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土壤治理;固碳能力;土地整治
前言:近一些年来,我国在巩固国家粮食安全资源的前提下,大范围开展了土地整治工程,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型土地整治工程一味追求标准化建设,缺少生态景观技术指导与理念,轻视了循环和共生,特别在推土机对土地的过分改造下,致使大量生态化沟渠被硬化,小塘被填埋,多样化的小树木被砍掉,河流被拉直,强烈干扰了农田SOC的平衡,同时,空气中由于有机碳的加快排放也受到严重的污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保证土壤碳汇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了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整治从理论方面而言,既会对土壤的质量和形状进行破坏,进而降低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有机物质,最终形成碳源,也会对土壤质量形成固碳的现状通过整治进行改善。所以,深入的探讨生态型土地整治对农田SOC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1生态型土地对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
1.1土壤固碳的作用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从土壤的整体系统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要想进一步提高土壤的质量,就必须做好土地碳处理工作。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知,多数农田SOC含量为植物碳含量的三倍、大气圈碳含量的两倍。因此,必须准确的评估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降低,才能相应的提升土壤的固碳能力。在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过程中,既要避免土壤受整治工程的影响,也要注意土壤肥力的增加,最终实现最大化提升土壤固碳能力的目的。
1.2分析工程概况
我国某镇在部分土地整治项目中加入了生态型土地整治方案,发现有明显降低土壤固碳能的情况。现在的土壤整治与传统的土地整治相比,更重视土壤本身的变化。从我国某镇的地理位置来看,全镇地貌类型属于平原、岗地、地丘,位于丘陵盆地区,年平均气温17.1度,年平均降雨量1303mm,年均日照时数2129.7h。土壤在进行生产过程中,从整体上而言,主要以水稻水和潮土为主,而土壤在耕作时厚度为7.8cm,耕作层平均厚度为12.2cm。
2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
2.1分析研究方法
2.1.1室内试验及计算
在对基本的土壤采集工作完成后,应去除土壤中的一些杂质,将其装入瓶中并碾压成粉。同时,对其进行一个正确地排列,可根据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按照四分法弃取后装入袋,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进行有效的计算。
2.1.2野外采样方法
土地整治周期一般而言较长,在此过程中,会一直影响着SOC。所以,在选择不同时间时,应对土地进行重复采样,并对样品进行分析。例如在2006年进行第一次采样,那么样品的采集需要在土地整治前进行;若2016年是第二次采样时间,样品的采集需要在土地整治后进行。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条件得知,现阶段共有31个项目样点可供选择的生态型土地整治,其与本镇有相似的条件,包括区位利用、土质等,有27个传统型土地整治项目样点分布,应采用多种不同方式在进行采点的分布过程中,对野外采样体系进行综合性数据研究。另外,还需要综合性评估数据的整体变化情况。例如,在采集样品过程中,利用梅花点法可以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然后在定位记录时,通过整体的变化情况详细的进行。
2.2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分析
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以进行相应的比较和分析。通常而言,农田主要分为旱地和水田,可对两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对比,结合不同体系,有效分析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型与生态学土地整治实施前后变化分析
3生态型土地整治固碳的有效措施
3.1土地整治生态工程举措
(1)保护土壤层的有效措施就是有关客土及表土层的改良。应结合地形地貌的农业生产,在进行耕作和整改的过程中,在表面做好熟土剥离的固壤措施。另外,也可以将土地里的物质与水进行掺和、调制,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形成新的土壤,从而增加土壤的含量,对土地土壤里面的物质结构进行改善。
(2)在增加土壤的碳含量过程中,可通过种植绿色肥料方式来实现。在土壤中种植绿色肥料,可以对土壤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大幅度改善,同时,还能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和复合肥,这对于稳固土壤结构和增加微生物活动是非常有利的。在对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进行提升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秸秆,其能做到“四保”,在耕作的土壤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能为土壤中所需要的热量、肥料、空气及水资源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对于改善土壤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另外,其还可以有效累积土壤中的碳含量,是循环利用土壤的一种有效方式。
(3)利用乡土植物的建设,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做到因地制宜,保障一定的经济效益,满足鸟类生物的生存需求,提供稳定的生存场所。除此之外,可以形成自然河流,结合生态建设,完善河道自愈系统,保证河道发育和曲流,减少混凝土浇筑,保护灌溉的结构体系,维持水生物的净化,在对农业路线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开展填土施工,以此来增加碳,积累碳。另外,在污染和酸化的影响下,土壤固碳会受肥料肥力的影响,出现不稳定情况。而作为土地整治的契机,它能结合一些理化相关技术,在修复土壤呼吸过程中,有效固定其中的二氧化碳,这时,对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3.2调整生态工程的土地结构以及整治方案
对于旱地与水田使用的土壤有机碳,从各项检查结果可以看出,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所达到的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旱地的有机碳含量较低,水田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所以,在整改土地后,可以大幅度提高旱地中的有机碳,同时,因为有机碳含量较低,所以可以对固碳的稳定性进行有效提高。通过大量的资料得知,有碳库含量的旱地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被发现,在实际整治工作开展中,应尽最大程度避免对水田的破坏,不断调节土壤的结构,将旱地转变为水田,保护土壤进行水培以确定生态工程的蓄积量。现阶段,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生态土地质量不同,所以,固碳能力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提升土壤含量时也会不相同,但是在经过有效整治后,提高固碳能力的效果较为明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型土地整治直接影响着土壤固碳能力。所以,为了切实提升土壤的固碳能力,就必须评估土壤的结构体系,分析土壤的特性;要让室内实验计算数据更明了,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必须充分掌握土壤固碳的规律,从而实现对生态工程土地整治结构有效调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迎.镇域尺度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东坝镇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6(1).
[2]郧文聚,于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3]许刚.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51-54.
[4]郧文聚.我国土地整治的实践创新与理论进步[J].上海国土资源,2012,33(4):1-6.
论文作者:王灏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土壤论文; 土地论文; 能力论文; 含量论文; 生态型论文; 过程中论文; 工程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