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策略论文

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策略论文

社会学研究

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策略

张 博,杨兆山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长春 130024)

[摘 要] 体育组织社会化进程在我国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个深化改革时期。我国体育组织社会化呈现了法制化、多元化和网络状发展趋势,但也存在青少年体育组织占比小、公益性组织少等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对青少年综合发展的呼声越加高涨,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刻不容缓,积极把握“健康第一”契机,在探析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有效实现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良性运转,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 体育组织社会化;青少年体育组织;健康第一

建设体育强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健康第一”的理念,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体育组织发展的经验总结。1950年,毛泽东同志向教育部长马叙伦率先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理念,本意在于增强青少年的体质。然而,随着竞技体育的热潮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青少年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次数大大减少,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不充分,十分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新要求,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研究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理论诠释

建设体育强国需要推进体育社会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组织的社会化发展。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存在比重少、分布不均、公益性程度低等诸多弊端,亟待社会各界力量的注入。

(一)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化内涵

根据社会学定义:“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1]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是指专门从事青少年体育事业、为青少年体育发展而服务的社会组织,即青少年体育组织为了与社会现实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迭代更新,更好地助力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进而发挥体育育人价值。

第一,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是体育事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表现。国际上普遍认为体育组织社会化的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发展的总水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体育事业的发展深受计划经济等的制约,使得体育事业一直处于徘徊期。改革开放时期,体育事业紧跟时代要求而改革,各种体育组织开始出现。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公民健康水平是衡量社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建立各种群众体育组织。这些体育组织按照既定的建制,不断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养,长此以往便会促进公民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体育组织稳定社会的作用。处在深化改革时期,国家体育总局依据体育事业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了体育组织社会化的概念,突出体育组织特别是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理论,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创建更适宜青少年生理心理需求的体育组织,从小播散体育育人的种子。

第二,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推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它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体育、经济、政治等物质社会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培养人,“体育组织社会化的本质是体育组织促进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对人培养的过程”[2],两者具有一定的互通性,都希望培养更好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梦实现的进程,要扎实做好青少年体育组织育人工作,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素质与能力。有规律、有制度地组织青少年参与组织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使他们不断增强体质、提升素质,从而成长为精英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体育不仅能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发展,让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价值。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关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积极向青少年群众传达美好的体育精神。青少年体育组织引领着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国运动健儿身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美好品质通过各种青少年体育组织传到各地青少年心中,激发青少年的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为构建美好的精神文明社会坚定了人才基础。

第三,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促进了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文化接收与内化的过程,青少年作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服务对象,是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导向,青少年体育组织不断革新发展以满足新时代青少年身体发展要求。青少年体育组织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实现“社会人”应具备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走、跑、跳、攀、爬等生活技能,使人们更好地开展生产活动。体育运动可以向人们传达健康知识和体育文化,帮助人们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养成更好的生活理念,有效地从事生产创造活动。同时,运动规则、比赛赛制、裁判人员等体育运动的规章制度,能够引导人们树立规则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青少年体育组织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准则意识,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有效地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意义更为深远。

(二)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特点

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把握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特性,引导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应对性发展,有效实现青少年体育组织的育人价值。

第一, 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社会性。体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体育组织社会化的进程,成熟的社会化青少年体育组织必然要与社会系统相适应。体育组织由原本的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放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格局,正是体育融入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另外,青少年体育组织是社会的产物,其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与社会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必然会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只有正确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有效整合社会各要素的凝聚力,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发挥更大的社会化价值。

进入21世纪,体育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加突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需要有强健体魄的公民做支撑。体育组织社会化进程直接关系着国民素质水平,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近现代历史现实表明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公民要有健康体魄和高综合素质,才能促进民族进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5],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彰显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随着民众对中国茶文化喜爱程度的不断增强,茶染工艺的传承及应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13]。茶染面料虽然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且有一定的抗菌性,但是,其在服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14-15]。

第三, 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文化性。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刻苦练习的“体操精神”、自信拼搏的“乒乓文化”……都是精神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的产物。各个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内部文化以及社会整体文化,都会潜移默化地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引导青少年体育组织有效实现育人价值。

第四, 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目标性。各个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有着各自独特的使命与责任。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是体育运动爱好者的聚集地,更是展现体育魅力的重要舞台,弘扬传承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有效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对体育事业的推广、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又能够提升社会对体育的认可,带动更多服务型青少年体育组织的产生,提高社会体育整体的育人水平。

