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社电视传播:寻找时代的坐标_美国媒体论文

通讯社电视传播:寻找时代的坐标_美国媒体论文

通讯社电视传播:寻找时代坐标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讯社论文,时代论文,电视论文,坐标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通讯社电视传播在我们国内新闻界还鲜为人知、还被怀疑其合理性的时候,国外大小通讯社的电视传播已无可争议地在纷繁的传播空间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校正着通讯社本身的时代方位。

《现代汉语辞典》称:能够确定一个点在空间的位置的一个或一组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那么通讯社电视传播的参照系数何在?空间位置何以表现?在纵向的历史坐标轴和横向的当代坐标轴上,最合理的坐标点在哪里?

历史坐标:纵向的探索

如果将历史的发展比作一纵向坐标轴,我们可以看到通讯社与现代传播业同生共荣,它不断采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不断进入新的传播领域。90年代兴旺起来的通讯社电视报道正是通讯社业务发展的自然延续。

19世纪上半叶,当以大众报业为代表的近代传播业形成的时候,通讯社应运而生。1835年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的前身)最初的业务是翻译欧洲各国报刊上的文章,由信使送给私人用户,随后业务扩展到为报纸服务,5年后采用信鸽进行联络,10 年后使用有线电报传送信息。1850年问世的路透社最初的快讯是向银行、交易所和商人们兜售金融信息,通讯手段是信鸽与最初的海底电缆并用, 7年后开始为报界提供综合新闻。

有线电报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通讯社业务。随着海底电缆向世界各地的延伸,通讯社办事机构遍地开花,通讯网络越来越大,很快成为各国报业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

本世纪初无线电通讯问世,20年代欧美各国出现了广播电台,30年代出现了电视台,通讯社随之扩展服务领域,为电台与电视台提供口播新闻。

1967年,美国合众国际社联合英国独立电视新闻社,组成合众国际电视新闻社UPIYN(即今日的世界电视新闻社WTN),向各国100 多家电视机构提供电视新闻片,80年代以后,其报道也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之一。合众社有线电视通讯系统还为美国3000多家有线电视台提供电视新闻。

50年代各国通讯社相继进入电传发稿时代。70年代,通讯社进入电脑时代,纷纷建成计算机处理系统。1976年路透社建立了能将世界各地信息立时显示在电视屏幕上的信息收集系统。

80年代通讯社进入卫星通讯时代。现在路透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通讯网络——330多条国际专线连接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法新社的卫星数据通讯网用6颗定位卫星,在全球有1600个卫星地面接收站; 埃菲社16条卫星通讯线路连接着50多个机构;新华社租用两颗通讯卫星,有250个卫星接收站、50多条国际线路。

90年代,各国通讯社像约好了一样,纷纷开发图像报道,进入电视传播时代:

1992年路透社买下了维斯电视新闻社的全部产权,建立了自己的电视新闻部(Reuters TV),每天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国传播电视新闻;

1994年底,美联社成立了电视部(APTV),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都配备了电视摄制设备,每日通过卫星传送全球性的电视新闻报道;

俄通社——塔斯社的前身。塔斯社从1990年起开发电视报道,现在它的电视新闻部每周为俄罗斯电视台提供经济专题报道, 并进入了“CNN欧洲新闻”节目。

从手抄复写到石印、到电传排字、到计算机数据处理,从信使递送到飞鸽传书、到电报、到卫星通讯,100多年来, 通讯社总是不惜代价更新设备,采用最新的传播手段,每一次新手段的采用都使通讯社业务发展产生一次飞跃。

从出售金融信息到为报纸供稿,到为广播提供口播新闻,到为电视台提供图像报道,通讯社不断进入新领域,开拓新市场。新的服务又要求采用更新的传播手段,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为报业服务,使通讯社建立了遍布全球的信息网;为电台供稿,通讯社更注重新闻时效,并发展了口语新闻写作;为电视台提供图像报道后,通讯社更注重于通讯手段的综合运用。

