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走向及会计监管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理论论文,几年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代表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桂飘香的九月,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召开。来自财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会计学会,各全国性专业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各分会,各会员单位的代表以及个人会员代表、论文作者代表和有关新闻媒体单位的同志共240余人参加了会议。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出席大会并作报告,财政部常务副部长楼继伟出席会议并向大会致辞,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和中南财经大学郭道杨教授分别向大会作了学术报告。财政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会计学会会长迟海滨作了大会总结。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秘书长刘玉廷所作的《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会计学会章程〉的决议》和《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科研规划》,并分别听取了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余秉坚和阎达五教授对相关文件的解释说明,选举产生了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及第六届理事会领导机构。本次大会不仅对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及过去五年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还确定了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并以“会计监管”为主要议题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
会议认为,根据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本着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服务,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方针服务,为基层组织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服务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吸收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本次会议所确定的总体目标,较之第五届理事会“九五”规划的表述,一是更加突出服务意识,以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二是更加强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协调,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会议认为,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会计监管需要从内部、外部两个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内部会计监管(也称会计监控,指的是会计对组织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外部会计监管(也称会计管制,指的是政府、社会对组织内部会计工作的管理控制)、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等。
1、内部会计监管问题研究。具体包括: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控制职能,确保组织的经济活动合规、有效运行;如何适应会计主体组织形式和规模的发展变化,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如何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和单位履行会计法规制度的控制标准(规范性标准或示范性标准);研究单位内部会计监控的形式与途径,建立并实施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2、外部会计监管问题研究。包括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主要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会计法规体系,为政府监管提供法律保障;研究政府监管的方式、范围,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如何完善政府监管的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问题;研究财政、审计、税务、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部门在会计监管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研究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会计监管中的作用;研究政府监管与社会中介机构监管的关系;研究市场机制及社会舆论对会计监管的作用等。
3、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披露有关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包括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专业核算办法在内的会计标准,进一步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和会计制度建设,继续研究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研究国有企业分步实施《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研究制定非财务信息方面的准则等),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研究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研究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加大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研究力度;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及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及对策;财务报告的呈报频率及中期财务报告若干特殊问题研究;合并会计报表和分部报告问题研究;风险防范、表外风险及其披露问题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分析与评价标准研究;企业内部财务报告问题研究,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信息的可读性研究。
(二)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会议认为,会计诚信教育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会计诚信为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但市场经济发展又对会计诚信建设产生了各种扭曲性的影响,上市公司由会计舞弊导致的诚信危机正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会计职业的信任。为此,全面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构建会计人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会计诚信的氛围成为当务之急。
1、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主要有:结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会计服务市场问题研究;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重点研究在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的诚信原则。
