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加快发展论文,对策论文,草原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通分析我国草原畜牧业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草原畜牧业 对策 建议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为基地,主要采取放牧的生产方式,利用草原牧草资源饲养家畜来获取产品的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经济活动为主的经济类型区称的草原牧区。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祁连山以西、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全国有259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其中牧区有122个县(旗),半农半牧区有137个县(旗),1990年有总人口6159万。
我国草原牧区总面积约360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有天然草原面积2.77亿ha(其中可利用面积2.02亿ha),草地类型多样,有各种牧草3000多种,人工栽培牧草数十种。许多种牧草产量高,抗逆力强,营养丰富。同时,还分布有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数十种,名贵药材和珍贵经济植物数百种。此外,草原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是21世纪我国重点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
1 我国草原畜牧业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草原畜牧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和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等有力措施,保证了草原畜牧业的顺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80年代中期开始,牧区实行了“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93年,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四个牧业省(区)的牛羊肉、牛羊奶和羊毛产量比1987年分别增长了1.5倍、2倍和2.5倍。畜群质量不断提高,良种及改良种牲畜的比重持续上升。1993年,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四省(区)牛和绵羊的良种、改良种在畜群中的比重为37%,比1978年的18.1%提高了19个百分点。每头存栏畜的平均产肉量,1993年同1979年相比,牛从6.9kg提高到17kg,增长146%;羊从2.5kg提高到4.9kg,增长了96%。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状况的变化、价格政策的刺激以及经营观念的转变,广大牧民增强了商品意识,克服了“惜售思想”,发展季节畜牧业,加快了牲畜出栏,加速了畜群的周转,畜牧业商品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1993年全国牧区肉牛出栏330.4万头,肉羊出栏2429.8万只,出栏率分别达到15.8%和32%,比1979年分别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和23.4个百分点。由于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畜产品商品量增加和多种经营等因素,牧民的纯收入普遍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广大牧区有80~90%的牧民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实现了定居或半定居。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草原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不仅发展速度慢、水平低、不稳定,而且存在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等严重问题。
1.1 草原严重退化,生产力水平下降 目前,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同50年代相比,产草量下降30~50%,而且草的质量变劣也十分严重。由此造成草原畜牧业长期处于波动、徘徊状态,增长速度缓慢,使畜草矛盾日趋加剧,而其负荷却不断增加,草原牧养的牲畜数量逐年增多,天然草原普遍出现超载过牧,导致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状态。
1.2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草原畜牧业的投入很有限。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前40年,国家对每公顷草原的累计建设投资仅有15元,年平均每公顷投入不到0.4元。因此,发展草原畜牧业,资金约束已成为和资源约束同时并存的两大难点,严重制约着它的发展。
1.3 牧民文化技术素质差,科学养畜水平低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牧区的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广大牧民的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半文盲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加上牧区科技人才奇缺、技术装备和物质待遇较差,极大地影响了科技队伍的稳定,因而严重制约了牧区畜牧业的科技进步和科学养畜水平的提高,据估算,我国科技进步在推动草原畜牧业增长的诸多因素中仅占20%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1.4 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草原牧区畜产品市场很不发达,极不正轨,处于低级发育阶段,带有许多初级市场的特征。如市场规模与容量甚小,分布稀少;交易方式落后,专业批发、期货交易和拍卖市场为数甚少。畜产品市场的低阶性影响着流通与生产,从而加剧了畜产品生产、流通规模迅速扩大同市场体系低度发育、缓慢增长之间的矛盾。
2 加快发展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2.1 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草原畜牧业的认识 我国草原牧区既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又多在内陆边疆地区,与外国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我国提供牛羊肉、轻纺及食品工业原料和创汇物资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且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和巩固国防的要地。但长期来,由于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导致牧区成为相对落后和贫困的地区。因此,加快发展草原畜牧业,不仅仅是关系牧区的经济建设,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已成为国家处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比较富裕地区与比较贫穷地区、以及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焦点。由此不难看出,保护和建设草原发展畜牧业,对增强兄弟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其社会生态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故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特别是要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把发展草原畜牧业摆上议事日程,做到“思想上有位子、组织上有班子、计划上有盘子、物资上有路子”,而且要下大的功夫,采取一切强有力的措施,促进牧区建设和草原畜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2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生产潜力 草原不仅是一种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价值以及双重功能的自然和经济资源,而且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和生产系统。因此,必须增强草原是一大资源优势的观念和草原逐步退化的忧患意识,改变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大力加强对草原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合理利用。(1)注意保护草原,严格控制超载过牧,严禁滥垦、滥挖药材及违法侵占草场,坚决贯彻落实“草原法”,认真执行以法管草。(2)大力建设草原:第一,围建“草库伦”,特别是建设草、水、林、机、料配套的“草库伦”,使牧草和畜产品产量、质量能大幅度提高;第二,改良草场,对退化、沙化、碱化草场进行浅翻轻耙,补播优良牧草;第三,建设人工草场,在水利、土壤条件较好的草原地区,要加强建设高标准的工人草场,使之成为高产、稳产的饲料生产基地;第四,飞播牧草,充分利用飞播牧草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的优势。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进行大面积作业,可以加快草原建设的步伐,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益;第五,加强草原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进行打井、挖泉、挖蓄水窖和涝池、修渠、埋设地下管道,并注意工程配套和管理,以扩大草原利用面积。
