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措施探析论文_刘路永 张发兰 钟晓虹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措施探析论文_刘路永 张发兰 钟晓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福建 龙岩 364021

摘 要:中职在校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怎样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这是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非常必要且可行。

关键词:中职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 必要性 措施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全国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人,中职毕业生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生力军,是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强基石。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原会长张天宝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有鉴于此,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历史溯源

1.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者。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执着坚持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工人独有的精神,它应该是全民族的精神。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目标追求,它以产品为牵引,培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专心专注,努力把品质做到完美的精神。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的行为要求。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不能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有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并持之以恒地追求的态度,也就是必须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的精神。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爱岗敬业”是社会对任何一种职业、工作岗位或工种的基本道德期待,更是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

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工匠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创新,实现工艺革新,完成技术改造,这种守正创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

2.我国工匠精神历史溯源。目前,一提工匠精神,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精神”最早体现在“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里的厨师告诉后人: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械、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开工开物》……自古以来我们都有“技近乎道”的“工匠精神”源流,都是工匠精神在我国的体现。

二、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需要。当前,许多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生产与供给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由于无法在国内买到高质量的产品,大量购买力流向国外。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商品却在进行低质低价式的竞争,既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更不利于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为什么相同的原料,相同的生产线和管理制度,中国工人却无法生产出发达国家同等质量的产品?问题其实就出在缺乏“工匠精神”上。因此我们亟须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而这个跃升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历程中,需要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不懈努力,而全国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人,是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生力军,所以培育中职生的工匠精神是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非常重要的举措。

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说到“工匠精神”,我们总会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坚守,才造就了这些国家名企辈出、品牌辈出。企业强大的秘诀是不断传承宝贵的“工匠精神”。以德国为例,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立足本行,心无旁骛,在产品上不断追求完美,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而在我国虽然具有“庖丁解牛”、鲁班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但如今却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是生产不出精品和提供完美服务的。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自身的这种职业态度还会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受负面影响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又负面地影响到企业产出好品质的产品,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是中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却得不到家长和初中毕业生的青徕,虽然职业学校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招生状况仍然不尽人意。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感觉自己比高中学生低一等,说明中国的职业教育还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这与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有极大关系。换句话说,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如果都能有精湛的职业技艺,所做出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品质高,其身份地位自然就会得到社会认同。因此只要中职学校毕业生都能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那么中职学校的育人成果自然会被广泛认可,“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定会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中职学校自然就会受到家长和初中毕业生的青徕。

四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获胜的需要。目前在我国就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尤其对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中职毕业生需求看好。但无论是人才市场现场招聘、网上招聘还是校园招聘,用人单位都首先关注求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及吃苦敬业精神。他们认为,专业技能可以入职后培训,而职业素养不是短时期能够培养好的,需要在学校持续培养。因此,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而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学生无疑将被企业所青睐。

三、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措施

中职学校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的前提下,能更加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合理安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1.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众所周知,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让中职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受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育,无形之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使其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高级“机器人”,偏离了育人的教育目的。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深化“工匠精神”育人的理念,使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可通过这几种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及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让学生了解产品的改革和产业发展动向,体会工艺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评价标准,完成一项任务不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精神环境的营造在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和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具体实践中,中职学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一技之长”,帮助学生坚定技能就业与技能成才的信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体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要引导学生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信仰;二是对中职文化进行职业化改造,包括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文化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三是加强人文教育,力戒中职教育功利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优秀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并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让“工匠精神”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风向标。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徒制是极具传承意蕴的语境,它不仅注重对技术的传授,更是在老匠人的传帮带中实现了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但是伴随工业社会的演进,传统学徒制“言传身教”的传习方式日渐式微。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传统学徒培训与职业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作为中职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并通过各种方法推进校企合作。比如提高对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的认识,组建校企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并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对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合作过程、监督评价等做出具体规范,使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广挖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为锻炼提高的渠道,推动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比如订单培养、冠名制班级、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定期参观讲座、工学交替等等。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4.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规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态度。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中职学校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一是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加强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培训。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学校应该要求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深入企业实践,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三是加强兼职教师的师资力量,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可以从企业聘请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大师到职业学校任教,技能大师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会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朱振国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公布.光明日报,北京,2月27日。

[2]张柏春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光明日报》(2016年08月02日 16版)。

[3]郝卫兵 富士康招聘对中职生人才需求及要求.新晨范文网。

[4]刘宝民 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6,07,12。

作者简介:刘路永(1964--),男,福建武平人,副教授,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

论文作者:刘路永 张发兰 钟晓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措施探析论文_刘路永 张发兰 钟晓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