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改十年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课改论文,高中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9月,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入高中课改实验,拉开了全国高中课改的大幕.2012年9月,广西进入高中课改实验,标志着中国全面进入高中课改实验. 高中数学课改作为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启动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回顾高中数学课改十年的历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修订和相应教材的修订,对于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课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对高中数学课改十年的历程进行了研究,并草拟成文,谈谈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课程标准》是推进高中数学课改的准则和依据.下面结合《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从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三个方面对高中数学课改十年的实践进行回顾与思考. 一、关于教材改革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贯彻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教材应当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素材的选取应体现数学的本质、联系实际、适应学生的特点;(2)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3)体现相关内容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4)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教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5)渗透数学文化,体现人文精神;(6)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7)反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中数学课标教材共有六套,分别是: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湘教版和鄂教版.六套教材都较好地贯彻了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其中鄂教版没有进入高中数学课改实验,人教B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湘教版只在少数地区进入实验,人教A版被全国大多数地区选用,成为主流教材. 人教A版教材包括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人教A版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模块化”破坏了数学的内在逻辑性,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导致知识前后联系不顺畅,有些内容存在不必要的重复.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在《课程标准》.实际上,《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曾一致认为数学学科不宜采用“模块化”教学,但是为了服从高中所有学科的统一格式,勉强设置为几个模块. 2006年12月1日~3日,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使用经验交流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章建跃编审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高中数学课标教材实验报告》中,实事求是地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人教A版教材实验中的一些情况,与大家探讨了一些实验中的问题.此后又分别在安徽省黄山市、山西省晋中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地多次召开交流会.2013年11月27~30日,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实验总结交流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章建跃编审在题为《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实验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从人教A版使用情况的调研、高中数学课标实施情况的调研、对有关问题的讨论、关于高中数学教改的几点思考等几个方面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实验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下一步高中数学课标及教材的修订工作提出了设想. 回顾高中数学教材改革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科学地安排课改实验和广泛征求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意见,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改做好准备.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不断修改,经历了“研究—制订—编写—实验—修改—再实验—再修改……”的过程,使《课程标准》和教材逐步完善.避免频繁出版“新编”《课程标准》和教材,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法上,而不是在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上疲于应付.另外,这样还可以降低《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和实验环节的风险与投入,大大地节约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因此,《课程标准》和教材最好是出“第二版”“第三版”…… 二、关于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2)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3)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4)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6)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7)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在十年课改教学实践中,以上7个方面除(6)外,都把握得比较好.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不是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而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教学目标,不是按照《课程标准》设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是按照《考试大纲》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种要求,即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般只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中有所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往往通过“贴标签”来实施,甚至根本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于教学内容,不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课程设计思路”开设课程,而是根据《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开设课程.简单地说,就是只教高考要考的内容.文科开设必修1~必修5和选修系列1,理科开设必修1~必修5和选修系列2;对于选修系列3,尽管有6个专题,但是由于《课程标准》中明确高考不考,所以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关于选修系列4,一共有10个专题,很多学校只根据所在省市《考试大纲》开设高考要考的选修4-1、选修4-2、选修4-4、选修4-5等专题,对于《考试大纲》不做要求的专题没有开设. 关于教学方式,基本上没有按照《课程标准》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的要求,而是为了应对高考,将数学教学异化为解题教学,异化为“题型教学+技巧训练”.在细枝末节上下苦功,在犄角旮旯里深挖洞,在特殊技巧上捉迷藏,把知识点生硬叠加,人为制造了大量偏题、怪题,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浅入深出”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原本好懂能懂的数学变成了艰深晦涩的“玄学”. 