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化学课程新理念的教科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新理念论文,化学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化学》课本)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科书。
《化学》课本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体现了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学习和分析《化学》课本,对理解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化学》课本,笔者进一步体会了课本具有的特点。
一、《化学》课本特点
1.突出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化学》课本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课题放在课本的第一单元,安排“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两次“活动与探究”,可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重视。
《化学》课本第7~9页,用了两页半的篇幅,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做了周密安排,将探究分为三步: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对每步实验观察什么、注意什么都有提示。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比前一个探究实验更复杂,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例如,排水取气法、滴管的使用,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做出正确结论。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中,安排了“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在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区别基础上,设计制取CO[,2]的装置,并进行实验。
《化学》课本安排了32次的“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并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本淡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限,没有单独安排学生实验。《化学》课本安排了53个实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通过实验活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推理,得到结论,体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除“活动与探究”与“实验”外,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化学》课本,其他栏目“调查与研究”“讨论”“家庭小实验”“化学·技术·社会”“资料”“课堂讨论”“拓展性课题”“习题”等均或多或少地涉及探究活动。
通过调查、讨论、辩论、阅读等多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学到有关知识,而且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人类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大大改善人类衣、食、住、行和卫生健康的条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此,《化学》课本单独设立“化学与生活”单元,其中“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着重介绍人类生命和健康所必须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了解各类营养物质对人体生长的作用。“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介绍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有11种,课本着重介绍钙、钠、钾、微量元素等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元素。化学科学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和营养保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介绍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有机合成材料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课本贴近生活,“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在“燃料及其利用”单元中,单独设立“燃烧与灭火”课题,为使学生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课本上安排了两次讨论,一次是“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另一次是从三个灭火实例分析其灭火的原理。此外,课本还安排了实验7-1,在实验基础上安排设计一个简易灭火器的探究活动,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最后以图表形式介绍了泡沫灭火器等几种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简单明了。从“燃烧和灭火”教材处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3.利用化学史素材,增进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化学》课本结合有关内容介绍化学发展历史方面的知识。例如,“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为使学生了解空气是什么组成的,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介绍给学生,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使学生认识实验在化学研究中所占的地位。
为使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化学》课本以“资料”形式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历史方面的知识。例如,“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教材后面,以“水的组成揭秘”为题,介绍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和拉瓦锡三位科学家合成水的实验。但是,前两位科学家由于受当时错误观点约束,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拉瓦锡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安排了两则“资料”,一则是拉瓦锡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反应的实验,另一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元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符号的兴趣,《化学》课本介绍了历史上的道尔顿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表示元素符号。
“第十单元 酸和碱”介绍题为“生活中发现的酸和碱”的资料,使学生知道,化学来自生活,酸和碱最早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的。
4.介绍最新科技成果
《化学》课本选择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教材内容。例如,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将科学家新发现的碳单质C[,60]介绍给学生,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形态(如管状)的单质碳相继被发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指出了绿色化学使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并在“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中以“绿色化学”为标题,介绍了为什么要提出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特点,使学生知道绿色化学将会改变化学工业的面貌。
《化学》课本在“化学·技术·社会”“资料”栏目中,向学生介绍最新技术成果。例如,“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向学生介绍人造金刚石研究的前景。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海底可燃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现蕴藏大量“可燃冰”甲烷水合物,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的优点,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向学生介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广泛用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天线等。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的资料中,介绍了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膜分离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在“有机合成材料”课题中介绍“导电塑料”的全新知识,经过特殊加工的塑料能够导电,导电塑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最新科技成果知识学习,加深学生对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之间密切关系的了解,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5.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化学》课本的内容编排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安排了一些可读性强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设“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家庭小实验”“拓展性课题”“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本单元小结”等栏目,将观察、实验操作、记录、调查、讨论、辩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入教材,改变了“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记、背、练、考”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生动、更直观、更平等交流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题,安排了7个实验,通过观察、实验,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特别是课本中增加了实验6-8,将一氧化碳通入盛鸡血的试管的实验,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剧毒的道理。课本中安排了“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为题的讨论,安排了“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就‘温室效应’的影响及防止‘温室效应’,增强应采取的措施等议题制作黑板报、宣传栏或写成小论文、上网交流”的调查研究。课本还安排了鸡蛋壳与醋精反应的家庭小实验。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
《化学》课本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学习化学的方法,如分类的方法(第36页),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化学》课本还安排了大量插图,图示描述得形象清楚,省去大量文字叙述,起到了文字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
6.重视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
《化学》课本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化学》课本在每个课题后面,安排“学完课题你应该知道”。例如“水的组成”课题,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安排了“(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学生可以按照这3个问题对照反思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每个单元结束,还安排“本单元小结”,将本单元化学知识进行小结。例如,“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小结安排了表格,让学生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用途予以归纳,填入表中。另外,还安排了以“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化学的重要性”或“化学学习方法”为题写一篇小结。此外,也可自选主题谈收获,从学生的自我小结,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课本安排了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例如,“空气”课题,安排了“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研究:
(1)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你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以日期为横坐标,污染指数为纵坐标,做图。
(3)用照片、漫画、短文,记录你身边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
(4)把活动过程及你对改进大气质量的建议写成小论文,与同学交流,或登录人教网“中学化学论坛”进行交流。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实验数据处理能力、探究能力、表达交流技能,以及对调查情况分析判断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二、体会与意见
通过学习《化学》课本,以及听取我省参加试验区教师与学生的反馈,笔者认为,《化学》课本体现了化学课程新的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增强了。化学教师感到使用《化学》课本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是一项全新的事情,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对于教师在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均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学好和用好《化学》课本,将会给化学教师提供更多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在试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农村中学实验条件差,课本上一些实验很难完成,如水的电解实验,一氧化碳燃烧实验、一氧化碳使鸡血变色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等,只能是教师讲实验,无探究可言。《化学》课本中,大多实验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但因受仪器药品限制,只得由教师操作,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化学》课本,“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集中安排,在教学中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接受。“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两单元作为前后安排,使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过于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