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本结构与产出效率关系研究_高等学校论文

高校成本结构与产出效率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率论文,成本论文,结构论文,高校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08)01-0017-05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和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上升,国家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意愿和能力的减弱等因素,高等教育的经费短缺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大学生共同面临三大症结:财政困境、效率低下和不平等①。自1999年以来,随着中国高等学校规模的快速扩大,由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速度,致使高等学校的生均支出逐年下降,许多学校面临着办学条件和经费的压力。王蓉、岳昌君和李文利对2010年和2020年的教育经费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我国10-20年的教育经费需求将随着教育发展而快速增长,解决教育经费的供给问题仍十分艰巨②。

面对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客观现实,各国政府都在采用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扩大财政来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二是改善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与供给能力有限的矛盾,在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更公平高效地配置有限的经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变得更为重要。如果投入的资金不会有效分配使用的话,即便投入很多也不一定能收到较好成效③。

高等学校成本结构反映了高等学校投入要素,更反映了投入要素的组合和配置情况。在国内外教育经济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成本核算的复杂性,通常用支出来替代成本,也通常用支出结构或使用结构来替代成本结构。通过对高等学校成本结构的研究,可以探讨优化学校内部资源的配置问题,从而提高学校的内部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保证经费合理支出,国内外众多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其研究的重要性。“大学的预算和支出可以反映其活动、绩效”,“尽管生均成本不变,学校可以改变内部资源配置,同样可以改变整个机构的绩效”④。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⑤。研究表明,学校内部资源的配置结构对于学校的效率或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⑥。“把学校生均成本结构与教育活动的目标相联系,诊断其结构合理的程度,是成本行为分析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领域”⑦。

过去国内外在对高等学校成本函数研究中,对生均支出与产出的关系(如规模经济)、总支出与产出的关系(如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陆根书对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结构与教育科研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的教育经费及来源结构与其教育和科研质量存在紧密的联系。高校的教育经费越多,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质量越高⑧。这是目前国内首次对高校经费结构与其产出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但是,在成本结构与产出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成本结构与产出效率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71所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的资源配置效率,为改善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资源配置提供了实证依据。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框架

从经济学的效率理论看,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中所分析的是生产效率、配置效率和X效率。经济学的效率理论也适用于教育经济领域。教育生产中也应存在投入的最优配置,即资源的配置效率。“教育投入政策包括确定合理的投入量和合理的投入结构。”“资源配置的结构与教育投入结构直接相关,在一定投入量的情况下,要使得教育投入在结构上合理,就需要在资源的配置结构上合理。资源配置结构的合理,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通过教育投入结构的合理化而使得教育投入的产出率增长。”⑨

以上分析表明,提高高等学校的产出和效率,可以靠增加总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善资源的配置结构(配置效率)来实现。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改善配置效率的途径更为重要。此外,也可以通过降低X效率来提高高等学校的产出和效率。

高等学校要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就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如果把投入要素折合为财力,高等学校的投入就表现为对人力和物力的费用支出。如果从功能的角度计量和分析高等学校的成本行为,高等学校的投入就表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费用支出。对人力和物力的支出以及对不同功能活动的支出就构成了高等学校的成本结构。因此,高等学校的成本结构代表了学校内部人力和物力的有形投入要素及其配置结构,也代表了在各功能活动方面的资源投入与配置情况。在投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不同配置以及不同的功能配置应该对产出和效率产生影响。因此,从理论方面分析,可以通过合理配置高等学校的内部资源实现其产出或效用的最大化。

人力资本理论表明,教师的工资体现了教师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人员工资水平,代表了较高的人员素质和较大的教师努力程度,进而可带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教育经费和人员数量及结构一定的情况下,人员工资水平越高,人员性支出的比例也就越高,教师的劳动生产率也就应越高。同样,教育产出得以实现,也离不开物力投入。较高的人员支出比例可以提高产出和效率,但是由于对物力可能造成的挤占效应,也可降低总产出和效率。因此,人力与物力资源的不同配置对学校的整体产出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高等学校的功能分析看,不同类型的大学由于其办学目标的不同,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侧重也不同,相应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支出比例也会有所差异。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科学研究的产出是评价研究型大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科研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核心。维持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经费在持续增加,因为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成本也越来越高”⑩。因此,在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上,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支出及其比例高于非研究型的大学;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支出及其比例高于一般的研究型大学。国内外不同类型大学的比较分析表明也是如此。

从内在逻辑来分析,较高的科研支出比例,表明教师拥有较多的科研经费,这样教师就可购买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保证必要的业务支出,也可获得一定比例的劳务收入。因此,教师既具备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也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教师拥有较多的科研经费也说明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因此,较高的科研支出比例可以有更多的科研产出和更高的科研产出效率。但是人才培养仍然是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教学支出也应该在研究型大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太大,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就会减少,这对人才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学与科研资源的不同配置对学校的整体产出和效率应该具有重要的影响。

成本结构反映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成本结构对组织的产出和效率应该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高等学校的成本结构只能反映学校内部的可测量的投入要素,有些不可测量的非经济投入要素也是很重要的。诸如校园文化、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学术自由和知识氛围)、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学校的管理水平等不可测量的投入要素都会影响到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影响X效率,对组织的产出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由于产出指标的选择和量化等问题,使得影响教育产出的因素以及成本结构与产出及效率的关系十分复杂,成本结构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教育产出及效率需要进行实证研究。

