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不能缺少“文化慰藉”_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创新不能缺少“文化慰藉”_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创新不可缺失“文化抚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文化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学上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现代产业价值链上的利润分布是呈现一个“U”字形的。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根据这个“微笑曲线”,有专家估计,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外国企业拿走了92%的利润,而中国企业最多只拿到8%,而支出的成本却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国际收支的较大失衡。事实也是如此,一双耐克鞋,在欧美市场的售价为200美元,而中国企业所能获得的生产加工费只有区区的10美元。

惨痛的经验警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事实也表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已经转向“创新经济”。企业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尽管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研究和开发上有了很大跨越,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创新“疲软”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看来,要实现企业创新的“勃兴”,就必然不可缺失企业创新文化的“引领”与“抚慰”。

企业的文化运动:创新活动的表现形态

关于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我们不得不提到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年)的名字,因为是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把“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引入到经济学里来的。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在他看来,“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我们可以将企业创新定义为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创新行为,它是企业在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建立新的生产经营函数,即将各种生产或经营要素进行新组合的经济行为。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实现组织更新等。如此相对,就有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组织创新等等不同的企业创新形式。

在我看来,熊彼特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创新理论”思想家之一,但是,从整个人类认识史来看,马克思才是“创新理论”的源头。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并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因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创新动力是一个系统,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层开的,即从生产力到经济基础再到上层建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9页)。可见,马克思在考察“创新”动力的视角上与熊彼特的显著不同就在于:熊彼持是从微观、从个体活动来考察的,而马克思则更倾向于从宏观、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的。

这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发:从总体上说,将创新活动划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这三大系统是可以成立的。也就是,将与生产力范畴相关联的创新称之为技术创新,如企业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工艺创新等等即是:将与生产关系范畴相关联的创新称之为制度创新,如企业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即是;而将与上层建筑范畴中的意识形态相关联的创新称之为文化创新,诸如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等等就可归入此类,至于说与上层建筑范畴中的政治上层建筑相关联的创新则也可一并归入制度创新。而且,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这三大系统,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融入、互相结合、互相推进的有机整体,由此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企业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并且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同企业文化结构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从本质上讲,企业的创新活动就是企业的文化运动。换言之,企业的文化运动是企业创新活动的表现形态。

企业的文化变革:

创新行为的动力引擎

显然,我们今天所说的企业创新是以“知识经济”为其广阔背景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企业的创新行为时,切不可漠视知识的特征与形态。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艾丰曾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知识链”说。即:从知识的存在的形态来说,在人们头脑中存在五个层面:信息—知识—观念—理论—智慧。我们每个人都会把得到的信息归拢为知识,然后把知识组织成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观念,并以这种观念引导本身的行为。观念的理性化和系统化就是理论。智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超的思维能力。

在艾丰看来,观念居于“知识链”中间位置,从信息转化为智慧,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总开关。观念是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输入到头脑中,再和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地位相结合,是一个主客观相融合的产物,并且观念总是有价值取向的。如果观念发生问题,即使拥有足够的信息、正确的知识,但是你的选择标准有问题,那取舍就有问题,最后造成的理论是歪理,形成的是愚蠢。最可怕的是观念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你的选择错了也不知道。观念对我们形成智慧还是愚蠢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链”说告诉我们,要改变行为、提高智慧,就得改变观念。而人们的观念总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前提的。在一个特定的组织里,人们的行为总是可以预期的,也就是说人们之间总是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的,否则组织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就是不可“通约”的了。实质上,一个特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就构成了这个组织的文化。一般说来,我们所接收的信息大部分都不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念,也不会改变内在基本观念的结构。只有改变人们共有的某种观念后,才会改变一种文化的整体行为,进而创造出新的文化现实。

无疑,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一种高智慧的知识流动过程与创造形态。要想获得企业创新行为的发生,就必然需要以企业观念创新为先导的企业文化变革为前提。换言之,企业的文化变革是创新行为的动力引擎。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他的观念创新更为重要,因为其直接影响并决定了一个企业到底能走多远。

