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个人品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品德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09)06-0024-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是在党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切入点,也表明了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一、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发展
1.个人品德建设是一个崭新提法和命题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建设经历了私德涵养和家庭道德建设,到社会公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再到个人品德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个人品德建设是一个与当今中国社会及其道德建设相适应、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私德涵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崭新提法和命题。二者都是对个体性道德的培育和完善,目标都是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养成个人美德。而私德涵养是一个更为古典的概念。中国古人一直重视私德涵养,即个人品德建设,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托在个人的道德品德修养上。而个人品德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所谓个人品德,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个人品德既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的道德特质。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所构成。因此,个人品德建设就应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2.个人品德建设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作出了概括,主要包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如今建立了包括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品德建设在内的完整道德建设体系。“四德建设”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把个人品德建设提出来,就是将道德建设引向更加具体的个人层面,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更加完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探索中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3.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当前,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道德建设体系中由于个人品德建设的相对缺位,道德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社会不道德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程度不同地冲击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防线。究其根源,就在于有些社会成员个人品德的缺失。公民道德素质较低是对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的严重制约。
因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都离不开个人品德建设。梁启超早就说过:“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深刻地指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②个人品德的培养在道德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无论是社会公德状况的改善,还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水平的提升,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建设上。所以,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具有实践意义,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深化和拓展,有利于提升全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个人品德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是辩证统一的
1.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
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从个人品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个体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性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重要。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观。个人品德修养是规范言谈举止、建设和谐家庭、做好本职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个人品德修养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缩小,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个人品德的外化与扩大。而且在道德建设与人的关系中,人还是道德的体现者,只有个人具备优良品德修养才能由己及人,才能由己及家庭、集体和社会。即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的人才能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才能在职业活动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才能在婚姻家庭中恪守家庭美德,亲人相亲、邻里友爱。个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内德于己,外德于人,促进社会道德进步。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个体的道德品质,才能发挥其道德的功能,以达到更好地按照这些原则和规范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目的。
2.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是个人品德建设的社会前提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是个人品德建设的社会前提。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家庭美德是公民个体道德化的摇篮。梁启超指出:“公德者,私德之推也”③,即个人品德推之于外可以转化为公共道德,公共道德内敛于己可以转化为个人品德。社会公共道德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品质,才是真正意义的现实道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从宏观上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些公共道德为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提供了适宜的道德环境,同时对“私德浊下者”构成强大的公共道德压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则有利于个人品德境界的提升和美德的养成。公共道德建设良好,可以使个人美德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而促进个人品德水平的提高。
三、实现个人品德建设统筹兼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途径
个人品德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应该是个人品德建设与公共道德建设双管齐下,不能偏颇。那如何统筹兼顾个人品德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呢?
1.要培养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心理中最深沉又最活跃的内容,是一切道德活动得以进行和符合目的发展的主体保证,是个人品德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之间的润滑剂。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道德情感只是对于出自我们的行动与义务法则相一致或者相冲突这种意识的愉快或者不快的易感性”。④即道德情感是个体在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中基于自身立场、观点所形成的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心理活动,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产生的对他人、对家庭、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意识的一种体现。道德情感渗透在道德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在道德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道德建设关键是道德主体能够积极接受,而道德接受主要依赖于道德情感。在道德建设活动中,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传递作用,有利于人和人相互交流的良性循环。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感情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所以,要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有了某种道德认识,还需要炽热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既是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信念的催化剂,又是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的推进器。道德情感会给其他人以强烈的影响、感染和震撼,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出一种共鸣,并能使这种感情升华为一种新的力量,催人奋进。
2.要把为人民服务这条主线贯穿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之中。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道德的显著标志。正如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的那样:在我们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帮困、扶弱助残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要求。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组织、团体之中,总要同其他人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够时时处处想到别人、与人为善、服务他人、献身社会。这样的人必然也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工作、遵守社会公德。他们在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中,必然会使自己的道德觉悟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不断升华。
3.要坚持继承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应该将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凝聚力,也是当代中国思想道德体系的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充分挖掘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的丰富资源,汲取民族精华,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广泛吸纳全人类的道德文明成果,在扬弃的基础上着力塑造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基本要求和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时代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成为凝聚和团结全体人民的坚强精神支柱,推进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不断赋予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以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注释: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论公德》,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2页。
②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等:《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24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④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