回顾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高中数学教学,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既要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又要应对《考试大纲》中的考查要求,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 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造成了数学的难懂、难教、难学,这就更需要学习者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过程,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而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正是为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让学生置身于适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活动,去发现或猜测数学概念或结论,进一步去证实或否定他们的发现或猜测.通过这种“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获得的数学知识,与被动接受、强化储存获得的数学知识相比,效果是不同的.在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更好地认识、理解和获得抽象的数学概念、结论,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价值.只要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归纳过程,用概念推理的演绎过程,当他们在高考中独立面对新问题时,就不会因对不上题型、想不起技巧而败北. 三、关于评价改革 《课程标准》将“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数学学习评价,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4)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5)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进行评价. 课改以来,各省都在努力落实《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积极探索评价制度改革,推出了模块结业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等评价方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家都只关注高考.一些地方的模块结业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形同虚设.例如,2012年某省课改后第一次高考,在36万多名考生中,文理科数学20分以下的共有9000多人,试想这些考生是如何通过模块结业考试的?由于模块结业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形同虚设,导致只要有高中学籍,几乎都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从而就能参加高考.哪怕在高考时数学考0分,都有可能被普通高校录取.例如,2013年某省高考满分750分,文理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均为150分,若某考生总分超过150分,即使数学考0分,也有可能被普通高校录取.由于高考数学考0分,都有可能被普通高校录取,导致一些学生在进入高中不久就放弃了数学. 为了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在1985年上海高考自主命题和2002年北京高考自主命题的基础上,2004年新增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9个省、市高考自主命题,2005年又新增江西、山东高考自主命题,2006年又新增安徽、四川、陕西高考自主命题.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分省自主命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6个自主命题省、市根据当地高中数学课改进展情况,命制高考数学试题.其中部分省市设置了选考题.高考数学改革力度较大的是江苏省和浙江省.2008年起江苏新课程高考数学文理合卷,考试范围为必修1~必修5和选修系列1,试卷不设选择题,分填空题70分和解答题90分,共160分.理科加试附加题,均为解答题,分选做题20分和必做题20分,共40分,其中,选做题在选修4-1、选修4-2、选修4-4、选修4-5共四道题中选择两道作答,必做题为选修2-1、选修2-2、选修2-3范围内设置两道题.2009年起浙江新课程高考设置自选模块考试,报考第一批本科高校的考生需要参加自选模块考试.自选模块考试在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9科各设2道题,每题10分,共180分,考生任选其中6道作答.其中数学的两道题分别考选修3-1和选修4-5(2009~2013年实际考查的都是选修4-5),选修4-2和选修4-4(2009~2013年实际考查的都是选修4-4).其他省市的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与此前的大纲试卷区别不大,只不过考试范围有所不同而已. 回顾高中数学评价改革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模块结业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等评价制度不能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的现实情况下,为了避免出现高考数学考0分,也能被高校录取的情况出现,有必要进一步对相对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公平公正.下面提出几条拙见: (1)建议借鉴研究生入学考试划线方法,除了总分要求外,数学单科也应有相应要求. (2)建议借鉴上海高考命题方法,命制一些开放性试题(如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第23题和2011年上海春季高考第21题),对不同层次的解答,给予不同的评分,体现对不同考生的认可程度,可以跳出有史以来结论非对即错的传统评价. (3)建议借鉴台湾指定科目考试(相当于高考)数学甲(相当于理科数学)与数学乙(相当于文科数学)命题方法,在保证一定及格率的前提下,提高满分率.(2013年台湾高中课改后首次指定科目考试数学甲与数学乙的及格率分别36.24%和48.66%,数学甲与数学乙的满分率分别0.26%和0.60%) (4)建议借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相当于高考)科目设置方法,将数学分必修和选修分开考试.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将数学分为必修部分和延伸部分(相当于选修部分),其中数学必修部分为必考科目,又分为必修部分(一)(均为非选择题共计65分)与必修部分(二)(均为选择题共计35分)两个小科目,分两个时段在四月中旬同一个半天考试;延伸部分为选考科目,又分为延伸单元(一)与延伸单元(二)两个小科目,在四月下旬的一个时间段同时开考,考生至多选择其中一个小科目. 回顾高中数学课改十年的历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高中数学课改十年成效明显,《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十大基本理念深入人心.有人认为,高中数学课改十年基本失败,由于“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理念很难落实,导致课改后的高考指挥棒没有变,教学方法没有变,虽然教材有所变换,课改只不过是换了套教材而已. 高中数学课改与其他改革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高中数学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深化改革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地方做了大胆的尝试,如浙江省在2012年6月出台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方案中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了相当较大的改革,将高中数学的必修模块调整为:必修1、必修4、必修5、必修2、选修2-1(分侧文、侧理两种不同要求);选修模块调整为:选修2-2、选修2-3、必修3、选修4-4、选修4-5.其中必修1、必修4、必修5、必修2、选修2-1列入高考范围,选修2-2、选修2-3列入高考自选模块考试范围.效果如何,有待时间的检验.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在探索中发展的过程,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展望未来,需要我们正视困难和问题,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为推进高中数学课改的深入发展而共同努力! 【编辑手记】今年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同时针对高考以及其他一系列教育体制颁布了改革措施.本刊今年也转载了不少关于高中数学课改的文章,除了课程设置上的问题,绝大多数作者都提到了评价机制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应该说高考制度对于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必然的结论.有的教师在论文中提出,为了推行课改理念,要无视高考成绩的影响,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对待课改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矛盾,这样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标签:数学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高考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高考改革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考试大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