合,成了图书宣传增效的关键。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出版严肃文学《米兰·昆德拉》系列时,努力挖掘严肃文学的市场潜质,针对不同的发行渠道,同时在《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纸刊登书讯和广告,同时在上海和北京的人流集散地——地铁站,推出地铁灯箱广告,并在上海城市公交车车身做广告,使图书自然而然进入了广大读者的感觉世界,为图书的畅销进行了有效的心理铺垫。随后,该社又针对不同的受众,分期推出书讯和广告,为该书的全面升温推波助澜,如针对知识界读者群,在《读书》、《书城》、《万象》、《艺术世界》等杂志刊登广告;针对大众读者群,在《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打出广告,为图书的畅销进行了有效的造势,激发、激活了读者潜在的精神需求,在短短两个月中,该书就发行了30多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