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

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

韩君君[1]2013年在《宗白华美学中的“生命观”研究》文中指出宗白华先生是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美学大家之一。他参照西方生命美学,以哲学家的深邃和诗人的浪漫进入到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中,找到了具有民族个性特征的生命依托。“生命”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无论是自然中的生命创造,艺术意境中的“气韵生动”,还是艺术化的人生观,宗白华始终站在生命的高度进行展开。他注重融合中西,对话古今,崇尚自然,胸怀宇宙,对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音乐、书法、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作出生命的阐释。他同时关注人生,主张以唯美的眼光,纯真自由的心灵体验生活,树立艺术化的人生观。无论是他谦虚谨慎、宁静致远的人格气质,还是他对美学、艺术学执着热情的追求,甚至是散步式的美学风格,无不饱含着浓厚的“生命”气息和激昂的“生命”情绪。“生命”以最自由最洒脱最崇高的姿态在宗白华的思想和人生中翩翩起舞。本文主要从宗白华思想中的“生命观”切入,通过生命在宗白华诗歌创作以及绘画、音乐、舞蹈、书法、建筑等艺术理论论述中的动情起舞,解析出宗白华对生命的热爱和崇尚,同时分析了宗白华从自然、艺术、人生叁位一体的美学中总结出的“生命”表现特征,引出了宗白华最具影响力的“意境”理论和“艺术化人生观”美学,从而得出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宗白华美学中“生命观”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内涵,在西方柏格森、叔本华、歌德的影响和中国古典生命哲学的启示下,宗白华对生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第二部分写宗白华的生命意识在诗歌创作和艺术理论中的全面升华,宗白华对艺术的追求深刻而执着,在对不同艺术类型的论述中几乎都饱含着他对生命的直觉体验和无限深情。第叁部分写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生命表现,生命在自然表现为创造,在艺术表现为艺术意境的诞生,在人生则表现为艺术化的人生观,在宗白华的美学中,“气韵生动”代表着一切的美。第四部分写宗白华美学中生命观的现代意义,宗白华中西比较、古今对话的研究方法,散步式美学风格,艺术化人生观对当今的美学研究和时代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李时[2]2002年在《唯美者的散步——宗白华生命美学方法论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白华生命美学体系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诠释 ,由于其美学注重对生命本体及价值的张扬 ,至今仍颇具生命力与现代意义。文章集中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方法论的形态研究 ,并把这一研究放在当代美学反思与重构的大背景下进行 ,从生命美学的思维角度 ,分析宗白华美学采用散步式的研究方法的依据及成因 ,由此揭示出宗白华美学方法论形态的独特价值

屈小娥[3]2010年在《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宗白华生命美学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开阔的中西美学比较视野、深挚的人文关怀和精辟的艺术见解,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中的独特地位。本文通过仔细分析生命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深刻考察其哲学基础,来仔细挖掘出宗白华生命美学的内涵和意蕴。宗白华的生命美学体系是他对西方生命美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和对中国古典生命美学思想的新阐述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他的生生而有条理的生命本体观是他对中西生命美学思想的融合和发展的结果。在生生而有条理的生命观中,宗白华突出了长久以来被中华民族所忽视的生命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的观点,并将生命的运动与和谐的形式作为他美学与艺术理论的核心。在对人格境界的追求中,宗白华的超世、入世和救世情怀为当代人的生存意识提供了典范。宗白华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生命内质的探寻。他在对意境的阐释中,突出了主体心灵、生命在造境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主体生命与宇宙万物相融而形成的意境的动态生成过程。他把传统意境发展为现代生命美学。这是中国文化精神在现代开放的一朵奇葩。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与美学之路对中国当代生命美学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爱武[4]2002年在《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中国美学,流派纷呈,其中生命美学以其独特的理论视域而别具一格。宗白华作为生命美学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本文试图以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文化哲学基础为切入点,分析其美学的理论蕴涵、个性、构成特点及现代性质,力争从理论上能对宗白华生命美学做一概括。 全文共分叁部分。 第一部分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哲学背景入手,分析其美学的生命哲学基础。认为,其生命美学有两个理论源头,它吸纳了以柏格森为代表的西方生命哲学,但更多的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 第二部分阐释了宗白华生命美学观。探讨了其导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本体论、构建宗白华生命美学观的生命活力论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美学观,之后重点从生命的融汇、敞开、节奏、诗化四方面阐述了意境的生命内涵,文章指出,情景交融、澄怀观道、虚实相生、艺术人生是宗白华生命美学核心概念意境的基本特征。 第叁部分论述了宗白华生命美学的现代性质。文章认为,其诗意救赎的主张可以治疗现代人的心性价值的丧失,使现代人在审美教化中获得超越;其“天人亲和”的生态智慧可以缓解人与自然的疏离状态,给人类提供更美好的生存空间;以现代人眼光重新阐释传统美学和中西比较的方法共同构成了宗白华生命美学的现代视角。