由于布置的预习作业相对于以往的其他形式的作业来说,教师并未重视预习成果的检查。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存在着惰性心理,如果教师对其预习情况不闻不问,不进行督促性的评价和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淡化预习的概念,就会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语文预习。因此,这样就会导致预习流于形式。

二、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历史演进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尚未成熟,东西体育事业发展不均衡、青少年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黄东胜和宣姝姝都提到,科室要及时根据预约量,调整仪器及人员安排,促进设备利用效率提升;数据积累还能够“为设备采购提供趋势分析、购买建议”。

补偿来源:电厂和用户分担的模式,其中电厂限于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资源和政策优势的电厂,例如优先发电厂。分担的方式可以根据优先发电厂的承受能力确定补贴金额,剩余部分由用户根据枯水期电量承担。

(一)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历史回溯

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建设受社会体系中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落实和完善的过程中要坚持全社会视域的系统性原则,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建设要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着眼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弘扬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青少年体育文化环境;要拓宽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的资金渠道,以政府主导为主,鼓励企业、个人等多种资金投身到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中;要加强政府对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的政策支持,扶植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在系统性原则的指导下,要积极围绕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和大目标,统筹兼顾各方发展力量,在齐抓共管下完善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化建设,确保青少年体育组织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是我国体育组织社会化的萌芽阶段。中美“乒乓外交”开启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开始在奥运会上崭露头角,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群众体育逐步恢复。1980年初,国家体委提交的请示报告中明确要求加速推进运动技术发展,全力准备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同年,全国体工会议上国家体委在《关于30年体育工作经验教训》报告上表明“依靠大家办体育”思路,标志着奥林匹克战略指导下的体育组织社会化开始兴起,主要是以国家体委领导下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社会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将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地分析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的逻辑脉络,从全过程上分析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体系建设的科学意义和合理价值。做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化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以青少年体育教育、青少年心理素质教学为具体要求,以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为导向,做好宏观视域中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整体脉络。同时,结合各项运动的实际规律和各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特点,立足实际制定微观视域下的各个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要求。既要关注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整体水平,也要着重于每个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建设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我国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发展阶段。第24届汉城奥运会的失利,第25届巴萨罗那奥运会“黑色9分钟”事件,湮灭了国民的体育热情,恰逢红山口会议、中山会议的召开,国家从战略决策上指出统筹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的颁布,为体育组织社会化战略改革指明了方向。以政府为主导,试行国家和社会相结合原则,以社会化为突破口,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体育的积极性,提倡、支持社会团体、集体或个人办群众体育。[4]社会体育组织突破了原有承办权限制,形成了政府领导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社会化、科学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体育,旨在激发体育内在力量。该阶段正处于体育组织社会化活跃发展时期,社会上体育组织数量激增,逐渐形成了体育组织网;大规模的城乡社区体育锻炼指导站纷纷建立;体育健身运动逐渐引领生活时尚。

重镁水溶液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溶液,搅拌强度对溶液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提高搅拌强度能加速重镁水溶液的分解,因此考察了搅拌速率对产物组成和形貌的影响,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第二, 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时代性。持续发展的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完善提出了新要求,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要满足新时代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新要求,要以培育健康向上的青少年为组织目标。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持续创新发展,要满足当今家长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要求,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为社会培育更多身体健康、素质高的精英型时代人才。

(二)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发展现状

社会的进步带动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为我国体育事业注入了法治力量,规范了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发展秩序,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现状。

一方面,我国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法制化特点。过去,体育组织的发展多由政府主导,各政府部门在体育事业管理上高度统一,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展现了中国体育的实力。然而,这种只关注竞技体育、忽视群众体育需求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越发强烈,对体育组织的需求更为迫切,体育部门逐渐下放权力,积极促进各级体育社团、体会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多元化发展。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始具备社会属性,各种社会力量开始涉足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建设。1995年《体育法》的问世在法律上为体育组织的合法性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各类体育组织的任务和职责,标志着我国体育组织的法制化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另一方面,社会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形成。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对26个省(区、市)调查统计显示:省级以下有各级体育社会团体53220个,团体会员212959个,个人会员8664455人,政府体育总局、人群体育协会、项目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共308个,是体育社会团体开展各类社会体育活动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组织者。全国城市和乡镇共有体育指导站137269个,在指导站参加活动的人数共计11879759人。“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体育社团为基础,以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题的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6]

(三)“健康第一”理念下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新趋向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青少年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青少年体质令人担忧。[8]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9],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写入了全国性文件。2014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0]党中央指出“健康第一”理念不仅要体现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更要体现在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的运行价值中,为新时代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三、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良性运转的实现