历史没有停留,通讯社也不会止步。经历了报业时代、广播时代的近代传播业不会滞留在电视时代,它将进入更新的传播时代,通讯社也将随之跨入新的世纪。那么,当代各种传媒历经历史演变,又有了哪些此消彼长的变化,将对通讯社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

当代坐标:横向的比较

目前通讯社为之服务的传播业正发生着诸多变化。

报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雄居首位,是通讯社最主要的服务对象。20年代广播电台的出现使报业受到第一次冲击,二战后电视的迅速发展使报业受到第二次冲击,加上报业自身兼并与垄断,各国报纸种数下降、销量下降。

90年代,全球报业受到第三次冲击——新闻纸持续涨价。1994年初每吨400多美元的纸价,到1996年可能突破每吨900美元。各国报业不堪“纸”负,一再减版、缩减印量、裁员,报价仍高居不下,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

中国报业大的发展始于80年代, 各地政府机构纷纷办报, 报纸从70年代末的180多家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00多家。 同时还出现了扩版热潮。但是好景不长,这股热潮很快就因新闻纸涨价而降温,也受到同样于80年代飞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电视业的冲击。

广播始于20年代,盛于30年代。它以电波快速传播,无需印刷、发行,很快抢走了报刊的一部分读者和广告收入。50年代后电视的兴盛,使广播同报纸一起受到新的冲击。但是,各国电台并未如有人预言的那样走向衰落,而是继续蓬勃发展,出现了超短波广播、调频广播和新闻台、经济台、音乐台等专业台的“窄播”。大型广播网跨国发展的同时,地区性和社区性的小型电台大量增加。便于携带的收音机使人们能随时收听时事报道、金融信息和娱乐节目。在全球电视机普及之时,收音机数量也同步增长,60年代为5亿架,90年代增加到近20亿架。

电视在战后逐步成为最有影响的传播媒介。 1955 年世界上只有约20个国家建有电视台,到90 年代初全球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电视台,电视观众达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90年代开办国际卫星电视广播形成了热潮。据统计,目前约有20个国家和地区、50座电视台开办了国际卫星电视, 全球卫星电视节目已达300多套。

从传媒市场的变化看,报业市场经受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正寻求新的支点与出路。广播市场的节目继续多样化,对节目的需求不断增加。电视市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通讯社不能不进入新的传媒市场,尤其不能不重视电视市场的发展。

首先,国际卫星电视广播等新技术的采用,将扩大电视节目市场的需求。

奥运会和海湾战争快捷、生动的卫星电视直播使各国看到了卫星电视的魅力,发达国家的大传媒公司争先恐后开办国际卫星电视,并纷纷涌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卫星电视加剧了传播的“单向流动”,美、英、德、法、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国际电视传播业务。发展中国家靠限制接收卫星电视已不能抵御境外电视的挑战,不得不加速发展本国的电视事业。于是在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不同目的的努力下,形成了巨大的全球电视市场。

中国电视市场在境外卫星电视的压力下,发育快而营养不良。目前在我国不同地区可接收到60多套卫星电视节目。随着亚洲上空卫星电视频道不断增加,本世纪末我国上空的卫星频道将达100多个, 相当于别国在我国建立几十个电视台。1995年底中央电视台采取了迎接境外电视挑战的新措施——同时开播了电影、体育、文艺及综合节目等4 个卫星频道。

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家庭能收到3套以上的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使大城市的观众能看到10多套节目。但是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的电视台自制节目量仅占节目播出量的五分之一,其余的节目需另辟来源。全国1200多家有线电视台更是缺乏节目制作能力。于是大批海外电视节目涌入中国市场。当前,国外电视节目已占中国电视播出时间的三分之一。随着数字压缩技术的采用,电视频道将成倍增长。只能转播一个模拟频道的卫星转发器,能转播6至8个数字频道。我国原有20个频道的有线电视台将拥有100多个频道,许多电视网就会变得有频道而没节目了。

其次,国际电视新闻的需求将大为增加。

目前在发达国家,受众最多的是电视新闻节目。海湾战争期间,三大电视网花销巨大的晚会不断受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平实快捷的新闻报道的冲击。电视新闻日益成为电视台赖以生存的基础。

