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的时效性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效性论文,科研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科研投入一般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的投入。其中,科研时间投入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是影响科研效益的重要因素。科研时间投入对科研效益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时间的多少、持续的长短,还取决于科研时间投入的切入点、时间投入的组合以及时间投入与其他科研资源投入的有机结合等。
1 科研工作时效性的基本内涵
“时效”一词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其二是指法律规定刑事责任和民事诉讼权利的有效期[1]。将“时效性”一词借用于科研工作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或结束)的某种科研活动是“有效的”,对科技效益产生积极的作用;而错过了适当时机进行(或结束)的某种科研活动则是“无效的”,对科研效益不发生作用,甚至产生负效应。因而,科研工作的时效性涉及到科研时间的投入和科研效益的产生的两方面的问题,而这两方面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所谓科研时间投入的“时机”并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成一个时间点,因为时间点是不可能进行任何科研活动而对科研效益产生影响的,它应该还涉及到科研时间的持续、组合等等一系列问题。科研工作时效性的研究就是探讨科研时间投入的特征(时间投入的时机、投入的数量、时间投入的分配与统筹以及时间投入与其他资源投入的结合等)对科研效益的影响的研究。
2 科研工作时效性的基本特征
(1)投入的及时性。及时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科研工作要善于抓住时机,其二是科研工作不能急于求成。相比之下,前者较好理解并且得到了较普遍的重视,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诚然,科研工作不应成为“迟来的爱”,任何科研决策上的“慢半拍”都可能给科研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事实上,不仅错失良机会严重阻碍科研工作的发展,而急进冒险同样会给科研工作带来巨大的危害,同样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有些科研人员在报奖工作中急于求成,对一些可能产生大成果的科研项目认识不足,在刚刚产生初步成果时便急不可待地申请奖励就是其表现。
(2)作用时长适当。如前所述,科研工作时间投入的“时机”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一个时间点,科研工作的时效性不仅体现于科研活动“开始”的时机把握,还体现于科研活动“结束”的时机把握。因而,它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从科研工作的“开始”到“结束”之间的过程时长。有效作用时间的长短同样是影响科研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时间过短会造成浅尝辄止、急于求成,而时间过长则会造成画蛇添足、耗时耗力、浪费资源,从而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3)时间组合合理。系统地考察科研时间的投入,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科研时间投入的及时开始和结束以及有效作用时长的适当把握,科研时间便构成了一个宽窄交替的斑带状有机整体。而每个“斑带”的窄或宽,则相应地反映着单位时间内所完成任务的多或寡,是工作效率的体现,与科研效益密切相关。时间的合理组合,就是科研工作的宏观统筹和微观协调,它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有序性和层次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科研工作的效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时间投入与其他资源投入的协调性。作为科研资源的科研时间,与其他科研资源相比,具有不同于有形物质实体的独特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独立性仅存在于理论推导之中,事实上不能脱离其他科研资源的存在,必须与其他科研资源相互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科研时间与其他科研资源的紧密关系表现为:a.科研时间不能独存于人力资源之外,科研时间只有以人为载体,才能成为有效的时间投入;b.人、财、物、信息等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时间投入的前提条件,科研工作的及时性就是体现了由上述资源的相互作用所创造的“时机”;c.科研时间的投入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
(5)科研工作的高效性。科研工作时效性在理论上确认了“时”间的投入与科研的“效”益的因果关系,在实践中则不仅通过时间投入的及时性、有效作用时间的合理控制以及时间的有机组合、时间投入与其他资源投入的相互协调从而有效地规划了科研工作的进展,优化了科研系统的要素关系,充分地利用科研资源,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时效性”一词具有相对的含义,在实践中,我们根本不可能将某一科研活动完全地称之为“时效性”或“非时效性”。事实上,在“时效性”与“非时效性”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连续的过渡状态,这使它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一定的层次性,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较高层次的“时效性”,而不可能是绝对的“时效性”。
3 科研工作缺乏时效性的主要表现
(1)不注意科研人才的及时引进、培养和使用以及梯队的及时完善。人是科研工作中最具活力、可变性最大和最重要的因素,科研人才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依托。不仅作为个体的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有时效性的问题,科研队伍的构建、完善和优化也有时效性。人才资源投入失去时效性,科研工作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这几年,各高校对于人才引进大多已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存在的论资排辈、疾贤妨能等不良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科研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有机统一上还做得很不够,引进人才中的“花瓶”效应并不少见,如“引”而不“培”、“引”而不“用”、“培”而不“用”或“用”而不“培”。优秀人才受到闲置、排挤、打击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但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还大大地伤害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由于培养和使用缺乏时效性,也使大量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及时提高,不能发挥最大的人才效能。
梯队问题主要涉及科研队伍的人才结构问题,它与作为个体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人才的年龄、学历、职称和性别的结构以及科研与管理人员的比例等。梯队建设问题就是科研队伍的结构优化问题。及时做好科研队伍的结构优化,个体科研效益就能得到整合和放大,科研人员就能充分发挥“集团军作战”的整体优势,反之就会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益。目前,梯队不及时完善给科研工作造成损失的现象仍较常见,如结构老化,缺乏活力和发展后劲;人才流动不足,“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缺乏“杂种优势”;后继无人,科研断层,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硕士点等)面临撤消等[2,3]。
(2)科研经费、物资投入不及时,造成科研工作的延误。在经费、物资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合理调配科研经费和物资,完善经费、物资投放的运行机制,缩短投放长度,提高科研经费和物资的运行效率,科研工作中就会出现科研经费、物资的严重失衡,相当部分的科研部门就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而处于执行中的经费、物资的投入也会由于投放周期过长而不能及时到位,科研工作的进程就会受到严重延误。