2.3 加速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草原有偿使用 在深化牧区第二步改革中,巩固和完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解决好“草地公有”和“牲畜作价归户”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自1987年起,内蒙古等牧区逐步推行“草场有偿使用制度”,把草场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使草场承包责任制同牲畜饲养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据初步统计,199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实行草场有偿承包使用的达到59个县(旗),0.38亿ha草原,2497.8万头(只)牲畜,各占全区草原面积和牲畜头数的一半,已累计收取草原承包使用费5118.3万元。
实践证明,这一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并初步建立了良好的草牧场管理机制。基本上做到了草原有主,放牧有界,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管理有法,真正把草原所有者、使用者和承包者之间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引导牧民走上了建设养畜之路,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步伐。为此,各地可以根据已有的成功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今后两三年内在全国广大牧区全面推行草牧场有偿承包责任制,并不断加以充实、完善和提高。
草原有偿承包是牧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它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工作,承包既要符合政策,又要合理可行,涉及畜牧、草原、水利、财务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因此,必须做到:载畜标准和承包面积的准确性;收费标准的合理性;计算方法的统一性。
根据内蒙古、新疆等自治区的经验,当务之急是:建立明确的、规范化的草场产权制度和流动制度;依据草场等级、面积、经济水平,合理确定草原管理费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载畜量,认真实行“以草定畜,适草适蓄,增草增畜,畜草平衡”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草原,严格限制超载过牧;迅速建立、健全草价制度。
2.4 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畜群生产力 调整结构的实质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及其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调整优化畜群结构是提高畜群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草原畜牧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立足点。因此,在畜草矛盾较大的情况下,草原畜牧业的方针应当是稳定和控制牲畜数量,大力提高质量,扩大良种牲畜的比重,使优良品种具有最高繁活率、最大生长程度、最高生产性能、最少饲草料消耗、最短时间内生产出最多最好的畜产品;同时,随着季节变化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畜群周转,也是提高畜群生产力和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为适应市场情况的变化,应调整畜种结构,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稀、优、新畜产品;提高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在深加工、精加工方面狠下功夫,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2.5 坚持实行科教兴牧战略,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今后,草原畜牧业要攀登新的高峰,除继续发挥政策威力外,主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当前,要把建立健全科技体系、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认真组织科技服务和不断提高牧民文化技术素质作为科技进步的突破口,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推行科技承包责任制,使科技机构具有自我发展和自觉为草原畜牧业生产服务的活力和机制。
振兴草原畜牧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首先,要特别重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努力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鼓励他们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同时,要采取措施培养当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还要通过发展牧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以及多渠道定期轮训等形式进行职业培训,大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懂技术的生产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把草原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轨道上来。
2.6 广辟资金来源,不断增加投入 改良和建设草原,发展牧区经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定要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首先,国家投资要向草原畜牧业倾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份额。国家投资主要用到关系全局和能够发挥长远效益的重点建设上,为牧区21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育充足的后劲。
其次,积极引导牧民投资。今后草原畜牧业发展可采取以牧户为投资主体,有些大型草原建设项目可由集体开发经营,向牧户发行股票、债券集资;建立牧户生产积累制度;国家对草原牧区的各种专项资金投入和金融部门的开发贷款,都要以牧户本身配套投资一部分作为先决条件,以促使牧户增加投入。
再次,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外资。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沿边牧区众多边境口岸和依托内地许多大中城市的优势及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开放的力度,及时制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速交通、通讯、能源及设施建设,以利于更多更好地吸引集纳省(区)外和国外资金与技术。
2.7 搞活流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牧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顺畅的流通渠道,就不可能有草原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因此,积极培育市场,搞活流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的买难卖难问题。