2、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包括会计人员工作能力框架研究和职业能力框架研究;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评价体系研究;会计人员执业纪律及自律机制研究;会计执业资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研究;会计委派制实践中的理论问题研究。
3、会计教育理论研究。包括会计学历教育、会计从业资格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研究,具体有:会计学历教育改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设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网络经济下的会计工作改革与会计创新教育、案例教育研究等。
(三)典型会计案例的分析研究
会议认为,会计案例研究既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会计教学改革的需要,关注会计案例,运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典型案例对会计改革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运用会计理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像中国的琼民源、银广夏事件,美国的安然、世通等会计案件,给我们的案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值得我们深思。这方面的主要议题有:在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不太成熟规范和比较成熟规范或会计法规制度正在完善和比较完善的不同国家,为何都会出现诚信缺失?会计监管作用何在?制度准则如何规范?剖析中国资本市场重大审计失败案例;结合《会计法》执法检查,剖析会计造假案例;研究好的典型案例对会计改革的推动和积极作用;进行中外典型案例比较研究以及案例教学研究。
(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跟踪研究
会议认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并不否认会计研究的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计改革都是朝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大方向迈进的。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对会计的影响越来越让位于经济的发展,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别正变得越来越小,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加强国际交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推进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积极探索、研究、总结我国的会计改革,以便在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中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会计改革的具体任务。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是趋势,同时也要适应本国的国情,要认真研究国际会计理论的发展动态及实际运行状况;研究会计国际差异的内容及形成原因;研究如何具体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方法;研究中国会计准则中不能国际化改革的原因以及进行国际化改革的后果等问题。
(五)会计理论、会计新领域及其他会计问题研究
1、会计理论研究。具体研究新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影响;研究财务管理及管理会计的目标、内容、范围、方式方法有哪些重大变化;研究融资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资产计量和资本计量理论、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的变化;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如何满足国际化发展要求;研究公司财务经营理念、公司内部财务经营、决策管理行为;研究西方风险投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企业绩效评价制度、经营者业绩衡量标准、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现代管理会计研究。
2、无形资产与资本营运的会计问题研究。适应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对无形资产功能发挥的机制、无形资产的经营与管理、无形资产运营环境、对策、绩效、价值确认、价值评估和无形资产保护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知识经济下的无形资产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挑战;继续研究企业集团组建与运行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企业改组、兼并、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
3、会计电算化问题的研究。主要议题有: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和巨大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研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体现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发挥会计的内部控制、预测、决策等管理作用;研究在信息环境下,会计工作如何开展(会计工作的组织、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一系列问题),风险防范系统如何建设;研究信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外部监管体系和会计教育等。
4、环境会计研究。应研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绿色"GDP"标准及环境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5、特殊行业会计及其准则的研究制定。主要有:商业银行会计准则、保险企业会计准则、证券、信托、典当业会计准则以及农业会计准则等;针对小规模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
6、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问题研究。主要有:我国预算会计核算范围: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和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财务结算中心制度;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以及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与营利组织会计的关系等。
7、其他会计问题研究。包括独立董事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股票期权会计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养老金会计研究、石油及天然气会计研究及其他会计理论和会计改革前沿问题研究。
三、“会计监管”的若干基本观点
会议以“会计监管”为主要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一系列较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
(一)关于会计监管的含义
在我国,重视会计监管,或者说对会计实行监管必要性的认识,直接来自于人们对这几年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严重的上市公司会计作假案件的关注。但是,会计监管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理论界至今尚未形成共识。本次研讨会上,代表们对此发表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总的说来,归结为三种含义。
1、“干预论”。认为会计监管是指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种观点强调会计监管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