陈玉华[5]2016年在《抗战时期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宗白华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一代大家。早期留学德国,曾深研西方哲学美学尤其是德国康德、叔本华、歌德等人的思想,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因此受到西方哲学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但宗白华更深刻地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他至关重要的美学论着集中于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且呈现在抗战前后。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已形成学术热点,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宗白华学术之路时间线索的探讨,对宗白华学术的转型有所忽略,对抗战时期宗白华美学活动及美学思想研究更为薄弱。本文以宗白华的求学经历、学术活动为线索,探讨宗白华的学术发展路径,突出抗战时期宗白华学术转型的事实,纵向研究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抗战时期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文章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明确本文对“抗战时期”的界定,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并论述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和论文的基本思路。第一章介绍抗战时期宗白华学术转型的背景,包括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宗白华个人成长与学术经历。八年抗战,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这场战争影响了一大批中国学者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轨迹,宗白华也不例外。宗白华最终的学术选择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人性情与学术经历的综合作用形成。第二章研究宗白华从哲学诗人转型成为体验美学家,分析宗白华由“西学”转向“中学”的学术路径,包括他由早期着重于西方哲学研究转向对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也包括他早期对西方艺术的热衷转向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体验和把握。第叁章重点研究宗白华在抗战时期的美学体验。文章认为抗战时期是宗白华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时期,面对民族的危机存亡困境,宗白华学术上转型成为中国式的体验美学家,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美学思考。本章结合抗战时期宗白华的美学文章与其发表的大量“编辑后语”,具体详细分析宗白华对中国各种传统艺术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等美学精神的体验,为中国现代美学尤其是抗战时期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章通过查阅大量材料,研究抗战时期宗白华编辑渝版《学灯》的“编辑后语”中对抗战的记录与深刻认识,以及在抗战背景下进行的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美学思考。面对全民抗战洪流的集体意识与精神状态,对民族命运空前苦难的体验,使得作为学者的宗白华也感受到了战争中的悲愤和抗战意识的觉醒,宗白华在编辑渝版《学灯》期间发表的大量编辑后语中有大量直接关于民族抗战意识的呐喊,流露出一个美学家对民族命运的时代共鸣。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进行总结,概论宗白华的学术之路及其在抗战时期选择学术转型的意义。

果海富[6]2016年在《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是“美”的哲学。在他的哲学世界,遍地是美的,那里生命气息浓郁、充满活力、富有节奏。宗白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皆源于一股“不可思议的活力”,而这个“活力”就是宗白华的“美”本体,是一切“美”的源泉。这股“活力”活跃于自然、艺术、人生,宗白华敏锐地发现了这股“活力”,并且依靠它贯通了自然、艺术、人生,直窥生命之真谛。这股“活力”,宗白华把它称为“生命的节奏”。“生命的节奏”是一种生命精神,它普遍存在于自然中。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和自然相似的小自然,“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艺术是精神的生命灌注到物质世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使无精神的表现精神”,“艺术是自然的重现,是提高的自然”。艺术和大自然是相似的,都表现着“生命的节奏”。它们的内容都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可以作为创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而人类自己就是艺术家。于是人生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首音乐、一支舞蹈、一座建筑,人生也是艺术,是小自然。人生的圆满与融通就是,把握“生命的节奏”,化为小自然与大自然同一,即“天人合一”。纵观宗白华生命美学体系,人生的艺术化是其最终的落脚点。

