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编辑政治素养的新内涵_公民意识论文

数字时代编辑政治素养的新内涵_公民意识论文

数字时代编辑政治素养应有的新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内涵论文,编辑论文,政治论文,数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有2.06亿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到网民总数的68.6%。“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① 另据新华社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披露,“目前全国通信业运行平稳,到11月底互联网网民人数达到2.9亿”②。还有媒体则根据我国“平均每天新增网民接近24万人”的趋势,预测中国网民将在未来3~4年内达到5亿人③。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社会已进入数字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编辑的素养也应有新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这是多数论者谈论编辑素养的基本依据。

25年来,我国各类书刊杂志发表了许多有关编辑素养的文章,它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政治思想素质,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政治理论素质。第二,道德修养,涉及事业心、奉献精神、尊重作者、团队精神、编辑职业道德准则。第三,业务素质,涉及编辑知识结构、编辑业务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语言文字知识以及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等。第四,能力结构,涉及调查和研究能力、识别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第五,心理素质,包括编辑认知能力、兴趣和意志、气质、性格特点、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征等。第六,思维特征,主要研究了创造性思维。第七,审美特征,包括简洁、和谐、新颖、真实、统一,等等④。但是,以上研究大多停留在编辑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认识层面,并未真正触及编辑作为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把关人这一重要角色的独特素养要求。根据笔者的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对编辑角色定位进行再审视,对编辑素养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再建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字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轨迹。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成为未来出版发展的方向。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流程和生产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革。因而,编辑人员的各种素养必然会有新的要求。本文仅对编辑人员政治思想素质的新内涵加以讨论。

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无疑是重要的,这一点已为过去论者高度重视和充分注意。笔者搜索了中国知网上收录的近三年来有关“编辑素养”或“编辑素质”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讲到编辑的政治素质或政治素养,但是,往往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政治理论素质的同时,对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与现代法制社会、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意识、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以及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识则少有论及。笔者认为,数字时代编辑人员的政治素养除了传统所要求的若干方面以外,还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编辑人员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又称公民精神,它是指公民对于自身享有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包括独立人格意识(主体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人权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等。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也随之得到彰显;与此同时,网络舆论又日益成为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⑤。在当今这样的社会环境,“统筹巨大的网络力量,善用网络资源构建和谐,推进公民意识进一步升华,促进政治与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是宝贵的历史契机,更是无可回避的历史责任”⑥。正因为网络社会环境与公民意识的这种互动、共生关系,作为信息传播和新闻舆论的把关人,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和图书音像出版物的编辑人员,必须重视公民意识的自我培养和提升,否则就难当其责。换言之,公民意识是数字时代编辑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仅如此,媒体还应主动承担起培养公民意识的重任。在这方面,外国的某些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据法国教育部网站介绍,法国学龄前及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有关传媒的课程是公民素质教育课的必修内容。为此,法国教育部与新闻媒体联合成立了“信息手段与教育联络中心”。这个中心发起和组织的“新闻和传媒走进课堂”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一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传媒教育⑦。

2.编辑人员的公平意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社会和谐,离不开对公平正义的维护⑧。“在社会生活范畴内,公平并不只是指公平地进行利益分配,更不是指在利益分配时实行平均主义。公平是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从本质上说,公平是指每一个公民按宪法规定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新闻传媒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进行卓有成效的舆论监督;反求诸己,努力让自身成为体现公平正义的平台:参与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⑨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新闻传媒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及时发布重要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及涉及公众利益的其他信息,体现对不同界别和阶层公民知情权和实际利益的同等尊重;二是忠实表达不同界别和阶层公民合理的心声、愿望、意见,为他们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言论提供同样的机会和自由。”新闻传媒应该并且可以在观念、制度、实践三个层面有较大作为。但是,不可否认的现状是,“一些媒介由于自身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⑩。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自身的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编辑人员本身公平意识的淡薄。因为媒体从业人员本身缺乏公平意识,其编发的新闻作品、互联网页、影视节目和其他出版物自然难以体现公平意识,出现与和谐社会建设相背离的情况就不可避免。