中国的广播电视也一直试图以新闻节目作为主干,不断增加播出次数。中央电视台90年代开办了对海外新闻广播(第四套节目),1995年开始24小时广播,计划进入各国有线电视网,覆盖全球。

但是中国电视台的国际新闻报道还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收到什么报什么。目前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新闻报道是根据路透社电视部、世界电视新闻社和CNN等的电视新闻以及新华社、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文字稿编辑而成。

1995年11月27日—12月3日一周时间里, 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共播出国际新闻54条,其中新华社消息4条,有4条是口播新闻,一条是新华社的文字稿配上有关的图像。在同一周时间里中央电视台的《世界报道》共播出国际新闻78条,其中新华社口播新闻3条。 这一周的这两个栏目中总共132条新闻中没有中央电视台自采的。 除了有少数驻外记者站、重大国际事件临时派人采访外,我国最大的电视网——中央电视台尚无能力进行经常性的国际新闻采访。

像长期以来报纸要依靠通讯社提供消息一样,当今的电视台也要依靠通讯社提供新闻报道。中央电视台两个主要的国际新闻来源就正是国外通讯社的电视报道。从80年代初, 中央电视台即与英国维斯新闻社VISNEWS(今日的路透社电视部Reuters TV)、 美国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VPITN(今日的世界电视新闻社WIN)签订了通过卫星收录国际新闻的合同。

尽管我们的同行心有疑虑,从不愿标出图像新闻的出处(1996年起改称“由……台编译报道”),但天天转播国外通讯社的电视报道依然心安理得;尽管平时常用国内通讯社的文字稿,请通讯社记者出镜作评论,但对国内通讯社开办电视报道又存有戒心,使先天不足的中国国际电视报道又多了一份尴尬。

传播业发展的规律和通讯社为各种媒介服务的规律毕竟是人为因素不能限制的。在30年代,无线电广播所具有的速度曾使报纸不安,当电台需要大量新闻时,美国报纸开始阻止通讯社向电台供稿。但封锁不能长久,1935年美国合众社率先向电台供稿。1940年美联社也开办专为电台服务的业务。1947年,美联社修改社章,电台获准加入美联社。现在, 美联社电台和电视台成员已超过了报社成员, 它现有国内报纸成员1550多家,电台、电视台成员5100多家。历史在相似与不相似之间总能给后人留下启示。

最佳结合点:跨世纪的追求

当代传播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激烈竞争”,人们研究的也多是传媒各自的优与劣、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但是在竞争的汹涌波涛下正涌动着一股联合、融合的潜流,这股潜流聚成世纪之交传播界的热闹景观,也将塑造下个世纪传播的新模式。当今的通讯社不可不研究这股新潮流,并在其中寻求新时代的最佳坐标点。

传播界联合与融合大致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媒体多种经营——同类媒体间联合——跨媒体联合——传播手段融合。

1、媒体多种经营

在近代传播史上,媒体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发展从未间断过。

在我国常见的有报社办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办报刊。战争年代的新华社曾同时肩负党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责任。建国后,新华社语言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国际广播电台一直在向新闻单位发消息,起着通讯社的作用。

在国外,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日本广播协会等都同时经营着广播与电视。电视不但与广播密不可分,与报业也渊源匪浅。在日本,四大报系控制着全国大部分民营电台和电视台,有着各自的广播电视网。

在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时报—镜报公司、甘乃特报业集团等都同时经营着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已经拥有5 家电视台的《纽约时报》最近宣布,将在本世纪最后几年向电视业和多媒体领域投资10多亿美元。

2、同类媒体间的合作与联合

近10多年来,媒体间彼此合作、结成联盟、共趋强化。在国内有各类报纸间的协作会,如晚报协会、经济信息报协会等;有电视业的协作会,如城市台电视节目交流会等。“新闻联播”即是中央和各省电视台的联合报道。

在国际上引人注目的有各国电视网、电视台之间的联合:英国广播公司与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共享, 并与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合作; 比利时VTM电视频道同日本东京广播公司交换新闻;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英国空中新闻公司于1995年合办国际新闻频道;美国时代一华纳公司与法国电视台联姻,合办电视频道;日本广播协会与法国电视台交换节目;加拿大广播公司寻求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广播公司联盟。

