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_冯克丽

冯克丽

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 河南商丘 4761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6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使用自拟活心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且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 自拟活心汤;中西医结合;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复杂,是一种严重的心肌缺血性疾病。该病在老年人群体发病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多,容易转变为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显著疗效。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0例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35-72岁,平均(51.16±6.13)岁;对照组男44例,女26例,年龄36-73岁,平均(52.03±6.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关于胸痹、血瘀证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20-75岁之间。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疾病、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患者;(2)近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包括吸氧、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河北三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341,规格25mg),1片/次,2次/d,盐酸噻氯匹定胶囊(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74,规格0.25g),1粒/次,1次/d;心绞痛发作及时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片(太原市振兴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4021640,规格0.5mg)。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使用自拟活心汤治疗,方药组成:丹参、当归、白芍、川芎各15g,葛根、郁金各12g,炙甘草、延胡索、生山楂各10g,降香8g,三七粉2g。每日水煎服200ml为1剂,早、晚分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价:显效: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消失,发作频率降低大于8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频率降低50%-80%;无效:心绞痛临床症状无改善,发作频率降低不足50%[3]。

1.5 统计学软件 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36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37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77.14%。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胸痹”范畴,病因有寒凝、气滞、血瘀等,综合来看基本病机为心脉瘀阻。刘慧莹[4]学者认为,心脉瘀阻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等方面较其他类型更为严重。对该病的治疗,西医主张抗凝、溶栓,多使用阿司匹林、肝素、β阻滞剂等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强调活血、化瘀,并在此基础上选用血脉通畅的药物。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刘文立[5]等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中西医结合能明显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活心汤中丹参能活血化瘀,当归可补血活血,川芎能理气活血,三七补血散瘀,水蛭能破血逐瘀,白芍缓急止痛,郁金解郁、行气,葛根生津、解肌,生山楂活血行气、化痰,延胡索可活血、止痛,降香有镇痛、理气的作用,炙甘草能调和各种药物。诸药合用,能达通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6],丹参可减少血清胆固醇,三七中能降低动脉压和心肌耗氧两,川芎具有扩张周围血管,改善下肢血流量的作用,葛根能抑制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阻止血小板聚集,有力抑制了心绞痛的发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明显减少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职瑞红.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2):73-75.

[2] 周亚滨,高杨,孙静.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02):242-243.

[3] 韩永军,赵孟娟.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辅治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113-114.

[4] 刘慧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2):33,35.

[5] 刘文立,陈娟.益心舒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06):627-629.

[6] 李可文,郑勇文,陈世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01):145-147.

论文作者:冯克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3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_冯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