牧区畜产品市场建设,要有长远发展目标,向更高层次推进。在继续发展多种形式初级市场的同时,要加强批发市场的建设,并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向远期合同和期货贸易发展,要努力培育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多种类、我功能、开放式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牧区畜产品市场体系。
在大力发展畜产品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劳务、资金、信息、土地等牧业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要加强牧区市场制度和法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功能,在发展草原畜牧业市场经济中真正发挥规范保障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加速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畜牧业管理体制,以加快草原畜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2.8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双层经营,积极稳步推行股份合作制。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搞好对草原畜牧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因为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对家庭经营遇到的困难和牧民承担不起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及时予以帮助,也才能担负起装备和改造畜牧业的使命,并在家庭小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架起桥梁,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市场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步伐。为此,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当前牧区工作的重点予以高度重视。
同时,要注意搞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因为只有把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营的优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牧区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推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当前,要适当增加统的成分,草、畜和资产要保留一定比例的集体经营部分,大型“草库伦”、打草场、种公畜要由集体统一管理,专业户承包经营。防疫、改良、建设、抗灾、扶贫、科技推广和畜产品收购等实现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和规模经营的轨道,以促进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和要求。
股份合作制是产权股份化、投资多元化、经营自主化、分配合理化、管理民主化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它适合于现阶段牧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牧区畜牧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它有利于集中劳力、资金、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扩大再生产,搞活流通,强化服务的目的。因此,应采取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的办法,在深化牧区改革中,逐步推行股份合作经营。首先在有条件的村(嘎查)试行以草场和牲畜为主要内容、适应牧区特点的股份合作经营方式,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同时,一定要注意坚持牧民自愿互利原则,要严防违背牧民意愿,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制推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明晰产权关系和转变经营机制上,形成有效的资产积累制度;要把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着眼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给牧民以更多的实惠上。
2.9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龙型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牧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就是加强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从牧民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多样化的服务组织,形成乡(苏本)科技综合服务站、县(旗、市)服务中心、地(州、盟)各类科技推广站(所)和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与牧民联合组织相结合的服务网络。重点抓好草业、良种繁育推广、兽医防疫灭病、牧业机械化服务、畜产品加工、科技培训与科研普及、经营管理与信息服务、草原畜牧业标准化等八大体系建设。尤其要在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狠下功夫。与此同时,要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发展“龙型经济”结合起来,拓宽服务领域,为牧户以及企业生产提供一条龙全程服务,使其真正成为联结家庭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一定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或产品,大力发展“龙型经济”。近期内,从牧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抓好肉食品、绒毛、皮革皮毛、乳制品、活牛羊出口和饲草料生产加工等六大“龙型经济”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新模式,推动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接轨,引导牧民走向市场。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大力发展“龙型经济”,以加快集约化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2.10 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草原资源如同农地、森林、矿产、水、海洋、渔业资源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是发展现代工农业及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开发资源,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农地、森林、矿产、水、海洋、渔业等资源先后组建了国家局级以上管理机构。但是,唯独草原至今没能设立局级管理机构,因而对草原资源管理和草原改良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更快地加强对我国草原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设,国家有必要组建权威性的草原管理机构,为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曾多次建议设立国家草原局(或草业局),以发挥草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大作用。据了解,近些年来,部分全国和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科技界人士、牧区的干部和群众也多次提出这一建议和呼吁。可以深信,设立国家草原局的决策,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和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草原畜牧业的需要,希望国家予以重视和采纳。
*收稿日期:199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