随着电视节目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各国电视网的节目交换将越来越广泛。

3、跨媒体间的联合

在国内,长期以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就有联合报道的传统。近年来又兴起由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合作的跨媒体大型报道。如“中国质量万里行”、“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等系列报道,由各家新闻单位记者联合采访,报道同时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如果说,这种造声势的联合报道是一种临时的合作,那么,现在国外更有了一种长期的、日常性的合作:

美国芝加哥大地电视台的摄像机架设在《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部里,随时请报社的编辑记者就手头正在处理的新闻发表评论。《芝加哥论坛报》及所属的论坛报公司已形成报纸、电脑联机信息服务系统和电视台协同运作的局面。

日本《读卖新闻》报社设有电视演播室。当收到突发新闻时,播音员立刻面对摄像机开始播音,通过与电视台相通的线路,以报社名义播发的最新消息立即与电视观众见面。

近年来国外传播业的结盟又在报纸、电台和电视传统媒介之外,加进了电信、电话和金融公司,走向更大范围的社会化联合。

1994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英国大传媒皮尔森公司合办新闻频道和娱乐节目频道。美国电信公司、道·琼斯公司和新加坡广播公司、新西兰电视台合办亚洲商业新闻台。美国有线电视业正向着与各种通信公司合资的方向发展。美国英特尔公司和CNN准备通过电话线路把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实况传送到联网的计算机屏幕上。

1995年美国传播界的几家大传播公司的联合格外引人瞩目:7 月美国迪斯尼公司与美国广播公司合并;8 月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合并;第四季度美国CNN 所属的特纳公司与时代一华纳公司合并;12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微软公司宣布联手开办一个24小时播出的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并提供交互网联机服务,开始了电视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结合的历程。

就连强调“非广播电视系统不得涉足广播电视业”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也试图走出传统的广播电视范畴,“建立一个世界性和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并有人建议“与全国事业、企业机构联合成立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媒体的这些多种经营、联合、结盟都将促使传播手段的融合,演化出新型的传播方式。

4、传播手段的融合

美国《新闻周刊》实验制作的美国第一个多媒体新闻产品——《交互式新闻周刊》(Newsweek Interactive)开始了多媒体新闻采访,多媒体新闻小组外出采访时带着装有摄像机、麦克风、录音机的“多媒体记者工作箱”,采访回来后不仅要跟文字编辑和图片编辑讨论,还要与软件开发人员、多媒体设计顾问以及光盘(CD)制作人员商量。新杂志可在电视上和计算机上播放,有文字、录音、录像、动画等。

《新闻周刊》的竞争对手《时代》也力图增加影像化的特稿,出版了电脑联机版。1994年日本的东京调频电台开办了“视像信息台”,加入了“多媒体”服务行列。

多媒体传播将使用户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电视、电话、文传、收音机、计算机提取信息,信息可以文字、图像、音响的单一或综合方式显示,以尽可能接近事物原貌的方式传达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试图摆脱困境的各国报刊正在成为融合多种传播手段、实验多媒体传播的先行者。美国《纽约时报》等100 多家报社和英国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等大报在互联网络上发行了电子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等全国性报纸已出版光盘报纸;日本《读卖新闻》发行了《读卖新闻电子缩印版》,用24张电子软盘缩印一年的报纸。

我国也有信息公司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开办了电子版。1995年秋季,中央电视台与《中国贸易报》合办了中国的第一张图文电视报。《经济日报》信息中心的“经纬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自称是“我国目前惟一以有线电视台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信息网络”,它的第一项服务就是“电视杂志”。

以上所述的纷纷繁繁现象预示着当代传播中的一些什么趋向呢?

