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在新课标下的探究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化学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的运用。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认识到:“科学素养是一个获得的过程,分析的过程,合成的过程,解码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和运用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背景中成就的过程。”
目标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课程改革和目标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贯彻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并不断对学习目标进行反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可使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因教学内容超纲而加大学生的负担。
一、在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实践中的深刻体会
在目标教学的指导下,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多方面地探索,通过直接的体验和亲身的实践活动,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们自身品质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去思索。
例如,我们一开课的时候就给大家讲了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会没有中国人?杨振宁告诫清华学生学物理的时候要做什么?德国是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人家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就有叫3-4岁的小朋友自己动手找材料、研究怎么样做螺丝钉的内容。我们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即使是一些古怪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开动脑筋去探索想要了解的化学世界,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2005年,我们按新课程教科书上课,先按课程安排组织学生去探究空气的成分,蜡烛的组成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很有兴趣,也很积极,普遍认为不能尽兴,课堂里动手操作时间少,还不够用。同时也享受到了自己去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学化学的兴趣空前高涨。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就算是记一些比较抽象的化学术语和元素符号,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二、在使用目标指导教学的同时,选择好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熟练掌握每种仪器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每节实验课的具体要求,我们让学生自备药品,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写出实验报告;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的表现(准备情况、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我们不可以对学生的一点错误操作就越俎代庖,要尽量争取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要给学生思考、改进的时间和余地。为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的操作能力,检验学生的操作水平,可两人一组,相互操作,相互纠正,共同讨论,共同提高。
在新课程的学习里,学生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先落实,否则,学生就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了,而且范围一定不要太大,不然会太空洞,重点不突出,会加大学生的负担。
例如,我们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中,不是单一地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取的药品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回去一些固体物质(如鸡蛋壳、石头、水泥等等,大小能放进试管里)和家用的白醋,再提供给他们稀硫酸、稀盐酸。
导入新课后,提出学习目标:掌握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再进行学习研究,让他们在实验室里研究一下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试一下哪些物质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那么能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你能否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时,再强调教学目标,并适时在课堂上运用实验性提问和小测试形式检查教学目标实施的效果,进行回授补救。实验性提问和小测试,能让学生在一系列主动的思维参与中,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体会中互补创新,这既突出了重点教学目标,又得到了及时的反馈。
在先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我们才去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通过以前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部分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只不过是帮助他们去健全和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因此不用多说了。我们先让学生自带空的矿泉水瓶,用来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生成的碳酸的特性。再自带一瓶汽水或可乐,一起来探讨研究汽水中所含的气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它到底是什么气体?最后再分组讨论,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出我们所要探索的教学目标内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探究灭火器的原理的时候,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装置图并利用日常生活材料自己设计一个类似于书本的一套图来,针对课本的反应装置加以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灭火器的构造、原理、操作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在实验和探究中逐步帮助学生树立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这些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这时候学生有很大的要持续学习好化学的决心和动力。
例如,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学生分别做了如下实验:1.在锥形瓶里放入木炭和红棕色()气体,经振荡后会有什么现象?气体哪里去了?2.仔细观察木炭的结构,有什么特点?3.如果在集气瓶的一端连接导气管,另一端通入水里又有什么现象?放置一个倒置的边缘刚浸在水面的漏斗呢?4.它又是怎样脱去红墨水中的颜色的,这在化学上称之为什么?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他自己的学习是很负责任的。他们提出了很多的疑问:原先的红棕色气体哪里去了?水会进入集气瓶吗?为什么?多数学生预测出水不会进入集气瓶,这是因为木炭的疏松多孔的结构里已经有空气了,就算是红棕色消失了,集气瓶里的气体一样都没有减少。它并不能证明是木炭把气体给吸附了。木炭具有的这个能力是不是叫吸附能力?而且它是在滤去红墨水中的颜色。这能叫吸附吗?小石块也行吗?
在学生的争论当中,我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把他们自己的假设当做行动的计划,看所发生的结果是否与预料中的结果相一致。然后再推翻,再重新验证它能否吸附其他气体?如果假设一致,并与更多的事实相符合,那么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事实、比较、小组成员讨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过程,学生就能得出木炭确实具有吸附性的结论。学生通过探究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木炭脱色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能根据净水器的原理,主动修好了教师办公室里的自动电热饮水机的过滤装置。
围绕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既培养他们的研究和创新精神,又充分展现目标教学的魅力。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中自我“发现”的。
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了溶液的酸碱性后,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主动到学校附近污染较严重的河边,寻找源头和污染源,取样后,带回来用pH试纸检验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有的学生还把它整理成一篇小论文,参加地理小论文的比赛。也有学生检验自身种地的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改良的方案等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大提高。
真正让学生自己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科学探究过程的新感知来理解化学,对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和条件的要求更高了。但在去除了一些描述性的和基本的概括,减少了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的内容后,不再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核心,重新强调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的应用,是可以吸引大量的学生进入到化学这个领域中来的。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教学中发挥目标教学的优势,教师在指导时,切记要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且要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在教和学的情境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会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