还有学者将社会公平内涵分为强责任的过程公平、中等责任的起点公平与弱责任的结果公平。认为新闻传媒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新闻报道来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正义,提出新闻传媒“要严格保证过程公平。实现报道主体在采、写、编中对任何报道对象的机会平等;适度保证起点公平,避免报道主体介入与自身有利益关系的新闻工作中;鼓励追求结果公平,对非公众人物、少数族群等在新闻报道中总体比例失衡和‘猎奇’式呈现等不公平进行自我调整”(11)。而要做到这些,不加强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社会公平意识无疑也是难以想象的。

与新闻传媒一样,图书音像电子出版机构和网络媒体的编辑人员也应树立社会公平意识,在出版物和网络等媒体上倡导公平正义,避免文化歧视、种族歧视、民族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不良倾向,自觉抵制等级观念、特权观念、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等腐朽没落的思想,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3.编辑人员的公众意识

当今的数字时代,恰逢我国加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公共领域”越来越被重视,公众利益(或公共利益)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从宏观上看,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标志的传播文明与政治文明息息相关:“在公共利益实现的目标下,公共行政与大众传播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实现公众的利益。而信息就是权利,信息的自由传播能够确保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权利分配得到平衡,这对于规范公共权利的运行、保障公共利益不受侵害不可或缺,大众媒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12)

从局部上看,包括网络等新媒体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人员公众意识的自觉程度和认知水平关系到其维护公众利益的自觉程度与能力高低,从而也关系到媒体的荣辱兴衰和生死存亡。“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守望者和代言人,其对公众利益的基本态度和信念,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公众利益的捍卫行为,不仅决定其公关形象,而且决定其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媒体在追求新闻价值的同时,必须恪守公众利益至上的传播原则。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社会赋予媒体的地位和作用,使其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和责任。大众媒体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关心社会热点,心系百姓疾苦,将受众需求的大量信息和健康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他们(13)。

有学者认为公众利益包含了以下原则: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受众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中不同的观点,照顾少数人的兴趣;在政治经济上不为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利益集团所左右;受众不分等级享受同样的服务;不单纯追求最大的受众数,不一味迎合受众,而是通过节目来培育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提高公众的文化品位。如果其中有一条原则被违反,就意味着公众的利益被侵害。违反以上原则的媒体必将被社会大众所谴责,这一点在百度网站因被传屏蔽三鹿奶粉负面消息而饱受公众质疑事件中有很好的印证。

媒体工作人员的公众意识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选择信息的取向上,“环境监测,维护公众利益是大众传媒的第一功能,也是其首要责任,应当最大限度向大多数人提供有用、能够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使公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从这一功能看来,提供具有社会意义的硬新闻相对于花哨的软新闻来说更具有新闻价值”(14)。

笔者以为,在当下中国,某些不良倾向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凸显,反映在传播领域,主要表现为漠视民生的小资情调与忽视社会效益的拜金主义。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广大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担当着信息传播把关人重任的编辑人员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注释:

① 施芳.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逾两亿人网上看新闻,网络成为社会舆论重要发源地.人民日报,2008-12-22.

② 冯晓芳,刘菊花.工信部:11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2.9亿人.新华网,2008-12-18.

③ 陆文军.中国网民人数四年内有望达到5亿.宁波日报,2008-11-08.

④ 丛林.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1983-2003.济南:齐鲁书社,2004.

⑤ 戴益民.网络舆论与公民意识的培育.传媒观察,2008(2).

⑥ 蒋海升.网络:公民意识崛起的重要平台.政工研究动态,2008(7).

⑦ 新华社.法国:请媒体入课堂,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新华每日电讯,2006-02-16.

⑧ 杨海峰,王菲菲.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强大基石——和谐社会利益关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长白学刊,2007(6).

⑨ 丁柏铨,朱元杰.新闻传媒: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⑨ 丁柏铨.社会公平正义与新闻传媒的责任.新闻大学,2007(3).

(11) 张梅.论新闻报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新闻大学,2008(1).

(12) 滕朋.论公共利益实现下的传播文明与政治文明.新闻界,2005(4).

(13) 戚姚云.公众利益与电视媒体公关形象塑造.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5).

(14) 杨金鹏,黄良奇.新闻娱乐化、公众利益和传媒责任.新闻界,2004(3).

标签:;  ;  ;  ;  ;  ;  

数字时代编辑政治素养的新内涵_公民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