①传媒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传媒的发展从来不是泾渭分明,且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各国大力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上,通讯社、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功能正在相互交融,形成新的传播方式。固守传统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式的划地为牢,将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南辕北辙、格格不入。

②各种传播手段日益融合。报纸借助文字符号传递信息,调动人的阅读能力;广播借助音频信号,调动人的听觉能力;电视借助音频和视频信号,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能力;而正在出现的多媒体传播融文字、音响和图像为一体,听觉、视觉和阅读能力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正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元。单一的传媒正向综合的传播机构发展。

③传播出现社会化融合的趋向。传播超出传统的新闻报道范畴,成为各阶层、各种机构参与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又走向非大众,走向多样化和分散化,更加具有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

那么,在这种时代背景的坐标系中,通讯社合理的传播位置在哪里呢?

——融合多种传播手段。在外界媒体又联合又结盟的挑战面前,通讯社最有效的竞争手段就是先行一步,将各种传播手段融为一体,把信息看作文字、声音、图像和数据的统一体,形成新一代的通讯社传播方式。融合中的混血儿将更具有生命力。

——将所有传媒看作一个系统。不局限于媒体的传统分工,用多种手段服务于整个传播界,既有对老式报刊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对电台的口播信息,也有对电视台的图像信息,还有对新式报刊,甚至公司和个人电脑的多媒体信息,在各种传媒间游刃有余,形成不同的市场网络,构成有机的系统工程。

如果说,媒体间的联盟对通讯社的业务构成一定威胁,影响了通讯社采访业务和稿费收入的话,那么,传播手段的融合正为通讯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历史使命看,通讯社应当推动这个融合的进程。

从现实实力看,通讯社有能力在一家媒体中进行各种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融合。它的优势在于:

有遍布全球的庞大采访网和信息网(信息资源);

有熟悉各领域的编辑记者,其中不乏分析评论家(人才资源);

有各种先进的通讯手段和技术设备(技术资源);

有多年经营建树的信誉与权威(名牌资源)。

从文字图片报道到电视传播、到传播手段的融合,正是通讯社系统内各要素不断重新组合、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

通讯社将不仅是文字、图片信息的总汇,也是图像和多媒体信息的集散地。在这个信息超级市场中,顾客可各取所需。

从历史的纵坐标看,通讯社电视传播既是通讯社经过报业时代、广播时代进入电视时代业务的自然延续,又是到多媒体时代的过渡,是承上启下的一站。

从当代的横坐标看,通讯社面对的是巨大的电视市场和初露端倪的多媒体传播市场,电视传播既是通讯业务的拓展,又是多种传播手段融合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从历史纵坐标和当代横坐标看,现代传播都走到了时代的交汇处——多媒体传播。位于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终端的多媒体,正是不同媒体从合作到融合、到整合历程的结果。

在我国通讯社能否向电视台提供图像新闻还有争议之时,国外通讯社已在探索向用户提供多媒体服务了。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德新社、澳大利亚报联社等都已通过国际信息服务网络,直接向用户提供信息。通讯社的电讯消息成为受众直接的信息来源。这突破了通讯社传统的局限,又将引发传播秩序的重新组合。现代传播是个流程概念,而非守恒定律。

如果没有在本世纪抓住电视传播这一环,通讯社将会失掉什么?

——将增加自身的局限性,限制将来的发展。到下个世纪,不能提供快捷的电视新闻的通讯社将是跛腿的通讯社,有在竞赛中被“挤出局”的危险。

——将失去与已大办电视传播的通讯社在进行平等交流、高一层次合作对话的可能性。通讯社新一轮的竞争已从文字、图片转向电视,并已瞄准多媒体,电视传播是进入下一轮竞争不可逾越的阶梯。

——将无法摆脱经济拮据的困扰。当今世界上100 多家通讯社中无论是官办的,还是民营的,能盈利的并不多,或靠政府资助,或靠成员报社津贴。如果仅仅固守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报道,通讯社将会陷入今日报业的困境中。新兴的电视传播将成为通讯社大规模盈利的支柱产业。

——将不会成为世界性大通讯社。在我们努力争当传统意义上的世界性通讯社的时候,新世纪世界性通讯社的国际标准又变化了,将会加上一条:是否有能力进行全球性的电视报道。如果仍停留在本世纪的标准上,就永远无法建设有影响的大通讯社。

标签:;  ;  ;  ;  ;  

通讯社电视传播:寻找时代的坐标_美国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