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张云翼1,傅玉成2

道县中医医院 湖南 永州 425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化痰止眩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共10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化痰止眩汤。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实验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应用化痰止眩汤,可配合西药治疗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故治疗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化痰止眩汤;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影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是一类由于颈动脉短暂性缺血所引发的常见临床疾病,患者多在各类动脉疾病影响下所造成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下所引发,故此类疾病在临床中多高血压发病后继发,且患者在出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后,受到各类血管危险因素影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严重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故需及时通过治疗的实施,改善患者症状,降低预后风险。近年来,随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治疗研究的深入,有研究指出西药治疗中仅通过对记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虽可对其症状进行一定缓解,但对于患者根本病因无改善作用,故治疗效果有效[1]。因此,为研究分析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化痰止眩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共10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均为52例。

实验组,男/女,27/25,年龄范围42~79岁,平均(60.52±4.68)岁;病程2~6天,平均(4.02±1.24)天。对照组,男/女,28/24,年龄范围42~78岁,平均(60.01±4.23)岁;病程2~7天,平均(4.51±1.39)天。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执行,患者基本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指标可比。

纳入标准:经诊断后,患者均具有高血压病史,且符合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络瘀血、皮下瘀斑等中医痰浊中阻诊断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参与本次研究,并选取治疗方案。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类型病因所致眩晕者;排除合并肝肾功能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即患者对症接受药物降压治疗及溶栓治疗。

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化痰止眩汤:常规治疗同上;化痰止眩汤方剂如下:取法半夏9g、白术18g、天麻6g、陈皮6g、茯苓6g、枳壳6g、薏苡仁9g、桃仁6g、红花9g、当归9g、赤芍9g、川芎9g、郁金9g及甘草3g,加水浸泡洗净后,加水400ml,反复煎煮3次后,取200ml,辅以三七粉4g,于每日早晚冲服。每日1剂。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

血流动力学指标即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指标,于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后首日,对患者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血液流速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后取各组均数进行组间对比。

疗效判定指标: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对生活无影响;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对生活存在轻微影响;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指标者。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中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实验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疗效对比

经统计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对照组中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77%(42/52);实验组中显效23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23%(49/52)。表明,经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307,P=0.0379)

3讨论

在中医辩证理论中认为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生,多由于患者上虚或髓海不足、体虚感受外邪、肝风等因素所引起,造成其肝脾调理功能失常,且可随着症候进展,伤及血脉,造成淤血症候,且痰浊淤血可在相互作用,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加剧患者淤血症状,故需采取祛痰化浊,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予以患者临床治疗[2]。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实验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本次研究中所用化痰止眩汤方剂中,所选用的陈皮具有祛燥湿化痰之功效,白术可健牌和胃,桃仁、红花、当归、川莓、赤芍等的配伍则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切配合三七粉冲服则可增强活血祛瘀之效,进而起到活血通络、祛痰化浊的治疗效果,故可在临床降压、溶栓治疗基础上,从患者症候基础着手,巩固治疗效果,且可在实际治疗中根据患者具体症候类型与体质,选取药物进行方剂加减,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在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应用化痰止眩汤,可配合西药治疗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故治疗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海荣.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2):43-44.

[2]邓颖,袁昌文,张秋池.化痰止眩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07):68+104.

[3]吴旭,焦富英.焦富英熄风化痰通络止眩汤辨治眩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05):9-11.

论文作者:张云翼1,傅玉成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张云翼1,傅玉成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