一谈到创新,有的人马上就联想起天才:只有天才才能够创新,对于一般的普通人来说,创新无异于遥远梦国里的一只飞舞的“蝴蝶”。事实上,创新不一定是天才的专利,也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不一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例如,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市场上有许多收割机,但是不论美国农民多么想要得到它却付不起这个钱。于是有一位收割机发明者麦克科密克创造了分期付款制度。这种方式使得农民能够以未来的收入来购买当前的收割机。这就是我们今天“信贷”商业模式的由来。无独有偶,集装箱的诞生也只是美国码头工人的发明。将卡车车身从轮子上卸下来,放置于货运轮船上的点子并没有多少新的技术含量在里面。关于集装箱的这个“创新”,根本不是脱胎于科技,而是根源于一种将“货运轮船”视为物料装卸设备而非“船”的新概念,这个概念意味着真正重要的是使货物在港口停泊的时间尽可能的缩短。但是这个貌似平凡的创新却使远洋货船的效率提高了4倍,很可能还拯救了世界海运业。没有它,世界贸易近40年来的巨幅增长就不可能发生。

企业的文化关怀:创新风险的消解渠道

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业公司,因其名称前三个单词以M开头,所以更多地被人们简称为3M公司。创建于1902年的3M公司,现在每年仍然要开发200多种新产品,它那传奇般的注重创新的精神已使3M公司连续成为美国最受人羡慕的企业之一。在过去的15年中,3M公司其中有10年均名列《财富》杂志美国企业排行榜的前10名。

创新,首先是一个价值观,是一种观念体系。一个企业要真正成为“创新型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观念体系作支撑。

3M公司能够获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奥秘就在于,它的企业文化中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鼓励创新的企业精神。长期以来,3M公司始终信奉“不要扼杀创意,任它萌芽滋长”这句名言。3M公司的正式宣言就是要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为激励公司员工的大胆创新,3M公司还有一个著名的“15%规则”,即允许每个技术人员至多可用15%的时间来“干私活”,即搞个人感兴趣的工作方案,不管这些方案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而且这样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3M公司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动中。这就是3M公司虽经百年的历史,仍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活力的原因。

人们认为,如果没有3M公司的那种特殊的文化关怀,就不可能有3M公司企业创新行为的持续进发。实际上,企业文化关怀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具有企业创新行为的激活装置的作用;更重要的,它还是企业创新风险消解的重要渠道。

一般说来,企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高风险的。当企业创新出现失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事先设计一套完备的制度来消解企业创新的风险,同时更需要培育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创新文化来“抚慰”。否则,企业的创新活动就有可能陷入失败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其实,这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关怀在3M公司无处不在。例如,3M公司总是把错误和失败当做创造和革新的正常组成部分的。3M公司甚至对员工作出了这样的一条戒律:“你一定要犯一些合理数量的错误。”事实上,3M公司的哲学似乎成了“如果你不犯错,你可能没在做任何事情”。但正如后来的事实所表明的,许多“大错误”都成为3M公司最成功的产品。有一个有关“错误”创新的故事是关于3M公司的科学家斯宾塞·西尔维博士和阿瑟·佛莱的。西尔维原来想开发一种超强黏合剂,但是他研制出来的黏合剂却并不是很黏,更称不上“超强”,似乎是一个“错误”。但是,几年过去后,3M公司的另一位科学家阿瑟·佛莱借用西尔维博士的那种不黏的黏合剂,花了几乎一年的时间做成了自黏性书签的雏形。于是,数年后,一种被称为“Post-IT”的小型黄色不干胶便笺便成为了3M公司畅销世界的产品之一。

再如,美国“硅谷”是全球公认的技术创新的典范,然而“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风气”,归功于“失败了没有关系”、“学会容忍创造性混乱”等价值观念。他们持有一切事物都可能发生的态度,确信一种新技术、一位企业家对未来的设想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这个不正确,那么好吧,下一个将是正确的。微软公司有一个著名的“18个月法则”,即计算机芯片每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围绕技术创新,微软公司允许员工上班睡觉,根据“生物节律”调节员工身心,使其创造性充分发挥。由此看来,没有这样的创新观念作支撑,便没有“硅谷”,也不会有“微软”。这表明,文化制式本身能够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氛围。换句话说,那些经常有创新成果产生的企业必定有其特殊的文化。

显然,创新是企业的长期战略,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的表现,需要内生的欲望和激情。事实上,在中国自主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背后所隐藏的真正深层原因,是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缺失。所谓企业创新文化就是一种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文化,是一种有助于企业创新及创新行为的发生与维持,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取得的文化。

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美国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is Jefferson)在总结他的一生时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每一代都需要一个新的革命。”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经济”的时代。无疑,培育和建立一个无往而不胜的创新型国家,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和追求。

标签:;  ;  ;  ;  ;  

企业创新不能缺少“文化慰藉”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