剖析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把握体育组织的主任务,坚持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效地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路径的实现。

第二, 加强社会的联动合力,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与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构建良好的青少年体育组织要遵守联动机制,激发社会本身的主导力量,凝聚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合力,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深层次改革,形成多方合一的发展局面。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应积极调和各种力量助力于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出现社会自身主导的青少年体育组织,比如上海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它以社区组织的形式引导青少年深入参与社区体育、公园体育等实践活动,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青少年体育组织,着眼于学生身心一体化的发展。

(一)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体育组织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独特的逻辑理路,青少年社会组织的建设理念是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的指南,原则是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基本准则,全民健身和“健康第一”理念为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指明了任务要求。鉴于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攻坚力量,要深刻剖析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运行机制,实现体育组织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价值。

首先,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青少年体育社会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我国青少年体育水平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生只参加学校体育,参与社会体育的机会少、意愿低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学生升学压力过大、家长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有一定的关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上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体育组织少,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育人风气。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程度过低,导致我国青少年整个群体的身体素质总水平偏低,健康总水平在世界排名上靠后,长此以往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要大力构建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及时改善青少年体育组织少、公益性程度低等短板,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有序开展,为青少年综合素质建设提供更广范围的服务。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理念。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青少年体育组织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构建良好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实现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能够有效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各项运动规律,以体育社会组织为支撑、以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为融合,创建更多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青少年体育组织,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为基本,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形式培养心理素质高、思想道德品质好、科学文化素质强的青少年。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少年掌握体育安全知识、生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青少年整体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精神世界。

第三, 从基层视角出发,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的高频次利用。社会组织要服务社会发展,满足社会体育组织发展需求,从基层上找到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着力点。基层社会组织建立的目的往往集中在公民基本生活需求领域,偏重于教育、娱乐等层面,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创建、发展也要以生活社区、玩娱场所为依托。社会要牵头建立更多的青少年体育组织,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比如社区活动中心、街道运动场馆等,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更多便利,吸纳更多的青少年来参与体育实践。要构建全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引导社会资源和力量偏重不发达地区,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帮助,同时,激发本地区原本的优势,建设各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青少年体育组织。

最后,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构建要坚持系统性指导原则。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了青少年体育教育、青少年心理素质教学、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运动规律等诸多维度,工作量大、专业性高,为了更好地实现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作用,必须突出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建设的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把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指向,协调处理好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的关系,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小系统的目标,实现系统整体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体育组织社会化的起步阶段。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了金牌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掀起了全国性体育热潮,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迈向新台阶。1984年4月国家体委颁发《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同年11月颁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确立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和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体育战略”[3],厘清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了竞技体育的科学化发展,群众体育组织的社会化进步。遗憾的是体育组织社会化流于形式,强调社会分工,并未真正调动全社会力量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力量难以融入体育竞赛产业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拉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历程,自此体育强国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中国体育发展实际,着眼于世界体育盛况,我国站在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格局上制定了四次重要的战略决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奥林匹克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社会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体育社会化改革战略和21世纪体育全民健身和健康第一战略,不断推进着我国体育组织社会化的纵深发展。

(二)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社会化是指事物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它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体育组织的社会化是指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组织,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建设中,指导体育组织融入社会发展过程中,使体育活动成为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普遍经历。因此,社会化是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和普及的重要助力,社会化也是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社会文明的前进发展,体育组织社会化的历程不断更新,国民逐渐形成了体育社会化的意识,挖掘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背景下青少年与体育的协同关系,切实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人的社会化发展。

1.大力兴办青少年体育组织。体育组织作为社会的产物,必然受到社会进步力量的推动,促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政治、文化、经济等要素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性的调整,更加关注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体育组织的社会性功能发生转移,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倡导下,以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为代表建立青少年体育组织的需求日益扩大。

第一, 重视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的自发力量。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更与公民素质、道德品质紧密相关,要依托社会组织的力量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引导青少年自发参与体育运动。各社会力量自发建立青少年体育组织,利用社会企业力量、社区力量建立对应的运动团队,带领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感知社会本质、健康成长的机会。

在2010年《文艺研究》第3期,学者王彬彬发表了《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在学者汪晖的这一著作中存在着以下几种抄袭剽窃问题:

山西沿黄旅游带所含4市,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及运城市单位面积GDP经计算分别为415.19万元/km²、452.07万元/km²、563.95万元/km²、832.28万元/km²,由图1可以清晰看出,4个城市单位面积GDP由低到高分别是: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

