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群乐初级中学,四川 巴中 636084)
摘要: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自我国大力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铭记历史、拓展未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有关的教学措施进行了不断的革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愈发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针对历史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给有需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史料;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应用
自我国大力实施推广教学改革以来,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大部分的教师都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始不断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一些教师把重点教学资源放在了史料知识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1.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知识的必要性
1.1扩充历史教材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并不是非常全面的,在撰写教材时偏于重视其内容的理论性,因此就可以发现现有的历史教材都具备固定性和连贯性,后期进行修订时也只是适当增加一些案例或者是图片,由于篇幅限制并不能把大量的史料知识编写进去。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做相关的试题时会发现这些题目涉及到了许多的史料知识是课本中并没有体现过的,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迷茫感,不知道怎么进行解答。其次,历史是人类千百年发展长河的缩影,不同时期人类对历史有着不同的认知,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很难理解其涉及到的传统习俗和有关政策,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们普及一些史料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历史事实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目的,其教学目的还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发现和明白一些重要的道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从容地进行面对和解决。科学、高效应用史料知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观点也是存在局限性和主观性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本人曾参加过一位优秀历史教师的公开课,其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时,选择了以下三条史料作为补充:第一条是《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第二条是《文物春秋战国史》:“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等十几个大国、强国。”第三条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以上三段材料都是出自历史文献的,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学生们通过这些材料找到了有效的信息作为自身结论根据,通过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讨论,学生认识到史学家因时代、身份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个时候,学生也学会了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思维模式看待历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学生对历史事实有了更清晰、正确的认识[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历史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1选择具备故事性的史料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除了在课本中平时很少有渠道可以接触到历史知识,所以大多数都很喜欢听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材中生硬刻板的文字描述多少都会产生抵触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真实的具备故事性的史料进行补充说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时,学生只知道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座丰碑,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不断奋勇前行,而且由于新教材中对长征的介绍只有600多字,通过课文介绍,学生只能大体了解了长征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对此的认识是抽象的,很难真正体会到长征的艰巨性和其精神对后代的影响。这时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了时任红二师四团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回忆录中的一则史料:从瑞金出发时,我穿了一套打了补丁的军装,还打了几双草鞋。几个月的行军打仗,粮食早吃光了,衣服也穿破了,都变成了布条挂在身上。进入雪山、草地,既看不到一个人,也见不到一粒粮食。过雪山时,我找了一块破羊皮,用绳子捆在身上抵挡雪山的寒流。草鞋早就穿烂了,脚也烂了,小脚指头烂得骨头都露出来了,钻心地痛。我就从衣服上撕下几块布条包裹在脚上,崴着脚,艰难行军。很多干部、战士冻死在雪山,饿死在草地[2]。学生们通过仔细阅读,“见证”了长征一路的艰辛,带给其震撼的同时,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长征的不易和艰险,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同时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团结协作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
2.2增加对史料知识的讨论
实践证明让学生对于史料知识展开讨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清末新政史学》课程时,教师可以提供两方面史料,并给学生设置一些探究问题。
史料一: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一套新的政策,其内容包括筹集军饷、招募新兵、推广商务、嘉奖实业、废黜科举、育才兴学、革新法制、制定新律等举措。
史料二:现代化的中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营造经济和科学、技术、文化能够自动、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袁伟时
探究性问题:通过阅读并分析这两条材料,同学们认为在清朝末期实施的这一系列措施,具有什么作用。
经过这一系列学习,学生们充分了解到清末新政是作为拯救经济危机而做出的改革行动,属于一种自保行为,可以说是我国被动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时,做出的自救活动。教师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历史史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眼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有利于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3]。
3.结束语
历史学就是史料学,没有史料的历史教学是不科学、不完整的,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只有让学生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史料,他们才能充分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和厚重感,才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南.浅议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56-58.
[2]陈绍燕.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 读写算:教师版, 2016(34):115-115.
[3]梁健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7):75-76.
论文作者:马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史料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历史论文; 学生们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