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是“矛盾”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相矛盾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点解说]
1.正确理解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概念既是高二《思想政治》第三课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它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搞懂矛盾概念,对于准确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一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关系。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研究矛盾,实质就是研究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关系。
“对立”关系。任何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都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物理运动的矛盾——吸引与排斥,生命运动的矛盾——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还是社会领域中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思维领域中的矛盾——真理与谬误,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关系。哲学上所讲的斗争、排斥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对立关系的共性反映,它高度抽象地概括了矛盾事物的共同特征,它具有广泛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因此,不能将哲学上所讲的对立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统一”关系。(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含义中要注意几点:①矛盾双方一定是在一个特定的事物内部,而不是在规定的事物之外。②矛盾双方存在于某一事物之中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都可以随意组合构成一个新事物,任何一个事物矛盾的构成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这个构成事物矛盾双方的条件是客观的,并有其必然性。例如生物这个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由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构成生物这个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这是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质运动,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后逐步发展到生命运动这个条件下,才形成了生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在生命运动产生以前绝对不可能出现同化与异化的矛盾运动,更不可能将同化与异化作为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共同存在于一个事物之中。可见,矛盾双方共同存在于某一事物之中是有条件的。③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对方就没有本方,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共同存在于一个事物之中,缺少任何一方这个事物就不存在。(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而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不平衡,双方就要进行力量较量,较量的结果推动了事物的前进与发展,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现实的。要想使事物矛盾双方转化,就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因势利导,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
2.正确对待矛盾,坚持两分法
(1)“两点论”具有广泛的哲学意义,不能把两点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去具体地考察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2)“两点论”、“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全面的观点等,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是全面看问题的办法。
[难点讨论]
1.怎样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里的始终不可分割并非指某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永远不可分割。它是说事物无论怎样运动、变化和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任何一个新产生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当旧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破裂的同时会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新的矛盾统一体是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泛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如何理解“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对于初学哲学的学生来讲,这是非常不好理解的一段话。就矛盾概念的内涵而言,它是指事物自身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现在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事物内部的关系,还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在于内部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事物的内部的确定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个事物可能成为一个整体事物,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同样的它可能成为另一个事物内部的某一个方面,显然谈事物的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例如,学校作为一个事物,其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将其范围放大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事物而言呢?其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则变成了学与用的对立统一关系,此时的学校便成为了另一个更大的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一方。可见,事物的内与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事物范围的扩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还可出现多层次性,如将某个企业放在国民经济整体来考查与分析时,就不仅仅是生产与交换的矛盾关系。这时可能会出现供与求的矛盾关系、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关系、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关系等,可见,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易误警示]
1.不能将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含义比逻辑上讲的矛盾要复杂、深刻得多。逻辑上讲的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就是我们常说的“相悖”的意思,即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尽管哲学中的矛盾包含着逻辑学中的排斥关系,但哲学中的矛盾其本质揭示的是万事万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总之,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哲学中的矛盾概念都要比逻辑中的矛盾概念广得多,深得多,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具有客观性。人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盾,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就事物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名题精析]
例1.(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下图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
A.自相矛盾的关系
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
C.诡辩的关系
D.辩证否定的关系
解析:画面情境中明明是一只逼真的烟斗,而文字却说“这不是一只烟斗”。画面中的形象和文字所表述的意思刚好相反,所以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自相矛盾。其他关系都不成立,故A项正确。
例2.“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2005年将是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的一年,也是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的一年。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应时刻对危机持有惧心,对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不能有一点轻忽。从哲学上看,这一要求强调的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成于惧而败于忽,这说明成与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C项体现了题意,是正确的。
例3.(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之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④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要抓住关键词“矛盾分析法”——要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分析问题,既看到对立,又看到统一,②④正确。矛盾分析法不等于事物既有好处又有坏处,①③错误。应选D。
(2)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 ②外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发生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题干表述了在不同条件、情况下,互联网“利大于弊”转化为“弊大于利”,体现了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和矛盾的特殊性,故①③正确。②③表述不科学。应选D。