2、“公证论”。一些代表认为会计监管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干预,更是一种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若只把会计监管片面地理解为“干预”,那必然是间接的,而会计监管本质上要求必须具备经常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因此,“干预论”存在着不能完整正确表现会计监管本质特征的不足。为此,他们认为,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会计监管必然成为委托方监管代理方尽职尽责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由于会计信息往往是在代理方控制下生成的,为了保证其向委托方报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对存在于各代理方系统内的会计实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产生了会计监管制度。履行会计监管职能的机构或人士,必须独立于代理方系统并与之不存在任何利益相关。会计监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和制止及处理虚假会计信息问题。这种会计监管的主要手段,就是对单位公开的会计信息实行审查并发表鉴定意见,具有“公证会计”的特征。
3、“博弈论”。讨论中,部分代表认为“干预论”固然存在定义不全的欠缺,但“公证论”也存在着含义不清的不足。按“公证论”,会计监管某种意义上是“审计”的同义词,这显然不符合我们讨论会计监管的初衷和现实背景。这些代表认为,会计监管的必要性,不只是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尤其是解决较为严重的企业管理当局与投资者、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其目标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会计作假”问题。会计监管更主要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因此,会计监管可以看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市场的参与者组成各自的联盟对监管政策及其实施展开谈判。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会计监管制度模式。现有的会计监管模式是其初始博弈的结果,成为其后重复博弈从而改革完善会计监管模式的起点。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会计监管必须兼顾并调和各方利益,而不像“干预论”与“公证论”那样主要强调政府或社会的利益。
(二)关于会计监管的内容
会计监管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这是建立健全中国会计监管制度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构成了本次研讨的重点之一。由于代表们对会计监管的定义存在着不同认识,对会计监管的主要内容也就有不同的看法。
1、“人事观”。一些代表从会计事务与会计人员(职业)两个方面概括了会计监管制度的基本内容,可称之为会计监管内容的“人事观”。这一观点认为:会计监管可粗略地分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和会计职业监管。其中,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是解决其信息供应不足或过剩的重要措施。监管对象主要是企业,监管的基本手段是法规、会计准则及其相关解释等,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会计职业监管主要解决会计职业准入、会计执业标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法律责任以及会计职业教育等,核心是为了使每一位会计人员恪尽职守。
2、“环节观”。一些代表认为,会计监管的完整内容应包括会计与审计两大环节。作为监管会计环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人员、会计工作制度安排等。而监管审计环节的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报告形式等。
3、“层面观”。一些代表立足我国以往会计监管的实践探索,从全方位角度概括了我国会计监管的基本层面:①会计人员监管层面,解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技能素质、执业纪律、认证奖惩问题;②会计制度监管层面,解决统一会计制度执行与及时修订问题;③会计账簿监管层面,解决建账建制、规范记账、完整记录和如实报告问题;④会计票证监管层面,解决会计凭证合法性、及时性问题;⑤会计服务市场监管层面,解决会计对外报告可靠性问题。他们认为,我国过去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代表们在讨论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会计监管无论是方式还是内容都会面临着一个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问题。为此,对我国过去已试行尤其是一些已被过去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会计监管做法,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反思,正确区分哪些是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做法,哪些是新旧体制并存迫不得已采取的做法,哪些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过渡性做法,哪些才是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会计监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兴利除弊,扬长避短,从而尽早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会计监管制度。
(三)中国会计监管的现状评估
代表们在充分肯定我国过去在会计监管方面所作的各种做法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现行会计监管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1、政府监管分散;2、社会监管乏力;3、内部监管薄弱。代表们认为,如果不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切实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会计监管的实践就难以取得任何实质的效果。一些代表认为,一要解决法制建设滞后的问题,要建立适当的诉讼机制,实行民事赔偿责任追究;完善会计监管的法律环境,提高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厘清监管主体之间的权责,解决各监管部门权责不清,职能重叠交错的问题。二是要理清会计监管思路,突出财政部门的主导地位,促进会计监管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三是要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在会计监管上的认识误区,尤其是一些单位负责人的抵触情绪,减少会计监管的人为阻力。
(四)会计监管模式的选择
会计监管模式从总的方面来看,分为行业自律、政府主导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三种模式。代表们以美国与中国为例,就会计监管模式选择及其注意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1、美国会计监管模式评析
美国会计监管模式不但曾为美国人引以自豪,而且曾为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效仿,在我国对此大加赞赏的人士不在少数,我国有学者一度甚至认为中国会计监管也应学习美国,让会计职业界自律管理。但是,“安然”等一系列美国大公司会计丑闻接二连三曝光,已无情地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国单靠会计行业自律管理之会计监管模式的失败。会计在日常业务中客观存在的角色冲突,决定了单靠会计职业界的自律很难保证会计实务不偏离其基本目标甚至走向反面。单靠会计行业自律的会计监管模式似乎已到了尽头,有必要辅之以必要的外部独立监管,以恢复会计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信心。美国强调会计行业自律,实际上是对注册会计师乃至整个会计行业的一种放纵,所以才会造成今天失控的局面。美国的经验教训,足以表明,在当今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方博弈的市场经济中,仅仅依靠哪一个行业自律性组织来进行会计监管都是不现实的和无效的。行业自律只有与行政监管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目标。2002年7月30日,美国布什总统签署了一项旨在结束“低道德标准和虚假利润时代”的会计和公司改革法案,提出CPA行业治理的三条措施:保证CPA的独立性、加强CPA行业自律和强化CPA法律责任。按法案要求,美国将建立一个独立的带有公共监管性质的会计监管机构,从而形成了“准政府会计监管”模式。
