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哮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论文_秦伟

浅谈哮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论文_秦伟

秦 伟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卫生所 中医内科 400038

摘要:目的: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发时喉间哮鸣有声,胸闷,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本人现将多年来对哮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望同行们斧正。

关健词:哮病;临床治疗;临床辨证论治

一、内因是哮病形成的病理基础,外因为发病的关键

哮病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感受外邪、饮食、劳倦等诱因触引,以致痰气交阻,气道挛急,肺失肃降所致。主要的原因有:

1、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为痰;或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常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蕴,发生哮病。2、贪食生冷,寒饮内停;过食甘肥酸咸,酿痰助热;或进食海腥发物,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气道而成哮。3、气候转换是发生哮喘最主要的诱发因素。由于气候转换,诱发“伏痰”为患。4、肺脾肾三脏虚弱,而以脾肾阳虚为主。脾虚运化转输失常,痰浊壅聚;肾虚气化不利,水泛为痰为饮。脾肾之中,尤以肾最为重要。体质的强弱,其根本在于肾。哮病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无不由肺及肾。

哮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内因(体质因素)是哮病形成的病理基础,外因是诱发哮病发生的关键。在内因方面,肾阳的盛衰与哮病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阳气既是机体活动的原动力,又是机体抗病的主力,而肾主一身之阳,命门是生命之根。哮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肾命火衰症候群,肾气失于摄纳,因而病情日趋严重。

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对于哮病,当审虚实辨寒热,发时祛邪治标为先,久病体虚应扶正治本为主。张景岳对此提出“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在处理扶正与攻邪的关系上,主张攻补兼施。哮病发久,气无不虚,须于消散中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酌加消散。病久当以元气为念,务使元气渐充,才可望其渐愈。因此对于哮病,应标本同治,治本为要。如以标本与脏腑虚实相联系,就哮病来说,客邪是标,脾肺肾三脏之虚为本;从脏腑来说,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这里所谓其标在肺,其实为邪客于肺。哮病合并感冒,用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法,是治肺之实,为治标;如有肺气虚,加用补肺益气法,是治肺之虚,为治本。在哮病发作时,应辨明寒热,攻邪治标为主;缓解时,应审察何脏之虚,以扶正治本为主。

寒哮在临床上比热哮多见,而寒哮兼阳虚者又常见于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临床上寒哮发病时多见:喘促气急,喉中哮鸣有水鸡声,痰白清稀多泡沫,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水分多,脉弦滑或浮紧。此属寒实之证,治宜温肺化饮,用小青龙汤化裁治疗效果较好。小青龙汤具有温肺平喘,化痰止咳的功效。本人多年临床体会:

1.麻黄宣肺平喘为方中主药。生麻黄发散力强,宜先煎去沫,水炙则表散力缓,若不须表散宜用蜜炙。对于成人哮喘,生麻黄一般用10g左右,炙麻黄可用10g至15g左右。病重者酌情增加剂量。小儿哮喘因儿童属稚阴稚阳之体,病变迅速且体质多见虚弱,利在速战,故应根据病情需要,不失时机地运用麻黄以宣肺平喘,但应参照成人剂量酌情减量。2、本方以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甘草为常用之药。有表热的情况下加用桂枝、芍药,只喘而无热者最好不用。3、但凡干姜或生姜、细辛、五味子配伍并用者,三药一定要等量,若耽心细辛量大,小量用之,它的疗效就会减弱。所谓辛不过钱,是指入散剂而言;复方汤剂每剂酌用细辛6—9g,煎取日2—3次分服,有顿挫病势之殊功。细辛又是一味引经药,与附子等药同用,可引他药至少阴肾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太阳病兼有少阴病症状,发热恶寒,脉细虚无力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既用麻黄以解表,又用附子以温经强心。临证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等药治疗寒哮兼阳虚者,效果较好。4、本方配伍特点,既开且敛,有张有弛,共奏化痰平喘之功。5、如痰浊壅盛,咯吐不爽者,可减去五味子之收涩,加用三子养亲汤以降气豁痰。6、哮喘伴气管炎,经常咳嗽痰多,辨证属寒痰者,本方甚为适宜。