(3)科研信息系统运行不畅、信息更替缓慢,造成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高速发展。主要表现为:a.科研人员不能及时把握学科研究动态,科研立题不及时,课题内容缺乏新意和领先性。如科研立题时缺乏文献检索和市场调查,“拍拍脑袋出课题”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等;b.不注意科研观念的及时更新,在科研工作中观念陈旧、墨守成规,研究方法落后;c.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不注意研究进程的赶超性。如在科研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不重视相关领域研究动态的及时收集,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并力争上游等;d.科研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使日常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如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防微杜渐,而对于科研工作中好的苗头、学科的生长点又不能及时把握、扶持;又如由于信息反馈的滞后,造成了科研服务的不及时、不到位,科研管理不但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由于办事手续繁杂、运行缓慢给科研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等等。
(4)不注意科研成果保护的及时性。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科研工作中法律性和时效性要求最严格的一个方面,及时有效地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我国近年来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大量涌现,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然而,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科研成果的保护仍然是我国科研工作中非常薄弱的环节,集中表现在法律知识不普及、保护意识不强、申请保护缺乏扶持且操作繁复、保护力度不足等方面。这种状况使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造成了相当部分本可以获得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保护、过早公开,从而丧失了法律保护的可能。在这一点上,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据广东省专利局统计数字表明,在1985到1997年的13年间,该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总量仅占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的2.4%,截止1998年6月30日,该省48所普通高校中,专利公告(开)量为零的竟有25所[4,5]。
(5)在成果转化中不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在我国,科研体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科研成果产生与应用的脱节。市场经济尽管给科研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真正地走入市场,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而不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在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开发中相对保守和落后的运行机制往往很难跟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灵活的互动机制,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造成了大量转化机会的丧失。推广工作中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科研单位的推广人员要把市场观念、企业观念和经济观念贯穿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而这些绝非固步自封所能达到。一支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敏锐的市场眼光和锐意进取的推广队伍才能及时抓住市场机遇、适应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需要,而目前各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队伍的素质离这一要求还相差甚远。
(6)科研决策犹豫不决、贻误战机。小至一个科研项目的决策,大至一个单位的科研决策,甚至整个国家的宏观科研决策,如果不能紧跟形势及时决断就会失去最佳的发展机遇,科研效益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决策不及时主要出现在科研管理决策上。在我国,信息不通、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办事手续繁杂、工作效率不高仍是各管理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科研管理部门也不例外。这种现象必然严重地影响科研决策的及时性。同时,科研决策的及时与否也与领导集体的工作作风密切相关,个别领导在科研决策中缺乏冒险精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严重,不愿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只想安稳过日子。有些领导则出于个人利益考虑,不想承担责任;有的领导任期将满,不想再出“事端”,重要的事情只想由下一任去承担,这些同样造成了管理决策的贻误。不仅如此,在科研人员中也存在不敢冒险、前怕狼后怕虎、拖一天算一天的现象。虽然它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科研工作的贻误,不象宏观决策那样影响全局,但其危害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7)科研目标频繁更替,造成科研资源严重浪费和科研人员思想混乱。科研目标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方向盘”,对科研工作具有指引作用和标准作用,也是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动力。科研目标管理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科研目标的正确性和科研目标的整合一致。否则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科研工作时效性涉及到科研工作的时间持续问题,在科研目标管理中,科研目标,特别是整体的科研目标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科研目标更替频繁会给科研工作带来危害。首先,科研目标更替频繁会造成科研时间的过细分割,科研工作就会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科研工作效益就会大大下降;其次,科研目标更替频繁会造成科研目标体系中各部分的不统一和混乱,有关决定朝令夕改,各个部门就会无所适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既影响科研队伍的团结又严重地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工作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整体效应就会丧失,同样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效益。
在科研管理实际工作中,由于正确把握工作时效性促成工作良性发展和错失良机、延误工作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些需要我们重视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总结并改进我们的工作。
总之,科研工作时效性在理论上确认了时间投入与科研效益的因果关系,既强调了科研工作的高速运转,又强调了在科研工作中注意“轻、重、缓、急”的节奏感或有效性,用效益观念来驾驭和统筹时间的投入,协调科研工作诸因素的关系,把握科研工作的进程,从而获取最大的科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