除了印发《读本》,顺义区还组建了一支近1000人的党风政务监督员队伍,监督员来自全区各个岗位,甚至覆盖了电影院、社区、商场、餐饮企业。为了方便群众监督举报,顺义区纪委区监委还搭建了网络监督举报平台,举报平台二维码通过海报的形式,张贴在全区426个行政村、80个居委会和60余个政务服务大厅。举报人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举报页面,第一时间反映问题。

2.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系统建设。青少年体育组织作为社会统一体有整体大系统,也有各个青少年体育组织各自单独的小系统,各系统诸要素之间既有关联性又有制约性。为了促进各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持续开展,要构建出以组织管理为上层指导、以实践活动与安全保障为落实基础的系统建设,共同推进各青少年体育组织办好、办实。

第一,制定青少年体育组织的规章条例、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行政、人员、财务管理制度,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化开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根据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实际情况,构建分工明确的组织层级,确保行政、人员、财务各要素独立运营,在处理组织事宜上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本组织的发展。健全行政管理体系,由上至下、层级指导和监督各级的行为规范,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建设需求;完善人员管理体系,有效调动本组织的人员力量,共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体系,对外联系社会各界保障资金来源,对内提供资金支持与财务监管,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长久性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健全活动体系,确保青少年体育组织实现人的社会化价值。青少年体育组织要考虑青少年自身的发展特点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地设计好具体实践活动,在层层推进中引导青少年获得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热爱国家、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帮助青少年实现身体健康、公民教育和人格发展的目标。

二人配合默契,不时向火堆中扬入桑料。一股股火焰蹿腾而起,卷起青色的桑烟。桑烟翻滚着,扭转着,盘旋而上,最终汇聚为成人腰肢粗细的一束,直直地插向苍穹。

第三,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安全性、实效性。安全保障体系是参与实践活动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和危险来临时采取紧急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每个青少年体育组织都要制定具有本组织特色的安全手册、安全文件,在进行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意识宣传和安全措施教育,从意识形态上抓实青少年安全教育,提升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在平时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中,要配以成年人领队预防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保青少年“健康第一”的目的。针对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具体实践活动,分门别类地讲解对应实践活动的安全措施,比如水上运动的安全救生教育、户外运动的安全教育等,切实构建安全网,确保在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成长。

以微蜂窝基站作为信号分布系统的信号源。与宏蜂窝接入方式相比,微蜂窝信号源的投资成本低、对安装环境要求不高、施工便利,因此运用也较为普遍。但是由于微蜂窝的自身功率较小,仅适合小面积的室内覆盖要求。

3.突显青少年体育组织活动的实践取向。通过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身体素质,健全人格发展,突显体育活动的实践取向,实现“德、能、心”三者的有机统一,助力于构建国民素质高的精神文明社会。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专业人员努力探索教、康、保三位一体整合服务模式,以期更好地服务孤残儿童,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庄园通过四种举措将教、康、保三位一体整合服务模式推向深化。

第一,青少年体育组织要以体育健康实践活动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身体素质锻炼体系,实现青少年体育组织的锻炼价值。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例如徒步、郊游、跑步等活动,直接锻炼青少年的耐力、速度、力量等,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

第二,青少年体育组织要以公共生活为载体,创新青少年实践活动。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基本品质,体育是社会公共物品之一,享受体育运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体育社会化经验,向美国童子军学习开展以“学会生存”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既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又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公民责任、公民意识、领导能力和生活技能等,促进青少年社会化成长。

第三,青少年体育组织要以道德品质实践活动为最高目标,健全青少年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体育实践活动,将道德品质元素融入体育锻炼活动中,悉心观察青少年的心理变化,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因材施教引导青少年发挥其长处。通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渲染品德魅力,通过社区互助、爱心捐助生活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为符合高尚品德的判断。针对本组织的特性,制订一套完整、严格的领袖培养计划,在“真善美”行为准则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体育活动加强对青少年感召力、前瞻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服务力的培养,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培养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领导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后备精英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1.

[2] 乔梁.体育社会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11):1-3,6.

[3] 杨桦,陈宁,郝勤,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1-7.

[4] 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21-726.

[5]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6] 王宗军,洪宪培,戴庭燕.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0:9.

[7]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2014.

[8]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R].2011.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06-13(1).

[10]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收稿日期] 2019-05-24

[作者简介] 张博(1990-),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学原理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杨兆山(1963-),男,黑龙江甘南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 G80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8284( 2019) 09-0150-09

〔责任编辑:冯胜利〕

标签:;  ;  ;  ;  

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化发展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