至于寒哮兼有气虚阳虚者,可采用补肺平喘,温肾摄纳法。人参、附子是治疗哮喘的温补要药,和温肺化饮法配伍应用,发中有补,往往取效。熟附子应先煎20分钟,常用量12g左右,病重用20—30g。儿童剂量酌减。为加强温肾纳气的功效,可每天在上述方剂中加服局方黑锡丹6—9g,吞服不便者,可按上述剂量改为包煎。对于寒喘兼阳虚者,附子与局方黑锡丹同用,可增强温肾纳气之功,临证用之每收良效。

热哮可出现阴虚内热,也可兼见阳虚症候,不一定纯寒纯热,病情容易演变。临床上热哮常有胸闷喘促气急,咳呛阵作,痰黄稠厚,难以排出,口干口苦喜饮水,身热多汗等症状。舌质较红,苔黄腻,一般苔多,舌光红者亦有,脉象滑数。临证常用麻杏石甘汤加清热化痰药物如胆星、瓜蒌、黄芩、鱼腥草、败酱草等。其中生石膏须包先煎,剂量应不少于30g。

定喘方主治哮喘寒热错杂之证。本方的配伍有温有清,有散有敛,如麻黄、杏仁、甘草味辛甘,宣肺散寒;银杏收涩定喘;桑白皮、黄芩泻肺清热;款冬花、苏子温润降气;半夏燥湿化痰。处方立意周全,临床效果较好。如热喘兼有肾阳亏损,肾不纳气,宜清上温下法,用上方加附子、局方黑锡丹以温阳纳气,从而上下兼治,寒温并行而取效。

寒哮兼阳虚者,宜用大量温阳药物,对于热哮兼见阳虚的病例,也应加适量的温阳药物于清泻肺热剂中。对于热哮出现阳虚内热者,不能固守一方一法,当根据病情标本同治。

三、辨痰施治

1、痰黄者均可用麻杏石甘汤合增液汤加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2、树胶液状稀痰,听诊为湿罗音者宜小青龙汤,烦躁者加生石膏。3、稠痰喉中有水鸡声,听诊为干罗音者,宜射干麻黄汤。4、稀稠混合痰听诊为混合罗音者,宜厚朴麻黄汤。5、泡沫痰而脉数心悸者,宜麻杏石甘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和生脉散治之。6、痰胶粘难出,量多,咳逆倚息,时时唾浊,坐不得卧者,宜《金匮》皂荚丸。7、哮喘后期痰如泉涌者,宜桂附地黄汤。8、过敏性哮喘,对花粉、灰尘、鱼虾过敏者:冬虫夏草10g、广地龙15g、蝉蜕15g、防风10g、连翘15g、银花15g。

总之,急性发作期,忌苦寒酸敛,药不宜静,静则病邪留连不解;而形病俱虚者则当健脾益肺、温补肾阳配合和解,缓缓宣散;病久缓解期,宜甘以壮水,润以养金,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忌辛香燥热。

四、预防为主,防止哮喘发作

哮病在静止期须以内服药物和外敷贴法,缓图治本,使正气日见充沛,外御病邪,从而控制哮病发作。

(一)、内服法:1.肺脾两虚者:生晒参60g、蛤蚧(去头足)2对(研末冲入收膏)、麻黄30g、杏仁100g、炙甘草50g、生姜60g、红枣(去核)120g、银杏100g。浓煎3次,去渣滤取清汁,加冰糖500g收膏,每日早晚1食匙。2.阳虚者加服紫河车,用紫河车2只烘干研末,日服2g。3、肺脾气虚者:黄芪、防风、白术等分,每日小剂量泡开水当茶喝。

(二)、外敷法:白芥子15g、延胡索15g、细辛24g、甘遂15g、麝香0.15g。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和外贴,分3次用,在夏季初、中末三伏中午前后贴敷肺愈、膏盲俞、大椎三穴,每次敷2小时,3次为1疗程,坚持3一5年。

五、缓解支气管痉挛

1.哮病的诊治应结合辨病,对病下药,临证可加用缓解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如僵蚕、白附子、钩藤、地龙、白芍、全虫、细辛、蝉蜕等,以增强疗效。2.麻黄为缓解支气管痉挛之要药,用麻黄治哮必须善为配伍。寒哮配桂枝,热哮配石膏,清肺配桑白皮、黄芩,下气配苏子、亭苈子,化痰定喘常与射干、杏仁同用,理气宽胸配厚朴、木香,麻黄合党参、黄芪益气平喘,合熟地滋肾定喘,合北沙参、麦冬养肺阴定哮喘,合附子温肾阳定哮喘。

论文作者:秦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浅谈哮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论文_秦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