由于科研支出比例是反映学校功能支出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也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样本中的学校多数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中还有大部分的“985工程”大学,因此在实证分析中将重点考察科研支出比例与学校科研产出的关系。

(二)理论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框架提出如下理论假设:在生均成本和教学产出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科研支出比例的增加,产出(SCI总数)和效率(人均SCI)也有所增加。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对科研支出比例与产出和效率的关系先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对其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研究过程分不考虑学校类型(总体样本)和考虑学校类型两步检验假设。在考虑学校类型时,采用在学校的类型内分层次回归的方法。

(二)研究设计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样本为2001年教育部71所(实际为74所,包括3所异地办学)直属院校。数据来自200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统计资料中有关科研经费支出、科研产出和效率方面的统计数据,见下表1。科研支出比例为科研事业支出占学校事业支出的比例。科研产出和效率的数据可以从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得。

因变量:科研产出:SCI总数;效率:教师人均SCI数。

自变量:本文中成本结构变量的确定考虑了两个原则:一是在经常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成本结构,超过10%的结构做了保留,因此除科研成本结构之外,还选取了在职人员成本结构(经计算所得)、业务成本结构和设备成本结构。另外,成本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只有业务成本结构和科研成本结构存在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为0.7,不存在共线性,所以这些变量的引入是可行的。

控制变量:为了控制是由成本结构以外的因素对产出和效率构成影响,需要引入经费支出的总量性指标——生均事业费。本文中的成本结构是经常费中的项目支出比例,可以反映经常费的成本结构对产出的影响,引入生均事业费可以控制经常费总量对产出的影响程度。折合毕业生数量(教学产出)也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目的是假定在教学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考察科研支出比例与科研产出的关系。相关系数分析发现,虽然有的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也都在0.5以下,不会存在共线性问题,所以控制变量的引入是可行的。

(三)计量模型

模型形式:根据散点图,确定对数型和双曲线型、S型、倒指数型。选取拟合程度较好的模型分析(具体模型略)。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不考虑学校类型(总体样本)的情况下,科研支出比例与科研产出和效率关系的描述统计见表2。

由表2可见,在科研支出比例超过14%的32所学校中,SCI总数平均每校291篇,人均SCI总数0.11篇;而在科研支出比例低于14%的42所学校中,SCI总数平均每校69篇,人均SCI总数平均每校为0.035篇。因此,从统计描述也可以直观地看出科研支出的比例与SCI和人均SC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考虑学校类型的情况下,结果也是如此。

对于科研支出比例与SCI总数和人均SCI关系的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考虑学校类型和考虑学校类型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科研支出比例对产出(SCI总数)和人均SCI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验证了理论假设,即在生均成本和教学产出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科研支出比例的增加,产出(SCI总数)和效率(人均SCI)也有所增加。例如,在没有考虑学校类型的情况下,科研成本结构与SCI总数和人均SCI关系的模拟回归结果见下表。

上表是一个通过检验的对数型函数,可以看出,科研支出的比例与SCI总数明显相关。方程的拟合度也较高,VIF值为1.087,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表明方程是可靠的。

从模型分析也发现,生均事业支出与科研产出和效率成正相关。生均事业支出高的学校对仪器设备的投入也更多,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也较高,使学校的产出和效率也较高。这表明,学校的富裕程度对科研产出效率也具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实证分析表明,在没有考虑学校类型和引入学校类型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科研成本结构均对产出(SCI总数)和效率(人均SCI)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高校支出的功能结构,特别是其中科研支出的比重,对科研产出和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可能在于高等学校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密切关系,即在我国当前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下,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反而是具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的互补关系。由于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体并不是严格区分的,教师往往是既进行教学同时也从事科研,科研活动中的一些内容可以用来丰富教学环节,扩充教学内容,科研项目的一些设施条件无形中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设施水平,因此高校科研活动的增加并不简单地降低其教学能力,甚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说明高等学校中存在范围经济的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在现阶段我国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学校中,在学校生均投入水平和教学产出量一定的前提下,科研支出比例的提高会带来科研产出总量以及教师人均科研产出效率的提高。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经费在不同功能之间的配置结构对产出和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说明高等学校经费在不同的功能之间存在配置效率。

当前对我国高等学校增加科研投入不仅能够带来高校科研产出总量的增加,而且还具有提高高等学校科研产出效率和高等学校总体内部效率的作用。因此当前增加高校的科研投入不仅有利于高等学校水平和层次的提升,也有利于改善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注释:

①布鲁斯·约翰斯通.世界大学变革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A].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1.

②王蓉,岳昌君,李文利.努力构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81-82.

③伯格林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Z].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副总干事伯格林德在高等教育使命、经费和管理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2005-05-11.

④Bowen,Howard R.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0:152.

⑤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0.

⑥阎风桥.中国高等学校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效益问题[A].见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3.

⑦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0.

⑧陆根书.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对高校教育科研质量的影响[J].现代大学教育,2003,(2):30—33.

⑨厉以宁,闵维方.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贵阳:贵州出版社,1995:43-44.

⑩Philip G.Altbach.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Bost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Fall 2003,No.33:5-8.

标签:;  ;  ;  ;  ;  ;  

高校成本结构与产出效率关系研究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