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的哈佛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佛论文,湖畔论文,未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克林顿于1998年在北大的演讲中,称"北京大学是中国的哈佛"。恰逢北大百年寿辰,美国总统的话也许有几分刻意的恭维,却道出了光华人心头隐约的梦想--如果北大是中国的哈佛,那么光华管理学院就理所当然是中国的哈佛商学院。"北大和哈佛两所大学在各自国内的地位很相似,两所商学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光华学院常务副院长朱善利说。
就数字而言,今天的光华还难以与哈佛商学院相提并论。在学校收入上,光华2004年的收入(即使加上教育拨款和其它收入)也不超过哈佛商学院的1/10;在学生的选择上,哈佛商学院的每个名额有11.6个竞争者,是光华的2.6倍;在学生的就业收入上,光华全日制MBA毕业生的起薪是11.2万人民币,而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却有8.5万美元。
对光华来说,这些都不要紧。哈佛商学院用97年时间走过的路,光华显然很难在短短的11年内匆匆走完。哈佛商学院有今天的声誉,不仅在于它开创了MBA教育,更因为它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今天的中国,北大光华正拥有一个类似的机会:把中国文化植入现代管理思想,并在全球的商业实践中证明其价值。与这个机会相映衬的是:哈佛商学院已经是全球最富有的商学院,而北大光华却还没有健全的财务能力。
自五四运动开始,北京大学就是中国思想最活跃的地方。背靠这所名校,光华的MBA学生得以享用广阔的"第二课堂",分享燕园里积淀的文化财富。李春光是2004级MBA全日制班学生,他曾经在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学楼里,听一位历史系的教授讲述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之道。"用这样的角度讲管理让我觉得很新鲜,"李春光说。决定报考光华的时候,北大浓厚的"人文底蕴"正是在方正电子做过3年客户经理的李春光最向往的东西。
根据朱善利的介绍,光华的MBA学员不但要接受常规的管理课程教学,还有机会选读"孙子兵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晋商"管理方式的成败兴衰、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对现代管理的启发等课程。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光华培养的MBA毕业生不仅要懂得如何管理企业,也要了解传统文化。"
对商学院来说,要把中国文化从管理思想的点缀转化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光有MBA学生的参与是不够的。新的思想成果总是来自于商学院的教授与企业实践的不断碰撞。但研究、案例、著作、教学,这一切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哈佛商学院不仅拥有杰出的教授,还拥有充裕的研究经费。这所商学院不仅生财有道,而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一笔商学院基金。相比之下,光华管理学院的财务能力却相当有限。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虽然没有自己独立的基金,却始终得到了台湾光华教育基金的支持。1994年光华教育基金为北大筹建新学院注入了1,0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学院楼、学生宿舍和资科室的建设。"那个时候北大工商管理学院就像是山顶上的一个小雪球,光华基金踢了第一脚才使得它越滚越大,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光华MBA中心主任姚长辉说。相应地,北大管理学院被命名为"光华管理学院"。此后的每一年,光华基金会为学院聘任的每位归国教师提供近30万元的安家费和数目不固定的科研经费。日前在光华新楼(光华二号楼)的建设中,光华基金又投入了2,000万人民币的建设款。
但是,11年过去了,北大光华的"雪球"仍然不够大,自身的造"雪"能力也还有限。光华的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了哈佛商学院,但出版和案例两项几乎为零,在捐赠方面也不过刚刚起步。
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何志毅对此深有体会。该中心在过去7年中已收录了870个纸面案例和96个视频案例,并出版了案例丛书18本,但他表示:"目前案例库建设主要还是以教学为主要目的,每年通过案例获得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案例中心的运作。"何志毅介绍说,在中国案例是被集合成册出版销售的,而且学生可以无限次复印;而在哈佛商学院,案例是单独售卖的,每个案例3美元左右。单案例这一项,哈佛商学院每年能从7,000多个案例中获得3,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
就像哈佛商学院创办了《哈佛商业评论》,2003年12月光华创办了《北大商业评论》,刊登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管理理念和商业评论等内容,这本定价80元的杂志暂时还没有为光华带来直接利润。迄今为止,光华没有完善的捐赠体系。社会捐赠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企业,而且捐赠数额并不大,比如长江证券和华远地产各捐赠500万,分别建立"讲座教授"基金,用来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和管理精英;再如万事达卡每年捐赠10万元奖学金,用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
光华在财务上的不健全还表现在,从财务的角度看,光华仍然是北大的一个附属体。与独立办学的中欧相比,光华不需要耗费巨资去建设自己的校园;但同时光华并没有自己的银行账号,光华学生的全部学费需要先交到北大,然后再由学校将其中的一部分拨给光华使用。由于是"体制内学校",光华管理学院可以每年从政府获得"教育拨款",但因为同样的原因,光华在开发种种收入来源时心存顾虑,对外谈起实际的收入数字更是不能不有所顾忌。
对今天的北大光华来说,成为中国的哈佛商学院仍然只是一个梦想。但2005年对于光华也刚刚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