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绥芬河 157399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在颅内脑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我院共收治的72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分别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现焦虑患者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也明显低于常对照组,抑郁评分也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讨论:在围手术期间,给予颅内肿瘤患者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情绪。
【关键词】颅内肿瘤;围手术期;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101-01
前言:颅内脑瘤是临床上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的危害极大。患者会有头痛、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颅内肿瘤患者在得知病情后难免会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和焦虑感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轻生的思想,这些严重的不良情绪会间接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对患者的治疗和术后康复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息息相关,护理质量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而心理干预护理作为护理的一种方法之一,更是会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因此笔者通过对我院的72例进行分组实验,对心理干预护理在颅内脑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做出分析,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颅内肿瘤患者的72例资料,其中包括男42例女30例,患者年龄范围分部在30~73岁,中位数年龄为58岁。将其随机且平均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人,男20人和女16人,对照组36人,男22人和女14人。两组患者中其患的颅内肿瘤是胶质瘤的共有17例,是脑膜瘤的共有42例,是颅咽管瘤的共13例。临床上常表现的症状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或者萎缩。两组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其所生活的环境、饮食习惯、既往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即手术前严密监视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手术中出现突发状况;加强营养,防止患者肺部受感染;;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手术中确保患者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并配合好医生的一切工作。手术后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护理指导,保证患者的营养均衡,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观察手术后患者的意识及其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的情况;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的管理;观察引流管以及患者伤口处的敷料;观察患者有无癫痫发作的情况,发作时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手术后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使患者能较快的恢复健康。实验组的护理方法:观察者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使用各种方法疏解患者不良心理,同时嘱咐家属耐心的陪伴患者,满足患者的各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在进行手术麻醉前,向患者介绍实施手术的医疗环境和人员,增加患者的亲切感,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手术后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心里安抚,告知手术的效果,帮助人们振作精神,镇定情绪,减少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恢复情况的反应,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记录,及时向医生进行反馈并尽早安排患者家人及亲属探视,让他们陪伴在患者身边,并指导他们鼓励、安慰患者,让患者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以便分散其痛苦,使其消除孤独恐惧感。医生还应告知患者及家人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医生给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以消除患者和家人心中的恐惧感,使患者能顺利的恢复健康。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焦虑程度评分
根据对现状的观察和焦虑自评量表的填写,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进行了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焦虑评分均高于临界分值50分,而实验组在围手术期实行了心理干预后,在焦虑程度上较护理前降低且降低的程度较对照组更大,经数据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抑郁程度评分
同样根据对现状的观察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填写,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抑郁程度进行了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前抑郁评分均高于临界分值50 分,而实验组在围手术期实行了心理干预后,在抑郁程度上较护理前降低且降低的程度较对照组更大,经数据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脑瘤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偏瘫、失语、烦躁、焦虑、抑郁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心健康。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神经外科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在颅内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的掌握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使颅内肿瘤患者顺利的通过手术,并能较快、较好的恢复健康。正由于手术治疗会使颅内脑瘤患者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因其对手术和自身疾病的恐惧心理会加重自身的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症状,常常导致其交感神经功能加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机体的代谢等不利因素,阻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健康的恢复,而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在围手术期对患者产生的积极作用而日益得到了重视。所以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前和在手术后做好护理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让患者保持比较乐观的心态,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当然在实行心理护理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因为不同的患者心里状态是不同的,因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护理措施,这样不但能提高手术的治愈率,而且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促进患者较快的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明显减轻颅内脑瘤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军萍.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9):163-165
[2]安瑞,刘莎.心理护理干预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健康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7):207-208
[3]马霖.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的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1):92-94
论文作者:蒋明英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8
标签: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心理论文; 颅内论文; 焦虑论文; 肿瘤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