在讨论中,有代表认为以美国大公司财务丑闻而论定会计行业自律会计监管模式的失败失之简单。在美国的会计行业自律会计监管模式中,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美国财务丑闻说到底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监管模式问题,而是整个经济体制问题,甚至是经济制度问题。美国制约(监管)体制的任何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不管是审计、法律制裁的威胁或其他部分,只要在最近几年能够按照其原先设计的意图成功地运作,均能防止任何欺诈发生或者在其早期阶段就被发现。美国财务丑闻,并不是制约体制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一制约制度运作不当或未按制度严格运作的结果。我们不能把制度执行不当的恶果简单地归结为制度本身的问题。对会计行业自律为主的会计监管模式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应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正确分析和认识,严格区分制度本身与制度执行问题,会计监管理论研究不能因噎废食、矫枉过正。
2、中国会计监管模式的改革完善
代表们认为,在我国,会计监管问题之所以如此为人们普遍关注,主要在于中国会计信息存在着普遍而严重的失真问题。但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经济、技术、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就会计信息监管而言,我国国有企业传统上只有会计信息的报告制度,而没有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会计信息的监督大多局限在有限的报告渠道内,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公开性以及股权不流动,决定了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不同,不可能面临市场投资者监督,以及市场参与者出于各种目的的广泛监督的压力。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管在我国集中表现为行政监管,如我国现有的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机关都负有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管职责。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管理体制,决定其会计监管只能采用政府监管的方式。然而,局限于行政监管的会计监管模式毕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改革完善已是当务之急。
关于中国会计监管模式的改革,一种意见为“政府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构建这种监管模式时,应当确保监管机构的权威性、代表性和独立性。就权威性而言,可考虑将监管机构直接纳入国务院或全国人大的直接领导下,如设立“国务院会计监管领导小组”或“全国人大会计监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财政部、经贸委、人总行、证监会、审计署等权威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组成;代表性可通过吸收政府部门、信息使用者(股权和债权提供者)、信息提供者(各种所有制企业)、信息鉴定者(注册会计师)的代表组成会计监管基金会,负责监管委员会的人事任免和经费审批;独立性要求监管委员会的全体成员由专职、高薪的专业人士组成,经费单列,独立进行决策,但会计监管基金会保留否决权。
另一种意见为“三位一体模式”。这种意见认为:会计监管体系应该包括会计监管立法体系和会计监管执法体系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会计监管的立法体系解决的是会计监管的法律建设问题,它是实现会计监管的手段和工具,通常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制定法律,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准则、行政规章制度,由自律性组织制定其行规。会计监管的执法体系需要从会计监管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来体现,它主要包括会计监管主体、会计监管对象以及会计监管范围等问题。这样的会计监管体系框架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法律规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基本思想。
一些代表呼吁:会计监管模式的研究不能搞绝对化,片面强调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都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思路应首先明确界定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在会计监管制度中的职责分工,从组织、法制、措施方法上形成两者互为制约、互相补充的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会计监管的目标。还有代表建议,与其笼统地研究会计监管模式,不如深入研究会计监管的目标及其会计监管模式转换的标准与途径等。
(五)建立服务于会计监管的预警制度
一些代表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信息不实公司”的信号特征,从而为建立服务于会计监管的预警制度提供了一种可资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观察到一个企业调整后每股现金下降时(与同行业比处于低水平,与自身历年经营状况相比呈下降趋势),可能预示经营业绩也在下滑;当观察到一个企业调整后每股现金下降并且净利润现金差异率显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时,该企业可能存在盈余操纵行为。由此,可以形成以下两个推论:(1)每股现金和调整后每股现金是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的有效预警指标;(2)净利润现金差异率是企业盈余操纵的有效预警指标。
(六)建立健全中国会计监管制度,不能忽视基础建设
代表们认为,会计监管制度并不是孤立的,只有把会计监管制度放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建设这一大环境中去研究,才能得出对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建设有价值的结论。当务之急是加强会计监管制度的基础建设。
经讨论,较多的与会代表认可了会计监管制度的两个基础: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诚信制度。
关于内控制度,财政部已经并且即将颁发一系列规范,从而使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种强制性要求,各单位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内控实施方法。目前,我们必须正视单位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片面认识和建立内控制度动力不足问题,从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会计诚信制度建设,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建设,其核心是会计如何实现真实反映,首先要解决对会计本质的正确认识的问题。最近20年,中国会计界尽管对会计本质问题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会计究竟是什么,应具备哪些特征,有哪些基本规定性,时至今日社会各界还是不甚了解,就是会计行业内部也莫衷一是。只是最近几年中国和西方出现了一桩桩严重的假账案,会计才被社会各界关注,人们也因此认定有会计必定有假账,似乎假账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一些代表回顾了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客观地评析了为理论界忽视的一些具有代表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的学术观点;以充分可靠的事实证明作假不是会计的本性,与生产技术管理融汇一体并紧紧服务于各种创新,才是会计之本质。会计诚信正是来自于会计的这一品质。会计监管某种意义上是为了保证会计更加充分正确地体现其本质。
标签:会计论文; 行业自律论文; 政府会计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思考方法论文; 财会论文; 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