许俊影[7]2017年在《宗白华生命意境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转换之际,宗白华继承了前人的丰厚成果,顺应中西文化碰撞的趋势,批判吸收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中所蕴含的生命精神。他意识到生命盲目地无尽地运动落实在个体上会造成悲剧,受歌德圆满而和谐的人生启示,在西方学者反思战后灾难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之际,他重返中国传统老庄周易哲学,以现代人的眼光捕捉到生生不息富于条理的生命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宇宙观。他深入诠释艺术意境的生命内涵、创构过程、结构特点,先在古代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把意境阐释为生命主客体通过虚实相生手法构成的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再把意境创构分为动象的模写、生命的传达及灵境的启示叁个过程,后将结构特点浓缩为道、舞、空白,道是艺境的生命本体,舞是道的感性显现,空白是舞动的场所促使他由艺术意境指向人生境界。至此,他以生命为本体,以艺境为媒介,建构了合宇宙、艺术、人生于一体的意境美学。本文通过追溯宗白华生命意境论的中西哲学渊源、梳理其生命内容及人生指向,透视出两点理论价值,一是体验与思辨结合返回本体论美学,二是贯通古今对话中西扩充学术视野。同时探究出两点现实意义,一是从个体生命、社会和谐及艺术创作叁方面解救当代人类生存困境。二是恢复自然被遮蔽的生命本体地位,以同情静观的审美方式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最后结合宗白华所处时代,反思其历史局限性,从而希望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能有所启示。

佀同壮[8]2010年在《生命之“动”——宗白华与庄子美学的现代进程》文中指出宗白华对庄子的钟情使其"生命"美学染上了庄子底色,生命之"动"的现代理念与庄子艺术精神的融合使得庄子美学具有明显的现代祈向,突出表现在:1.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表现着生命之"动"——气韵生动,而其基本境界却是静的,这种"静"主要得益于庄子开拓的精神境界;2.中国艺术的空白乃生命流动之处,其渊源也是老庄、特别是庄子的宇宙观,庄子的"心游"更是中国艺术空白的生命源泉。宗白华对庄子的美学阐释别具一格,在庄子美学的现代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向天渊[9]2010年在《直觉与逻辑的统一:宗白华“散步美学”方法论》文中研究指明宗白华的美学研究具有雍容、灵动与洒脱的学术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散步美学";散步美学的主要方法论特征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在对中国艺术意境的描述与阐释中,宗白华具体而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这一方法之所以出现在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中,主要是因为宗白华不仅有丰富的东西方艺术体验与修养,而且还有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渗合融化"的理想、视野与实践。让人怅惘的是,散步美学的方法虽令人向往却无从摹仿。

朱惠[10]2012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宗白华美学研究文献综述》文中提出文章综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研究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之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及所持观点。并总结归纳了这些研究所围绕进行的几大方面:艺术境界、生命哲学、现代意义。同时,文章对研究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中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稍加阐释了其研究对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些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中的“生命观”研究[D]. 韩君君.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2]. 唯美者的散步——宗白华生命美学方法论评析[J]. 李时. 沈阳大学学报. 2002

[3]. 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 屈小娥. 西北大学. 2010

[4]. 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 张爱武. 河北师范大学. 2002

[5]. 抗战时期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D]. 陈玉华.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6

[6]. 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 果海富. 河北大学. 2016

[7]. 宗白华生命意境论研究[D]. 许俊影. 华侨大学. 2017

[8]. 生命之“动”——宗白华与庄子美学的现代进程[J]. 佀同壮.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9]. 直觉与逻辑的统一:宗白华“散步美学”方法论[J]. 向天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宗白华美学研究文献综述[J]. 朱惠. 大众文艺. 2012

标签:;  ;  ;  ;  ;  

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